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傳播格局的深刻變革,全媒體時代對新聞媒體的作風文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在“短”字上下功夫,突出信息密度與傳播精度。全媒體時代新聞媒體作風文風改革,首先要“短”。但“短”絕非簡單的字數刪減,而應體現出信息密度的升華與傳播精度的追求。這要求新聞媒體進一步優化報道的敘事結構。嘗試將核心信息前置,開篇即點明事件關鍵或核心立場。將復雜信息拆解為獨立成篇又相互關聯的“微敘事單元”,便于用戶按需閱讀,也方便平臺靈活分發。
在“實”字上做文章,注重場景化表達與精細化敘事。一方面要進一步推進新聞報道的場景化表達。深入研究不同平臺(如微信、抖音、B站)用戶群體的信息接收習慣與偏好,善用方言、網絡流行語等敘事形式來增強貼近性,使主流聲音“入圈”“破壁”。另一方面,新聞報道應積極主動嘗試以具體場景、鮮活個體承載宏大主題。
在“新”字上求突破,積極采用新技術和任用新人。一是新技術的使用。近年來,人工智能(AI)、虛擬現實(VR)等技術的推廣,在革新新聞報道的表達方式、構建沉浸式傳播效果、實現精準化傳播等方面達到了較好的效果。二是新人的任用。新聞媒體處于求新求變的前沿,讓年輕記者挑大梁、站C位,弱化論資排輩,讓青年人才到一線鍛煉,充分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才能進一步激發新聞報道的創新活力。
在作風文風轉型中,還需要把握三個平衡:既要創新表達又要守住底線,既要追求流量又要杜絕“標題黨”,既要技術驅動又要內容為王。唯有如此,才能使黨的聲音傳得更開、更廣、更深入,才能不斷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來源:中國記協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