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科學思想史與哲學思想史有很多相同之處,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應用哲學史的研究方法來研究科學思想史。哲學家的著作是研究哲學史的根據,科學思想史研究也應當重視分析科學家的著作,因為著作是學者表述思想的主要形式。哲學思想史與科學思想史也有一些不同之處。到目前為止,哲學史只是哲學思想史,很少有人研究哲學事業史,哲學家一般也沒有相對獨立的、系統的哲學活動。哲學家的研究成果就是他們的哲學思想。除此以外,哲學家沒有別的形式的研究成果,而哲學家的思想都是有文字記錄的。科學家的成果除思想成果外,還有科學活動的成果,甚至還有某些物的成果。有的科學家有豐富的科學著作,有的則著作不多;有的科學著作敘述了概括程度較高的科學理論思想和哲學思想,有的則缺少這方面的敘述。這就給科學思想史的研究帶來了困難。①
面對歷史事實,我們可以“追問”人們行為的動機。我們研究科學思想史,也可以這樣“追問”。有的科學家的著作敘述的都是具體的科學成果,多為經驗描述(如觀察、實驗的記述)和數學演算,缺乏理論概括。但科學家(即使是實驗科學家)不可能沒有理論思維。我們可以通過其經驗成果,追溯其理論基礎,對其做出理論概括,即從經驗成果出發,“追問”其科學理論思想。②
有的科學家敘述了他們的科學理論思想,卻沒有談論有關的哲學問題。但一個多年研究科學并取得重要成果的科學家,不可能沒有哲學思想。即使他對哲學著作沒有興趣,他在科學活動中也會自發地形成一定的哲學思想。他的哲學思想自覺或不自覺地要進入他的研究活動,滲透在他的科學成果之中。這些哲學思想實際上是他的科學理論思想的哲學基礎和信念。科學理論思想中,總蘊含著一定的哲學思想。這些哲學思想可能是科學家已經想到的,只是未寫在自己的著作中;也可能科學家并未意識到這些哲學思想,但這些思想已影響到他們的科研活動。牛頓對他的絕對時空觀做了明確的表述,但對于平直空間、自然變化的可逆性等問題幾乎沒有提及。我們可以從牛頓的力學理論中概括出這些思想,也就是說可以從科學家的科學理論出發,“追問”其哲學思想。③
這兩種“追問”必須以科學家的經驗成果和科學理論思想為根據,不能從個人的愿望和想象出發,其實質是通過科學家的科學活動來追問他們的科學思想。柯林武德認為:“思想史,并且一切歷史,都是在自己的心中重演過去的思想。”如何重演?只能靠研究者自己的思考。“一個閱讀柏拉圖的哲學史家是在試圖了解,當柏拉圖用某些字句來表達他自己時,柏拉圖想的是什么。他能做到這一點的唯一方法就是由他自己來思想它。”思想只能由思想來把握,但這種把握必須有客觀的根據,而不能局限于個人純粹的 A 之中。研究科學家的 B ,應以他們的科學理論思想為據;研究他們的科學理論思想,應以他們的經驗成果為據;而研究他們的經驗成果,又應以他們的 C 為據。所以, D 的客觀根據,歸根到底是科學活動。④
(摘編自林德宏《科學思想史》)
材料二:
近代科學具有分工精確的特點,當時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學、天文學等科學之間漢界楚河、疆域分明。這時的哲學開始思考屬于自己的研究對象和領域,把本來不屬于自己的領域讓位于具體科學。特別是細胞學、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以及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等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發現,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次把哲學對象規定為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運動的一般規律,實現了哲學研究對象上的革命性變革。⑤
現代科學呈現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特點,打破了傳統學科間那種分門別類的研究界限。自然科學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哲學的巨大飛躍。這種發展和飛躍,打破了自然科學成果和哲學原理各自為陣、外在聯系的格局,二者形成了有機的結合,進而使哲學原理獲得了新的發展和新的表述形式。科學成果不僅僅是作為某條哲學原理的某個例證和注腳,而是被吸收到哲學原理本身之中。⑥
(摘編自張新華《論科學發展對哲學的推動》)
①科學思想史與哲學思想史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兩者在研究方法上有共通之處,即都可以通過分析學者的著作來研究其思想。然而,科學思想史的研究對象更為復雜,因為科學家除了思想成果外,還有科學活動成果和物的成果,這增加了研究的難度。
②進一步探討科學思想史研究中的“追問”方法。
③以牛頓為例,說明可以從科學家的科學理論中“追問”出其哲學思想。
④總結“追問”的方法和依據,研究科學思想史的客觀依據歸根到底是科學活動,強調了科學活動在研究中的重要性。
⑤近代科學的特征及其對哲學的影響。
⑥現代科學的特點及其對哲學的影響。
“智讀”文本
內容概述
材料一:通過對比科學思想史與哲學思想史的異同,強調科學思想史研究需要從經驗成果出發;通過“追問”挖掘科學家的理論思維和哲學思想,最終以科學活動為依據。
材料二:探討近代科學與現代科學的特點及其對哲學的影響,指出科學的發展推動了哲學的變革和進步。
聯系和區別
兩篇材料都圍繞科學與哲學的關系展開,材料一側重于科學思想史的研究方法,強調通過“追問”科學家的思想基礎來研究科學思想史;材料二則側重于科學發展的不同階段對哲學的影響,展示了科學與哲學之間的動態關系。
一試身手
1.下列對材料一相關內容的梳理,正確的一項是( )
[A.科學研究 著作情況:部分著作缺乏理論概括和理論思維 主要成果:思想成果、科學活動的成果、物的成果 B.哲學研究 著作情況:是研究哲學史的根據 主要成果:以文字形式記錄哲學思想 C.科學思想 追問依據:科學家在科研中自發形成的哲學思想 追問方式:以經驗成果為前提,追溯理論基礎并做出理論概括 D.哲學思想 追問依據:科學家的科學理論思想 追問方式:研究牛頓的力學理論,并從中加以概括得出 ]
解析:A項在材料一第2段:但科學家(即使是實驗科學家)不可能沒有理論思維——缺乏理論概括,但不缺乏理論思維;C項在材料一第4段:這兩種“追問”必須以科學家的經驗成果和科學理論思想為根據——科學思想的追問依據應該是科學家的經驗成果;D項在材料一第3段:我們可以從牛頓的力學理論中概括出這些思想,也就是說可以從科學家的科學理論出發,“追問”其哲學思想——牛頓的力學理論只是作者舉的一個例子。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科學思想史的研究存在著一些困難,主要表現在科學家著作數量的多少,著作是否具有科學理論思想和哲學思想等方面。
B.有的科學家在著作中敘述了其科學理論思想,但沒有談論有關的哲學問題,這并不代表他們未意識到這些哲學思想。
C.從近代科學的“分工精確”到現代科學的“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反映了自然科學隨時代的發展而變革。
D.隨著“這種發展和飛躍”,自然科學成果已經被吸收到哲學原理之中,而不僅僅是作為某條哲學原理的例證和注腳。
解析:材料一第1段:有的科學著作敘述了概括程度較高的科學理論思想和哲學思想,有的則缺少這方面的敘述——應該是科學理論思想和哲學思想概括程度的高低,而非是否具有。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 )
A.黑格爾:“自16世紀以來,哲學觀念的發展,成為自然科學巨大發展的前驅。”
B.郭沫若:“科學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傳統的束縛,才能發展科學。”
C.恩格斯:“自然科學領域中每一個劃時代的發現,都會推動唯物主義的發展。”
D.王國維:“中西二學,盛則俱盛,衰則俱衰,風氣既開,互相推動。”
解析:材料二中的觀點是自然科學的迅速發展,“促進了哲學的巨大飛躍”,必然要引起哲學對象、哲學內容和哲學方法的重大變化等。
4.請根據材料一對兩種“追問”的闡述,在文中橫線處補寫出恰當的四字詞語。
思想只能由思想來把握,但這種把握必須有客觀的根據,而不能局限于個人純粹的 A 之中。研究科學家的 B ,應以他們的科學理論思想為據;研究他們的科學理論思想,應以他們的經驗成果為據;而研究他們的經驗成果,又應以他們的 " "C" 為據。所以, D 的客觀根據,歸根到底是科學活動。
5.請結合材料,就如何推動我國自然科學和哲學的發展談談你的看法。
" " " " " " " "
(參考答案見下期讀4版)
閱讀技巧
高考現代文閱讀Ⅰ中的文本,從文本題材看,呈現出多樣性特點——選文涉及經濟、藝術、美學、歷史等諸多領域,且都具有思想性、知識性,文化內涵深厚。從考查內容看,重點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歸納內容要點”“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等考點。
對于高考現代文閱讀Ⅰ的解答,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尊重選文,落實四種意識
尊重選文就必須先讀懂選文,所有的設題點都指向兩個字——“原文”。具體作答時,還須落實好四種意識。
1.標題意識。我們經常說,標題好比人的眼睛,做此類題目時務必關注標題。
2.重點意識。此處的重點,主要是指文本首尾句及重點語句。論述文語言嚴密,行文思路嚴謹,具有較強的學術性和典范性。文章論點鮮明,一般會在文本首段亮出;有些文本每段還有分論點,論述層次清晰。
3.概括意識。當讀完一段話后,要停留一下,嘗試著概括段意。
4.整體意識。不管是一則材料還是多則材料,要有整體意識。其實各段落或各則材料,相互之間都有一定的聯系,共同佐證一個論點。整體感有了,也就明白材料到底在闡述什么,是如何逐層論證的。
二、總結規律,注意論證事項
1.論證特點。留意三個方面:一是論證結構,主要有總分總式、并列式、層進式、對照式等;二是論證方法,主要有舉例論證、引用論證、正反對比論證、比喻論證等;三是論證語言,主要是語言生動形象、深刻有力,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說服力。
2.論證思路。如何提出問題(提出論點、論題的方式),中間部分如何用論證方法分析問題,最后如何總結問題(即歸納、強調論點,發出號召等)。
3.論證角度。論證的角度主要有個人與國家、歷史與現實、原因與措施等。
三、區分題型,有的放矢
選擇題部分:應通讀全文,在閱讀的過程中最好畫出一些重點概念與句子,比如材料的觀點、揭示的問題、作者的態度、文章中心句與過渡句等。在對比選項時,注意選項中的說法與原文意思的差別,看是否存在以下問題。
[無中生有—有據與憑空—材料并無此意,命題者憑空想出此種說法。
張冠李戴—言此與言彼—陳述對象上,命題者將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
言過其實—客觀與夸大—客觀性上,夸大事物的功能和效用等。
以偏概全—部分與整體—范圍上,部分事物情況表述為所有事物判斷。
因果不當—原因與結果—因果關系顛倒或強加因果。
混淆是非—肯定與否定—性質上,將肯定表述為否定或將否定表述為肯定。
不分先后—前期與后期—前期后期互化,設置錯誤選項。
不分主次—主要和次要—文中主要矛盾原因或次要矛盾原因倒置。
已然未然—亦真亦幻—時間上,已經產生和即將出現的情況互換。
或然必然—可能和一定—趨勢上,或然、必然互化。
偷換概念—相似與相關—利用或增加、或遺漏、或更換不等值的詞語來
偷換原文中的詞語。
][常見錯誤]
主觀題部分:有兩道題,其中一道題一般是考查行文脈絡或概括事物特征等;另外一道題則通常考查對考生的啟示或對現實生活中某種現象的理解。解題時須抓住問題中的關鍵詞,然后從材料或文章中提取相關信息,并視要求結合社會現象或自我經歷做闡釋,然后歸納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