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錦屏
新版《哲學筆記》將收入《列寧全集》新版第五十五卷與讀者見面。這些筆記反映了列寧在一八九五——一九一六年期間,主要是一九一四——一九一六年期間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所作的創造性探索,凝聚了他的深邃的哲學智慧和豐富的唯物辯證法思想。
這些筆記在列寧生前沒有發表,一九三三年出版了俄文版單行本《哲學筆記》,并多次再版。一九五六年《哲學筆記》譯成中文,后收入《列寧全集》中文版第三十八卷。新版《哲學筆記》是根據《列寧全集》俄文第五版第二十九卷編譯的。新版增加了列寧對約·狄慈根《短篇哲學著作集》和尤·米·斯切克洛夫《尼·加·車爾尼雪夫的生平和活動》這兩部著作的批注。
《哲學筆記》按三個部分編排:第一部分是摘要和短文;第二部分是關于書籍、論文和書評的札記;第三部分是批注。第一部分是最重要的部分。其中收載了列寧在研讀卡·馬克思、弗·恩格斯、路·費爾巴哈、喬·黑格爾、斐·拉薩爾、亞里士多德和喬·諾埃爾的有關哲學著作時所作的摘要。這一部分還包括列寧的兩篇短文《黑格爾辯證法(邏輯學)綱要》和《談談辯證法問題》。
《馬克思和恩格斯<神圣家族>一書摘要》是筆記中最早的一篇,寫于一八九五年。列寧在這里研究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學共產主義世界觀的形成問題。他說:“在這里,馬克思由黑格爾哲學轉向社會主義:這個轉變是顯著的,——可以看出馬克思已經掌握了什么以及他如何轉到新的思想領域。”從他摘錄的內容來看,列寧注意的重點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物質生產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決定作用的思想;他們對資本主義私有制內在矛盾的分析,對消滅私有制的歷史必然性和無產階級歷史使命的論證;對青年黑格爾派蔑視人民群眾作用的唯心史觀的批判和關于歷史的活動是群眾的活動的論述;對資產階級社會關系的批判和對資產階級標榜的“人權”的階級實質的揭露;對法國唯物主義的闡述和評價,等等。這篇摘要所摘錄的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特別是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思想,對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列寧批判自由主義民粹派的唯心史觀提供了思想武器。
《費爾巴哈<宗教本質講演錄>一書摘要》寫于一九○九年。列寧的研究重點是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自然觀,他對思維和存在關系問題的唯物主義解答,以及他對宗教和唯心主義的深刻批判。對費爾巴哈的這些貢獻,列寧給予了積極的評價。在歷史觀上,費爾巴哈是唯心主義者,但他在論及社會歷史問題時有時也有唯物主義思想的閃光。對這些思想列寧也很重視,例如,他把費爾巴哈關于利己主義的言論評價為“歷史唯物主義的胚芽”。但同時列寧指出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局限性。例如,他在評述費爾巴哈給自然界下的定義時說:“可見,自然界=超自然的東西以外的一切。費爾巴哈是杰出的,但不深刻。恩格斯更深刻地確定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區別。”他還評述了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原則”,指出:“無論是人本主義原則,還是自然主義,都只是關于唯物主義的不確切的、膚淺的表述。”
列寧對費爾巴哈的另一篇著作《對萊布尼茨哲學的敘述、闡發和批判》的摘要寫于一九一四年。在這篇摘要中象在一九一四——一九一五年的其他筆記中一樣,列寧把重點擺在辯證法的研究上。他從費爾巴哈所詳盡闡發的客觀唯心主義者萊布尼茨的哲學體系中發掘辯證法思想。列寧很重視萊布尼茨關于實體具有活動力、具有永不靜止的活動原則的思想,指出:“大概馬克思就是因為這一點而重視萊布尼茨,雖然在政治上和宗教上有‘拉薩爾的特點和調和的趨向。”他對萊布尼茨的單子說作了概述:“單子是萊布 尼茨哲學的原則。個體性、運動、(特種的)靈魂。不是僵死的原子,而是活生生的、活動的、在自身中反映整個世界的、具有(模糊的)表象能力的單子(特種靈魂),這就是‘最終的要素。”他肯定了單子說中的辯證法思想,同時批判了它的唯心主義,指出:“這里是一種辯證法,而且是非常深刻的辯證法,盡管有唯心主義和僧侶主義。”
列寧對黑格爾的《邏輯學》、《哲學史講演錄》和《歷史哲學講演錄》所作的摘要,在一九一四——一九一五年的筆記中占有中心地位。在這些摘要中列寧對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進行全面改造,并創造性地探討了唯物辯證法的各方面問題。他說:“不能原封不動應用黑格爾的邏輯;不能現成地搬用。要挑選其中邏輯的(認識論)成分,清除觀念的神秘主義;這還要做大量工作。”他在《邏輯學》一書摘要中正是這樣做的。他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和神秘主義,從黑格爾哲學的神秘外殼中發現和汲取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在《哲學史講演錄》一書摘要中,列寧循著黑格爾探索辯證法史的足跡,從哲學史中仔細發掘辯證法的思想財富,并就辯證法的一些重要問題提出自己的獨創性見解。在《歷史哲學講演錄》一書摘要中,列寧把對黑格爾哲學的改造工作深入到社會歷史領域,摒棄黑格爾歷史哲學中的唯心主義糟粕,揭示它的辯證法的積極因素。為了借鑒別人對黑格爾哲學的研究成果,列寧還讀了法國唯心主義哲學家喬·諾埃爾寫的《黑格爾的邏輯學》并作了摘要,在這篇摘要中列寧關注的是諾埃爾對黑格爾邏輯學的總體結構的解釋,批評諾埃爾對黑格爾的“保護”就在于反復說明黑格爾是唯心主義者,而不是用唯物主義觀點去正確理解黑格爾邏緝學的整體結構,發現其中的合理成分。
列寧為了探索辯證法的思想淵源,對兩位古代哲學家赫拉克利特和亞里士多德進行重點研究。他讀了斐·拉薩爾的《愛非斯晦澀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哲學》和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并作了摘要。在摘要中列寧給赫拉克利特以很高評價,認為他是辯證法的奠基人之一。他從赫拉克利特的素樸思想中發現了辯證法的一些基本原則,如萬物都在運動的原則、萬物相互聯系的原則、對立面統一和相互轉化的原則。同時列寧批評拉薩爾抄襲黑格爾,掩蓋赫拉克利特的唯物主義。列寧研究了亞里士多德在對立面的統一、運動的源泉、一般與個別的辯證關系等問題上的尋求和探索,肯定了在《形而上學》這部著作中“處處、到處顯露出辯證法的活的萌芽和探索”,同時指出了亞里士多德在辯證法和形而上學之間的動搖。列寧還探討了認識過程的復雜性和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列寧在這一時期寫的《黑格爾辯證法(邏輯學)的綱要》和《談談辯證法問題》,是兩篇帶有提綱性質的短文。它們篇幅不大,但內容很豐富,思想很深刻。在前一篇短文中列寧對黑格爾邏輯學的整體結構作了考察,把黑格爾邏輯學的范疇體系同認識史作對比,把黑格爾的邏輯學同馬克思的《資本論》的邏輯作對比,闡明了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的關系。后一篇短文可以看作是列寧一年多來辯證法研究的一個小結。它言簡意賅地表述了列寧對辯證法實質和認識過程辯證法的哲學思考的成果。
在這些摘要和短文中列寧通過對黑格爾辯證法的改造和對辯證法史的考察,提出了許多精辟的思想和獨創性的見解,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
列寧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辯證法、邏輯和認識論同一的思想。他在《邏輯學》一書摘要中指出:“邏輯不是關于思維的外在形式的學說,而是關于‘一切物質的、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發展規律的學說,即關于世界的全部具體內容的以及對它的認識的發展規律的學說,即對世界的認識的歷史的總計、總和、結論。”這里已經包含了辯證法、邏輯、認識論同一的思想。在《黑格爾辯證法(邏輯學)的綱要》中列寧明確表述了這一思想:“在《資本論》中,唯物主義的邏輯、辯證法和認識論〔不必要三個詞:它們是同一個東西〕都應用于同一門科學”。在《談談辯證法問題》中他又強調了這一思想,指出:“辯證法也就是(黑格爾和)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這一思想既揭示了辯證法、邏輯、認識論的三位一體的關系,也說明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
列寧在《邏輯學》一書摘要中列舉了“辯證法的要素”,共十六條。這些要素揭示了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內容:考察的客觀性;事物的普遍聯系;事物的發展、運動及其動力;對立面的統一、斗爭和轉化;否定的否定;內容和形式的對立統一;質量互變;分析和綜合的結合;認識的無限性和認識深化的無限過程,等等。列寧對辯證法要素的分析為我們探討唯物辯證法的內容和體系提供了基礎。
列寧提出并論證了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他在分析辯證法的要素時指出:“可以把辯證法簡要地規定為關于對立面的統一的學說。這樣就會抓住辯證法的核心,可是這需要說明和發揮。”他在《談談辯證法問題》中對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作了詳盡的說明和論證。他指出:“統一物之分為兩個部分以及對它的矛盾著的部分的認識,……是辯證法的實質(是辯證法的‘本質之一,是它的基本的特點或特征之一,也許是它的基本的特點或特征)”。在自然界、社會和精神領域,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一切現象和過程都具有矛盾著、相互排斥的、對立的傾向,事物的內在矛盾性是發展的動力,發展是對立面的斗爭。是否承認對立統一規律是辯證發展觀和形而上學發展觀的分界線。形而上學的發展觀認為發展是數量的減少和增加,是重復,它忽視了“自己運動,它的動力、它的泉源、它的動因”。辯證的發展觀認為發展是對立面的統一。只有辯證發展觀“才提供理解一切事物的‘自己運動的鑰匙,才提供理解‘飛躍、‘漸進過程的中斷、‘向對立面的轉化、舊東西的消滅和新東西的產生的鑰匙”。列寧還揭示了對立統一規律的內容,指出對立面的統一是有條件的、相對的,對立面的斗爭是絕對的。
列寧把辯證法應用于認識論,研究了認識的辯證法,豐富和發展了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他指出:“形而上學的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辯證法應用于反映論,應用于認識的過程和發展”。而列寧則把認識論置于唯物辯證法的基礎之上,指出:“認識是思維對客體的永遠的、無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要理解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沒有運動的,不是沒有矛盾的。而是處在運動的永恒過程中,處在矛盾的發生和解決的永恒過程中。”列寧十分重視實踐在認識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必須把認識和實踐結合起來,“理論觀念(認識)和實踐的統一……正是在認識論中”。他揭示了認識和實踐的區別:“實踐高于(理論的)認識,因為實踐不僅有普遍性的優點,并且有直接的現實性的優點。”他認為實踐是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指出“世界不會滿足人,人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世界”。正因為人的認識是以實踐為基礎的,所以“人的意識不僅反映客觀世界,并且創造客觀世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人的和人類的實踐是認識的客觀性的驗證、準繩。”他還深入地探討了認識的辯證過程,并作了科學的概括:“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并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這就是認識真理、認識客觀實在的辯證的途徑。”他在研究認識過程時剖析了抽象過程即概念、范疇、規律的形成過程、并闡明了科學抽象的作用,指出一切科學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確、更完全地反映著自然”。他對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規律和否定的否定規律,對一般和特殊、本質和現象、原因和結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內容和形式、可能性和現實等等一系列范疇作了分析和闡述。他還揭示了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他指出,人的認識不是直線,而是近似于螺旋的曲線。唯心主義就是把這條曲線中的一個片斷、一個小段片面地夸大、歪曲成獨立的完整的直線。“直線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觀主義和主觀盲目性就是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他同時指出,統治階級從自己的階級利益出發把這種夸大、歪曲鞏固起來。這就揭示了唯心主義的社會階級根源。
列寧還指出了研究和發展唯物辯證法的途徑。他在《邏輯學》一書摘要中指出:“要繼承黑格爾和馬克思的事業,就應當辯證地探討人類思想、科學和技術的歷史。”他在《愛非斯的晦澀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哲學》一書摘要中講到,哲學的歷史、各門科學的歷史、兒童智力發展的歷史、動物智力發展的歷史、語言的歷史以及生理學、感覺器官的生理學,是構成認識論和辯證法的知識領域。這就是說,要研究和發展唯物辯證法,就應當研究人類認識的歷史,研究自然科學的成果。
本書第二部分收載了列寧在一九○三——一九一六年寫的關于哲學和自然科學的各種書籍、論文和書評的短篇札記。這些札記的內容涉及哲學史,資產階級哲學流派,馬克思、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哲學思想,自然科學中的哲學問題,等等。他在這些札記中堅持鮮明的辯證唯物主義立場,批判哲學和自然科學中的唯心主義,反對調和宗教世界觀和科學自然觀。關于自然科學著作的札記占有突出地位。列寧對保·福爾克曼的《自然科學的認識論原理》、麥·費爾伏恩的《生物起源假說》、弗·丹奈曼的《我們的世界圖象是怎樣構成的?》、路·達姆施泰特的《自然科學和技術歷史指南》、阿·哈斯的《現代物理學中的希臘化時代精神》等書作了札記,并抄錄了一批自然科學著作的書目。這些札記表明列寧對自然科學的重視。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中列寧曾從哲學上概括了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自然科學的新發現,批判了物理學的唯心主義。但他沒有就此止步。他繼續跟蹤自然科學的發展,探討自然科學中的哲學問題。這些札記就是他在這方面所作的努力的實際表現。他從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出發,批評了福爾克曼的折中主義,指出“他完全不了解唯物主義哲學和唯心主義哲學的實質”,“甚至不能提出人類意識(和感覺)之外的自然界的客觀實在性問題”。列寧還批評了費爾伏恩所謂“唯物主義”在自然科學研究中起著阻礙作用的觀點,指出他“毫不理解辯證唯物主義,完全不會區別作為哲學的唯物主義和自稱為唯物主義者的當代庸人的各種落后觀點”。列寧還談到了現代自然科學中的唯心主義的根源問題,他說:“為了在這種新的、還不明確的、假說性的東西中更自由地前進,要打倒‘唯物主義,打倒‘束縛人的舊觀念(‘分子),為了更自由地尋找新知識,采用新名稱(生源質)!注意。有關物理學和一般自然科學中的現代‘唯心主義的根源和活生生的動因問題。”
本書最后一部分收錄了列寧在閱讀約·狄慈根、格·瓦·普列漢諾夫、弗·米·舒利亞季科夫、阿·萊伊、阿·德波林、尤·米·斯切克洛夫的著作時所寫的批注。列寧對狄慈根的《短篇哲學著作集》的批注,是一九○八年列寧寫作《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書時作的。列寧在闡述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批判馬赫主義時大量引用狄慈根的論點作為理論依據。列寧高度評價了這位獨立地得出辯證唯物主義結論的工人哲學家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貢獻,他十分重視狄慈根對哲學的黨性原則、哲學和自然科學的關系、哲學的對象、哲學的基本范疇的論述以及唯物主義認識論和無神論的思想,也很注意他對馬克思、恩格斯、康德、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評價。同時,列寧也指出了狄慈根在某些哲學問題上的糊涂思想和概念混亂。列寧在對舒利亞季科夫的《西歐哲學對資本主義的辯護》一書的批注中批評了作者把唯物主義庸俗化,歪曲西歐哲學思想的歷史發展,“對各個時期、各種社會形態、各種意識形態不作具體的分析,只講關于‘組織者的空話,只做牽強附會、荒唐可笑的對比”。列寧在對萊伊的《現代哲學》一書的批注中繼續批判在《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一書中曾經批判過的萊伊的實證論觀點,指出萊伊的認識論是“羞羞答答的唯物主義”,他對真理和謬誤的看法“接近于辯證唯物主義”。
列寧對普列漢諾夫的《尼·加·車爾尼雪夫斯基》和斯切克洛夫的《尼·加·車爾尼雪夫斯基的生平和活動》這兩部著作作了批注。批注表明列寧非常重視車爾尼雪夫斯基的革命民主主義和唯物主義,對他反對自由主義、爭取農民解放的革命斗爭給予高度評價。列寧既批評普列漢諾夫淡化車爾尼雪夫斯基的革命民主主義的鮮明立場和他在反對自由派斗爭中的作用,又批評斯切克洛夫在某種程度上抹煞車爾尼雪夫斯基同馬克思之間的區別。
《哲學筆記》是一部內容廣博、思想深刻、富于創造性的哲學著作,是列寧留給我們的寶貴哲學遺產。這些筆記不是供發表,而是供列寧自己進一步研究用的。他的許多精辟見解、新穎思想分散在各篇筆記中,還沒有加工整理成完整的體系;不少新原理、新論點還沒有得到詳細闡發。因此,我們需要對《哲學筆記》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從《哲學筆記》這個寶庫中發掘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對于掌握唯物辯證法這個偉大認識工具具有重要意義。
(《列寧全集》第二版,第五十五卷,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