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 漓
一九九五年第一期《讀書》韓少功《心想》一文,實際上提出了一個嚴肅的命題:現代化與心靈拯救。
唯工業,唯技術,唯物質的工業文明與其說使人類失掉了個性的靈魂,人文的文化,真實的自然,不如說人類駕馭現代化進程措施不力,自甘成為工業文明的奴隸和犧牲品。難道人類從走出蒙昧以來所苦苦追求的自由和解放到頭來只是自我蒙蔽,作繭自縛?難道世俗文化既解放了人性也扼殺了人性?難道文明會消滅文明本身,創造就等于消滅,如同說人之生長亦并非不可說人更接近了死亡?我們也許不得不接受滅頂之災,如果我們仍不能爭取主動,現代化的手段將摧毀人類慘淡經營的地球村,扼殺那伸向太空的脆弱的觸角。
人類的主動是精神的主動,通過心靈拯救來洗刷文明的污漬。韓少功認為,“想法”是“活法”的同義語,用新的倫理觀念,價值體系,道德架構來適應和規矩現代化進程,以使物質與精神達到內在的統一,這不是“唯意志論”,更不是“內圣外王”的翻版,而是包容人類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自古以來的“心有所想,物有所給”的永恒愿望。物質壓抑精神背離了用現代化的手段實現人類“活著,活得更好”的本意,是貌似進步而實則破壞人類改造自然的勇氣和所采取的現代化方式本身。
可以想見,在現代化高度發達的國家里實現這種心靈拯救需要激發多少在不知不覺中冬眠和麻木的民眾,需要多少志士仁人的孜孜
中國社會的現代化仍然可以稱為初級現代化,而在人文精神上卻已滋生起高級現代化國家的眾多流弊。這似乎是歷史的一種無奈和必然。然而,我們并不能順其自然,聽天由命,現代化運動和心靈拯救運動在有強烈愛國心的人們推動導引下同時進行,紅與黑,善與惡,美與丑的矛盾沖突上演著一出歷史活劇,它的觀眾——十二億國民難道沒有感到厚重的壓抑感,責任與使命?現代化的艱難與挑戰是一個歷史的進程,中國儒家文化也許將有助于這一進程的實現。
心靈拯救或許還將有著無法預見的遠景,那卻是屬于后人的責任,面對現實,誠摯可親而身體力行的先進的人們先踏踏實實地“用心血和心魄,用一生中全部怦然動心的回憶和向往”來“心想”。思想著,我們便活著。
“心想”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