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是一個喜慶的年份。我們盼來了偉大祖國的50華誕,等來了澳門的回歸,也迎來了中信公司成立20周年。
20年前,在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的積極倡導與大力支持下,以榮毅仁同志為代表的一批中信事業的開創者,以利用外資、發展經濟為己任,把握歷史機遇,勇開時代先河,創辦了中信公司。20年來,中信公司始終如一地與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同呼吸、共命運,創下了令人矚目的業績,為國家和社會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毫無疑問,中信公司作為一家享譽中外的國有大型跨國企業集團所取得的一切進步與成績,歸功于鄧小平理論的正確指引,得益于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沃土的滋潤,更凝聚著全體中信人的心血與汗水。
今天,站在新世紀的門檻上,回首過去,我們為中信成長壯大的歷史和取得的成就感到驕傲與自豪;展望未來,我們肩負著把中信事業繼續推向21世紀的重任與使命。中信事業的不斷向前發展,需要我們認真汲取20年來所創造的成功經驗,精心維護經過長期積累而形成的良好信譽與形象,繼承和弘揚以中信風格為基本內涵的企業文化與傳統,更需要我們努力培養和造就一大批致力于發展中信事業的合格人才,這是我們的立身與發展之本。
千秋基業,關鍵在人。人才是企業發展所需諸多資源中最寶貴和最難得的。一個企業資金緊缺可以設法去籌集,不具備條件可以努力去創造,而沒有人才則一切都無從談起。過去的20年,由于我們始終高度重視培養和使用人才,也確實聚集了一些人才,公司才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應該說,我們現有的人才隊伍是公司20年來積聚起來的最寶貴的財富,是中信事業賴以繼續發展的基本骨干力量。但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公司業務的深入發展,特別是隨著公司整合、優化力度的不斷加大,對人力資源的開發、優化和配置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尤其是著眼于未來發展,我們還急需一批熟知金融、財務、法律、營銷、投資銀行等方面的專業人才,也需要一批適應現代企業管理的經營人才。對于每一個中信人而言,公司的不斷發展既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期望,同時也提供了施展才華、實現人生價值的廣闊舞臺和大好機遇。孜孜以求地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這是每一個中信人在即將跨入新世紀時所應追求的人生目標,也是面對新的形勢和任務時所應持有的正確態度,更是我們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我與中信》一書,今天已出版到第三本了,它吸引了許多員工積極參與撰稿。大家以高昂的熱情、執著的信念、真切的情感,紛紛揮筆疾書,以文抒懷、言志。作者中既有公司初建時期的老一代創業者,又有近年來剛剛進入中信行列的青年人;既有負有管理責任的各級領導,又有一線崗位的普通員工。大家追憶自己獻身中信事業的一段段難忘經歷、一個個感人片段,真實記錄了與中信事業一同成長的切身感受。這些文章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折射出了我國改革開放20年的輝煌歷史,反映了中信公司走過的不平凡歷程,再現了中信人不懈奮斗與追求的足跡,展示了中信事業的風采與中信風格的深刻內涵,是奉獻給中信公司成立20周年的一份厚禮。我希望通過這本書,激發廣大員工熱愛公司、獻身中信事業的榮譽感、使命感和成就感,使個人的感受成為全體員工共同擁有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應該說,出版這本書的意義并不僅僅在于追憶我們過去的經歷,它使我們更加珍視中信公司的創業歷史和20年來所形成的優良傳統,不忘昨天,把握今天,邁向明天;它同樣也是中信員工了解、認識中信,進行中信風格教育的一份好教材,相信能夠得到全體中信人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