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信托投資公司在我國改革開放的需求下應運而生了。然而,我國信托業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雖然大多數信托投資公司都曾為改革開放作出了貢獻。如今卻普遍處于經營狀況不理想、資產負債嚴重不合理的狀況。信托投資公司的債務形成,就其經營運作情況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信托投資公司成立之初,在資金投放上主要按政府旨意,過多地投資在地方政府指定的項目上,或屈服于“長官”意志,不能堅持對項目實行嚴格審查與可行性研究,大量資金成了“政府的第二財政”,一旦經濟效益不好,貸款就無法回收。
2.借用大量外債,卻缺乏規避匯率風險的經驗與辦法,以致在瞬息萬變的外匯市場中受到重創,實際負債大大增加。
3.受房地產開發熱、證券熱的影響,信托業將短期資金大量用于炒地皮買股票,一旦“泡沫”消失,就受到不可避免的損失。
4.信托業混業經營現象嚴重,為了與銀行搶飯碗,不惜采取高息攬存違規操作,致使經營成本上升,虧損增加。
5.信托投資公司內部管理不善,風險防范措施不嚴,以致業務失誤造成大量損失。
當前有些信托投資公司,已陷入嚴重的債務危機之中,尤其是一些借用外債的公司,無法按期償還到期債務,直接影響到地方政府的信譽,也影響到公司的經營與運作。因此,必須采取有力措施盡快緩解到期債務。雖然從根本上說,要徹底解決債務問題,只有不斷開拓業務新領域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增強造血功能。而這畢竟需要時日。為此,必須采取一些應急措施,迅速改善公司的資產負債結構,提高公眾信心,創造持續生存與發展的條件。為此筆者認為可采取以下對策:
(1)政府劃撥優質資產,改善負債結構,提高公司信譽等級。受債務困擾的公司,往往資產結構不合理,負債比例過高。尤其長期負債比例過高,流動資金過少,極易產生支付風險。為此,所以每個信托投資公司在解決債務危機時,首先會遇到如何改善資產負債結構的問題。我國現有絕大多數信托投資公司是國有企業,曾經為眾多的地方與部門國有企業提供過資金支持。根據需要與可能,政府劃撥一些優質資產到信托投資公司,這些資產作為政府注資,并不改變其國有性質,卻會大大改善信托公司的資產負債結構,使公司的經營運作進入良性循環。
(2)地方政府通過償債基金或采取財政撥款等形式,支持信托投資公司償還外債。近20年來,各地方信托投資公司在作為地方政府的融資窗口時,大多按地方建設的需要,直接或間接地接受地方政府的要求,對地方建設項目投資或發放貸款。由于重復建設或市場情況的變化,不少企業效益不理想。更由于在改革開放初期對國際市場瞬息萬變的匯率變動估計不足,借進日元、馬克,換成美元使用,債務到期時,又得將美元收入換成日元、馬克,因此造成巨額的匯差虧損。造成這一情況,確實也是信托投資公司料所不及的。信托投資公司在支持各地經濟建設過程中也為改革付出巨大代價,當然這種代價不可能完全由政府支付補償,對于它的困境,各原主管部門,應當幫助解決一些現實困難,比如可以從地方財政撥一些資金,專項用于彌補這一損失,或在省、市財政內,建立省市級償債基金,專門用于沖抵重點項目建設借貸由于匯率風險而產生的損失,這不僅能大大緩解信托投資公司的債務負擔,而且客觀上也能幫助貸款企業解脫因匯差帶來的虧損。
(3)對部分資產進行優化重組、出售,套取現金用于還債。許多信托投資公司,在業務開展之初,不注意自己的業務專長,將過多的資金投于興辦各種企業,這些企業,專業門類眾多,規模不大,分布在各地市,加之管理不善,以致這些投資企業效益不佳,資金大量沉淀,擠占了公司的營運資金。在強調分業管理、分業經營的今天,這些企業大可不必保留,下定決心把這些企業出讓給地方,或擅長于本行業經營的公司、集團,使之成為它們的麾下的子公司、附屬廠或地方企業,并由受讓公司或集團對出讓企業進行資產重組。這樣大多數企業仍能起死回生。而信托投資公司又能在這些資產轉讓中,收回部分現金用于還貸。即使其中有個別企業,當前經濟效益尚好,但如果不是本公司的主營方向,也應結合業務整頓,把這些優質企業出售或轉讓,這樣做,出手快,需求多,更容易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4)發行企業債券,籌集部分資金。對于一些管理基礎較好的公司,或經過重組后資產負債、財務狀況良好的公司,可以確定資金的需要與使用方向,向國家證券委申請發行3—5年的公司債券。對于那些國際信用等級良好、又有發行債券渠道的公司,可向國務院及有關部門申請到國外發行5—10年期長期建設資金債券。當然近期受廣信破產的負面影響,在國外發債的難度增大,成本增加,但我們應該積極做好債信工作。畢竟這是解決當前債務負擔的需要,更是信托投資公司籌集運作資金的一條重要渠道。當然,通過發債籌集資金,必須謹慎,對資金的投向、運作、回收,都應以確實保證兌現為最終目標,進行通盤考慮,把風險減小到最低限度,以保證發債資金的安全。
(5)吸收外部資金入股實現企業股份化,從而套現部分現金用于還債,改善資產結構。在對信托投資公司進行規范整頓過程中,對其屬下的投資企業或全資子公司可依照分業經營的原則,進行妥善處理。需要繼續留下的企業,可通過吸收外部資金入股,實現股份化經營。在股份化的進程中,尤其要注意吸收不同經濟成份及具有不同業務專長的企業(集團)入股,從而增加企業的生機與活力。在參股過程中,各信托投資公司可根據各自企業的實際情況,適當減少本公司所持有的部分股份,這樣有利于分散經營風險,同時又能套取部分現金,解決資金困難,更好地促進公司經營業務的發展。
(6)努力清收原有債權或股份分紅所得,增加還貸資金來源。信托投資公司在經營過程中籌措的資金,大部分是以信貸(投資)方式借給(投于)企業的。不少企業由于效益不佳及各方面利益的驅動,往往不愿分紅或久拖貸款不還。如何采取有力措施,收回應得的紅利及貸款,應作為信托投資公司日常工作的重要環節。經驗證明,對投資企業必須派人專管,才有效益回收。同時催收貸款必須堅持“決心、恒心、細心”,必須落實“貸款回收責任制”,選派得力的干部深入投資及貸款企業,切實掌握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采取“有理、有節”的措施,逐步將應收的貸款及紅利收回來,對于那些有能力還款,卻又拒不歸還的客戶,應通過政府有關部門、擔保單位,做細致耐心的工作。必要時采取法律手段協助催收。通過多方努力,把企業的不良貸款與投資無效益的局面,降低到最低限度。
(7)向上市公司注入優質資產,增資擴股,籌措資金。對于已經上市的公司或屬下有上市控股的子公司,如果規模不夠大,籌資能力不足,可以通過增資擴股的辦法。比如某某上市公司經營狀況良好,然而市值偏低,僅8億元。控股公司決定注入優質資產5億元,這樣就能在股市上增資擴股5億元,該上市公司就有13億元的資產。然后利用這13億元資產,向金融機構貸款,這樣就可貸款9億元。一共可獲得22億元資金(資產)。扣除掉控股公司注入的及原有的8億元,則可以增加14億元的資金,對公司進行資源的有效配置及資產的優化重組,促進資金的合理流動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