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1月12日美國通過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Financial Services Modernization Act)。本法律允許設立“金融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可下設包括銀行、證券公司、壽險公司、損害險公司等金融子公司。由此,美國構筑起面向21世紀的全新的金融體系。
1格雷厄姆·里奇·布萊利法成立
1999年11月12日,由克林頓總統簽署的美國“金融服務現代化法”面世。與此同時,1933年出臺的有關銀行、證券分業限制的“藍天法”從此壽終正寢。根據新法律,“金融控股公司”可以通過子公司開展包括銀行、證券和保險在內的全部金融業務。可以說這部法律確定了今后美國金融業的發展方向,對原有關法律的內容做出了根本性的修訂。自法律成立之日起的120天后生效。
80年代以來,美國國內要求全面修訂現行金融制度的呼聲雀起,美國議會經過長達10年的討論方批準通過。期間,由于聯邦儲備理事會修改規則,實際上銀行與證券業間的分業壁壘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削弱。但是,在銀行與保險間的分業問題上意見仍很難統一,以致于分業壁壘延續至今。
1998年春,一件重組兼并案最終撼動了舊有金融制度的根基。旗下擁有花旗銀行子公司的花旗集團與下設所羅門美邦證券公司、旅行者保險公司的旅行者集團宣布了合并計劃。結果,1998年9月花旗集團與旅行者集團間的合并計劃以2年內出售旅行者保險公司為前提最終獲得批準。然而,這件兼并案引發了要求對金融制度做出根本性修改的強烈呼聲。(據說花旗集團公司當時就設想,如果2年內相關金融制度得到根本性的修訂,就無需出售旅行者保險公司)。
金融服務現代化法以曾經為本法律成立做出貢獻的3位國會議員的名字,決定將本法律命名為格雷厄姆·里奇·布萊利法,取代延用了50年的藍天法。今后金融界的話題也將轉到這部新法律上來。
2格雷厄姆·里奇·布萊利法的主要特征
下面謹對格雷厄姆·里奇·布萊利法的幾個特征做一簡單介紹。
第一,廢除藍天法,削弱銀行與證券業間的分業壁壘。這一點最具象征意義。最近通過修改聯邦儲備理事會規則,一定程度上允許銀行控股公司的傘下同時設立銀行和證券兩家子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藍天法的具體所指并無定論。1933年曾經稱整個銀行法為藍天法,有時還專門用來稱呼同法律中有關銀行和證券分業界定的第四款內容。即為1933年銀行法中的第16條、第20條、第21條、以及第32條。此次廢止的實際上是第20條和第32條。規定有證券公司業務范圍的第16條和第21條內容被保留下來。如果證券公司同銀行已經結為“兄弟”,那么第16條和第21條也就意義不大了。今后,一般會認為第20條和第32條兩條款內容為藍天法,并由格雷厄姆·里奇·布萊利法所取代。
第二,銀行和保險就此成為同一控股公司傘下的“兄弟”。這一點最具實際意義。具體來講,除銀行控股公司模式外,還允許新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存在。對于金融控股公司,通常不被認可的銀行控股公司通過子公司經營金融業務的行為,相反可適用于金融控股公司。即如果采用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就可通過下屬子公司開展銀行、證券、壽險、以及損害險等全部業務(如圖1所示)。
聯邦儲備理事會對某些金融機構業務范圍所涉及的判斷基準,本法設有相關規定。
花旗集團已構筑有此種體制。由于格雷厄姆·里奇·布萊利法的出臺,花旗集團再無需出售旅行者保險公司(壽險及損害險公司分設,不能兼業),今后可繼續保存。
以上情況是以銀行、證券公司、壽險公司、損害險公司為相互獨立的公司為前提的,并非銀行與證券兼營的歐洲型全能銀行(UNIVERSAL BANK)體制。
再有,銀行即使不采用控股公司模式,同樣可以通過子公司開展一定范圍的新金融業務。因規模上受到限制,不適于開拓大規模的新金融業務。
第三,以前保險業務由于受州法律管轄,法規建設滯后。這次大大地完善了相關法律。
第四, 由于各種金融機構可以手足并立,為保護顧客的個人隱私,特制定了有關法律。但是內容上還不夠充分。今后有可能在格雷厄姆·里奇·布萊利法之外,考慮制定相關的法律。
第五,在銀行控股公司管理方面,明確了“功能分類管理”原則。例如,有關證券交易方面的事情,應由證券交易委員會負責監督。不過,聯邦儲備理事會并不局限于功能分類管理,對于銀行控股公司,還擁有包容廣泛的“傘”型監督權限。
第六,有關地域再投資的規定也很復雜。這對日本的影響不是很大。但如果在美國進行商業活動,有必要注意。
第七,“其它規定”中,有一章節特別對ATM(自動柜員機)進行了規定。這是基于電子技術應用對21世紀金融前景可能產生的決定性影響之考慮。(趙利劍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