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2月16日,廣東省政府與債權銀行監察委員會宣布,雙方簽訂了駐港窗口公司粵海企業集團債務重組的原則協議,為最終解決粵企債務問題帶來了希望。如果這一原則協議能獲得粵企120家債權銀行的同意,波折頻頻的粵海債務重組的大幕終將順利落下。此時,距離這家廣東省駐港窗口公司及其屬下兩家在香港的上市公司(粵海投資和廣南集團)宣布進行債務重組、多家內地駐港窗口公司和大批香港中資公司因種種原因隨之陷入財務困境、中資企業信用降到最低點,正好整整一年。
一年反復
----這并不是人們第一次燃起希望。1999年5月25日,廣東省政府宣布由財務顧問美國投資銀行高盛公司協助制定的債務重組方案(參見《財經》雜志1999年6月號文章“粵企重組:從噩夢中醒來”)。但那次希望很快就破滅了。債權銀行估算依據該方案將有超過四成的債務無法收回,因此于6月30日提出反建議,全面拒絕重組方案。
----隨即在圍繞廣東省政府是否要注入其他資產問題上展開了反復的較量。在最激烈的時候,雙方的強硬姿態致使談判陷入僵局,都表示不惜以清盤相威脅。有些銀行放出風來,內部已經對粵企貸款作出高達50%的撥備,可以輕裝上陣打到清盤為止。
----廣東省政府于1999年7月8日發出函件,表示從即日起停止為粵企支付利息——在重組期間,廣東省政府每月支付的利息約1000萬到2000萬美元,停止支付利息意味著銀行更大的損失。廣東省以此來壓銀行面對現實,回到談判桌前。
----1999年7月15日,重組工作的靈魂人物、廣東省常務副省長王岐山率隊到達香港處理重組工作。次日,雙方開始自債權銀行提出反建議后的第一次面對面談判。廣東省省長助理武捷思強調,廣東不會再注入東深供水公司——原方案中用以還債的主要資產——以外的資產,也不會在原計劃之外支付利息。在廣東方面的壓力下,銀行態度趨向軟化,表示不再堅持不削債。
----進入8月后,債權銀行開始視察東江水項目,債權銀行方面的顧問普華會計師事務所也忙著對該項目進行財務審核,并表示東江水的價值較預想為高。雙方氣氛自此趨向緩和。
從41%至30%
----1999年12月16日,雙方經過一年的討價還價后,終于達成債務重組原則性協議(附表為新方案概要及重組后的組織結構)。
----與5月底提出的方案相比,這一方案最大的特點是債權人將獲得東深供水公司及粵海投資的部分股權,而這些資產被認為較有增值潛力。總的看來,雙方都做出了讓步:廣東省政府堅持住了不再注入新資產的底線;而債權銀行可以獲得東深供水及粵海投資的普通股權而不是原方案的優先股權,從而可以減少撥備水平。在協議簽訂之后,業內人士認為,債權銀行可能只需核銷30%的債權,比起原方案債權銀行可能要核銷41%左右的債權來說,減少了不少損失。這是雙方達成協議的基石。
----粵企債務解決有望立即成為香港股市上升的利好消息,12月17日,股市大幅反彈414點,以15986點收市,成交額高達110億港元。
----重組方案要到2000年1月初全體債權人會議上經表決后才能生效,所有細節將在其后才會全部公布。在眾多的債權銀行中如果有部分銀行堅決反對現有方案,仍可能使方案歸于失敗。粵企作為一家香港公司,必須按當地公司法規履行債務重組程序,只有當債權人100%通過時重組方案才能生效,任何一家反對都可能使粵企走上清盤道路。不過,正如廣東省政府與粵企債權銀行監察委員會一年來在談判桌上下的較量終歸于一紙協議所表明的那樣,在各方誰也承受不起破產后果的情形下,理性最終會占據上風。
治標與治本
----由于銀行界一直以粵企貸款作為整體中資問題貸款的指標,只要粵企債務重組不能達成協議,銀行就必須準備為手中龐大的中資問題貸款做出高額的撥備準備。這樣一來無疑從資金結構上削弱了這些銀行的競爭力,也幾乎完全斷了中資公司貸款的可能性。現在普遍估計,在新的重組方案下,30%的撥備屬于較合理水平,因此較早前已為粵企貸款做了大幅撥備的銀行可以作出回撥,從而增加香港銀行體系的資金。同時,粵企債務重組可以為解決其他中資機構問題貸款多少起到示范作用。
----盡管如此,如果就此認為,粵企債務重組一事本身表明解決了困擾香港中資企業和內地窗口機構的借貸難問題,仍然是過于樂觀。
----駐港中資企業及窗口機構官商不分、政企不分的格局未有大變,改革中資企業人事、結構以及管理體制的說法時間很長了,卻總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具操作性的符合國際規范的經理激勵與約束機制仍付之闕如。在這些治本的措施未得推進之前,對一紙粵企與債權銀行監察委員會的協議能在多大程度上挽回遭受重挫的中資公司信譽,恐怕不能寄予太多指望。說到底,此舉還只是治標,救一時之火而己。
----12月16日,王岐山在香港透露,廣東省向中央借貸380億元人民幣,以協助省內金融機構償還債務。王岐山說,此舉的目的在于防范金融風險,改善廣東省的信貸狀況,清理金融秩序,歸還農村信用社及城市信用社對自然人的欠款,“把老百姓的錢還給老百姓”。在這套方案中,14家地方信托投資公司所欠外債也將歸還,而一旦所欠外債得以歸還,這14家信托投資公司隨即將被關閉。“這是一筆買棺材的錢,不是養命的錢。”一位內部人士作此評論。廣東省在經歷了廣信破產、粵企重組以及一系列信用風潮之后,終于開始以犁庭掃穴的氣勢割腐剜瘡。有此氣勢與決心,對于未來駐港窗口企業的治本措施,觀察者們可以有所期待。
粵海企業集團新重組方案概要
粵海集團/南粵公司
●成立廣東控股有限公司,將舊粵企注入廣東
控股
●以象征性價格將南粵資產轉讓給粵企
●粵企成立地產公司、信托公司和一家新公司,
注入包括地產在內的各類資產,設法提高經
營效率
●廣東控股將140億港元東深供水債券轉讓給
粵企,粵企所付代價為5億股粵投已發行股
份,50%新公司股權及所有信托公司股權等
資產
●粵企向債權人償債的資產包括:140億港元東
深供水債券、19%東深供水股份、6億股粵投
已發行股份、地產公司所有股份、新公司50%
股份及信托公司債券等
粵海投資
●廣東控股將81%東深供水股權轉讓給粵投,
換取23億股粵投新股及其他資產
●五年內通過經營收入及出售資產所得16億
港元還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