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國,公共場所及公寓住宅,門都是自動彈回的。開始我不知道,推門便“義無反顧”地走進去。后來發現,英國人的習慣是,推開門后,一定要回頭看看后面有沒有人。如果在幾步距離之內有人走來,就要用手扶住門,等他(她)進門。這樣做,避免了門反彈時碰到后面的人,也顯示了一種尊重和禮讓。這樣的細節還可以舉出很多。如果你步行在一條有很多岔路的街上,無論是拐進還是駛出岔路口的車,都會主動給你讓路。你若為它“留步”,駕車的人就會給你一個友好的手勢:請先走。在地鐵站乘傳送式電梯,不管是上下班高峰,還是平常時間,人們都會自動站在電梯右側,把左側讓給著急趕路的人……
在英國的日常生活中,每個人既是這樣行為的施與者,也是被施與者。今天你駕車,你給步行的人讓路;明天你步行,駕車的人為你讓路。這次你走在前面,為后面的人扶著門;下次你在后面,前面的人為你扶著門。我為他人、他人為我相統一,社會便出現了一種人與人之間的默契。我初次來英國在倫敦轉機時,一位機場工作人員幫我推著行李,跑了大半個機場,找到登機口,驗了票。又把我送進候機室,囑咐我見大家都起身時便準備登機。我心里感動得不行,可在英國人看來,這很平常。記得那天從倫敦飛到B城天色已晚。出租車司機帶著我東跑西跑找學生宿舍的鑰匙,又把我的行李全部扛上三樓,卻不肯多加租車費。他邏緝很簡單:如果顧客愿意給小費,他就收著;不給,他也理所應當這樣服務。安頓下來第二天,上街采購油鹽醬醋。瓶瓶罐罐拎著太重,半路停下來歇息。為抓緊時間學兩個英文單詞,我蹲在購物袋旁,看商品介紹、使用說明之類,不覺有人在身后:“請問,你需要什么幫助嗎?”原來是一對英國老夫婦,住在這條街上,見此狀,以為我的購物袋破了,從家里為我取了幾只塑料袋來。在英國,我從來沒見報紙電臺號召過助人為樂之類,也知道英國不是全民信教的國家。可每每遇到難處,總有素不相識的人援之以手。有一回我買蔬菜水果,不小心真把購物袋搞破了,滴溜溜的西紅柿、蘋果順著破口往外滾,我撿了這個,丟了那個。正狼狽不堪時,一位中年婦女路過。她把自己買的東西都掏出來抱在懷里,遞給我一只購物袋。我不好意思要,她樂呵呵地說:“我的東西不那么圓,比你的好拿。”還有一次,我在倫敦乘錯了公共汽車,迷了路。當時正值上班高峰,一位趕著上班的乘客竟主動下車,陪我找路。他帶我換了兩部公共汽車,又走街轉巷四處打聽,一直把我送到目的地。那天倫敦降溫,他見我穿得單薄,半路上,還特地請我到咖啡店喝了杯熱咖啡……
這些經歷讓我不知不覺走進那美好的默契,輪到別人需要我時,我也特愿意賣力氣。捫心自問,別人善待你,你有沒有虧待了別人?這不是雷鋒境界,也不是狠斗私字一閃念,恰恰相反,正是從自己的“我”,推己及人,走進別人的“我”。平平常常,給與也被給與。正如一首歌所唱的:“平平淡淡才是真。”
所謂“真”,就是不否認“私”的合理存在。從自我獲得充分尊重,學會尊重他人。在英國,“private”(私有的、個人的)是個大家常掛在嘴邊的詞。一提到這個詞,首先讓人想到的,是每個人的個人權利受到保護。舉個例子:BBC有兩個頻道的電視節目是沒有廣告的,為此政府征收電視稅,每年100多英鎊。如果你沒交,會有人登門造訪,但沒有你的允許,他絕對不能進門。哪怕你的電視正開著,他在門外聽得一清二楚,也是白搭。他不能以此給你開張罰款單,也不能把你告到哪兒去。在英國,一個人的住宅是私人重地,如果不是警察拿著逮捕證來,你可以把任何人拒之門外。再譬如停車。你有再急的事,找不到停車的地方,也不能把車停到人家私人住宅的院落里,哪怕那里面大得可以停上三、五輛車。如果你不知道,誤把私人住宅當成公共場所,宅主會塞上一張條子在你的車里,下次就不能明知故犯了。
英語里有一句常說的話,直譯成中文是“管好你自己的事”,言外之意就是少管人家的閑事,尊重別人的個人生活和隱私。在工作單位,與上司、同事們相處得再熟,下了班最好不要因為一點事給他們打電話,以免打擾人家的個人或家庭生活。和朋友聊天,不管倆人如何肝膽相照,也不能“無話不談”。即使是夫妻,相互之間也留有“私”的余地。記得有一次和先生去銀行,因為我站在他旁邊,營業員便把他的帳戶平衡表扣著遞出來,為的是不讓我看見。
在英國中小學,也沒有人教育孩子們壓縮自我的存在空間。學習的目的說白了,就是為找份好工作。中學讀到初二,老師便讓學生們在課堂上談未來職業選擇。如果一個學生談理想:將來我要多掙錢、買好車、住好房子、玩遍世界名勝、吃法國蝸牛、日本生魚、中國燒鴨……只要他準備遵紀守法,靠自己努力獲得這一切,沒人覺得這有什么不好。事實上,抽去每個個體的“私”,人和人的價值就變成空洞的概念。如果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消滅了私欲,這個社會就會自行消亡。從這個意義上說,“私”并不是什么壞東西。每個人都有天賦人權去追求自身的存在價值。
但是,“有私”并不等于“自私”。英語的“private”(私有的、個人的),和“selfish”(自私)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自私”是無視他人的存在。從自私出發,人與人之間的那種美好的默契就沒有了。因此,英國父母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制止他們的自私行為。記得樓上的鄰居露依思,一次閑聊時很認真地對我說,她兩歲半的兒子開始自私起來。什么時候都是“我的”、“我要”、“給我”,不知道還有別人。我沒想到在一個如此強調自我的社會,母親對一個尚未完全懂事的孩子就有了“自私”的擔心。
如果既承認“私”的合理存在,又反對“自私”,不需要強迫性的克己、律己;不需要外在的號召、提倡,憑著默契,給與的行為就像下里巴人,一人唱,萬人和。每個人都有自我,如果你覺得你的自我應該獲得肯定和張揚,就不應該認為他人的自我是可有可無的。這便構成了人與人之間默契的基礎。
一位國內的朋友曾經問我:“這種默契在英國是怎樣形成的?”我一時不知從何說起。席卷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確立了人本主義思想的主導地位,使人性、人的價值獲得前所未有的尊重;從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到20世紀全球高科技革命,持續不斷的經濟發展為西方社會創造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為社會環境的有序性和精神文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基督教的傳播對西方人的道德觀念產生了深刻影響,即使在傳統受到巨大挑戰的今天,它的勸善揚善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規范著人們的行為……默契形成的原因也許是多元的,三、兩句話說不清楚。但是,有一點我們可以肯定:這里沒有“存天理、滅人欲”的哲學;沒有“八億人不斗行嗎”的領袖教導;沒有“地大物不博”、人口膨脹的生存競爭;也沒有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傳統的背離。扯遠了,就此打住。
(責任編輯 吳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