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園
肥皂劇源于西方,現在一般指的是家庭婦女一邊做家務,一邊心不在焉地收看的羅里羅嗦講述家長里短的長篇連續劇。它作為大眾文化的重要內容,已經引起了越來越多研究者的興趣。美國女學者勞拉·斯·蒙福德從17歲開始觀看肥皂劇,積多年親身感受,寫了《午后的愛情與意識形態——肥皂劇、女性及電視劇種》一書。該書結合大量的肥皂劇實例,從女性主義的視角剖析了肥皂劇的特征以及它所隱含的權力運作和反抗權力的機會。
蒙福德認為,肥皂劇最本質的特征是公開曝光隱私。肥皂劇角色生存的背景具有公開的、公有的本質,隱私無可立足,沒有“私人”領域。通過肥皂劇敘事的手段,公私之間的屏障常常被沖破。肥皂劇的規則動力就是:對私人體驗和情感進行公開曝光。在肥皂劇的敘事中,習慣抹殺單個角色的隱私方式,即向其他角色披露各種瑣碎的隱秘信息:情人身份的確認、深藏的感情和見解的本質、過去經驗或未來計劃的真相等等。在構成虛構社群時,這種侵犯隱私的做法是非常關鍵的,因為所有事件都發生在這個社群中。令人“驚訝”的是,角色對其環境的公共性似乎一無所知。他們很少努力防止曝光。因此,由于角色的無視,有時甚至是公開否認他們缺少隱私,肥皂劇私人生活的公共語境就變得順理成章了。肥皂劇熱衷于交談,這是劇中社群狀況的一個標志,該社群“象征性地受到兒童心理支配”并且“開始解體,進入青春期?!?/p>
肥皂劇觀眾潛在的愉悅源泉在于,“目睹劇情恣意踐踏著中產階級的禮儀限制,引發了一種無可否認的魅力和愉悅?!庇^眾基本上是全知全能的,比劇中任何角色知道的事實都要多。這一方面能使觀眾清楚辨認不同的角色,另一方面使得每個角色最為隱秘的體驗與情感大白于天下,觀眾就此實現偷窺欲”。肥皂劇提供了一個理想化的鄰里幻境。她以一群朋友居住的、虛幻的社區而非真實社區為前提,保證了觀眾的愉悅,同時把社區團結的理想放在一段虛構的距離以外,從而消除觀眾由于索群獨居而產生的潛在的內疚。在這個社群中,沒有誰會真正孤獨,沒有誰得獨自面對棘手的家庭問題,大家似乎生活在一個自給自足的家庭中。當然,觀眾在觀看肥皂劇時,也常常保持著一定的批評距離,以便質疑甚至奚落劇中人的人為矯情。
肥皂劇對私人領域的有效拆解是原始女性主義的姿態。如果把家庭/私人領域當作女性壓抑的首要場所,那么就可以認為,肥皂劇將傳統的私人話題拽入公開談論,從而削弱了整個“分野”(男性與女性)的概念。當肥皂劇把常規的私人場合和私人關注重新定義為公共事物時,也同時使得這些場合與關注不再具有任何政治意義和社會意義,故而肥皂劇中不存在政治——也不存在女權主義。
肥皂劇的另一個特點就是結局缺席。就總體而言,肥皂劇并不提供真正的結局,它表明的常常是解決姿態過剩。譬如經典情節劇中的結局符號——婚禮,在肥皂劇中,與其說是解決,毋寧說是造成新的開端。肥皂劇慣用的策略就是“被打斷的婚禮”。觀眾在觀賞過程中對結局充滿了渴望,但結局總是被延宕得遙遙無期,這更能激發觀賞欲望。
肥皂劇的總體不做解決仍是依賴于單個故事的有規律的解決。這些解決的作用在于重塑一段敘事,否則這段敘事不但沒完沒了,而且還會陷入復雜至極的情節線索中無法自拔。這種結局在敘事上有著強烈的意識形態功能,情節本身有時也會破壞或者威脅到男性的主宰地位,但其解決幾乎永遠站在資本主義父權制意識形態的一邊——例如,重新樹立傳統的婚姻價值,或把父系族譜定為確切身份的必要組成部分。肥皂劇的情節或許會容許女性幻想一個世界,她們在其中把握著一定的權力,比如說由她們來定義家庭。但是,那些情節的解決重申了主導意識形態,會來有規律的打破這類基本上屬于烏托邦的幻想,從而結局就協同調節著女性的不滿,也調節著她們潛在的反抗,并強化著父權制,強化著與之相關的種族主義、古典主義和對異性戀行為的壓抑。
生父身份問題與懸疑主導著一切,這是所有肥皂劇嚴格遵守的共同規律。因為生理的原因,生父身份不像生母身份易于被確認。人們為了確保生父身份的“事實”,從法律、社會和宗教的角度建立了精密的藩籬。但恰恰由于這種律令的存在,結果只能是強調了對此話題的顯著焦慮。肥皂劇直接證明了要求如此規范的焦慮,它那無窮重復的故事線索說的都是對生父身份的猶豫,但與此同時,它又使這種焦慮得以抒解。
生父情節夸張地調控和揭露了男人的感受——對自己家庭地位的沒有把握和由此產生的焦慮。它不僅是一種生理事實,還意味著姓氏和財產。指認生父同時也意味著經濟權力。肥皂劇世界中的女性借此來控制生父、定義家庭,雖然是短暫而有限的,但也能獲得一種滿足感。肥皂劇正是借此主題向觀眾提供了一種機會,讓愉快參與、烏托邦、女性中心的幻想之類的內容有所附麗;然而,最終它又勢不可擋地重建了父權秩序,從而包容并駕馭了那些幻想的碎片。但這個烏托邦空間由于劇中保守的、男性中心主義意識形態一再被宣稱,也最終被封殺。
從蒙福德的研究我們可以看出,與英國文化主義、結構主義以及法蘭克福學派對大眾文化的研究有所不同,女性主義研究更強調對自己的研究。深受福柯的影響,女性主義理論揚棄了一般意義的意識形態主要是指階級的意識形態的看法,認為大眾文化不過是父權意識的一種形式,在本質上代表的是男性利益而反對女性利益,隱瞞、歪曲了現實社會中的性別關系。這樣的視角無疑為我們觀察大眾文化帶來不少啟示:對別人灌輸你的東西保持警覺,這是守住清明理性不可或缺的要務。
(《午后的愛情與意識形態——肥皂劇、女性及電視劇種》,熋坤犂屠·斯·蒙福德著,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3月版,13.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