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5年冬的一天,已經擔任國務院副總理兼外交部長的陳毅,找來副總參謀長張愛萍,興致勃勃地告訴他:“我剛參加周總理主持召開的一個會回來,新成立了個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研究制訂全國科學技術12年規劃。”
張愛萍聽了十分激動、振奮。前不久,毛澤東在黨的全國代表會議上強調:我們進入了鉆社會主義工業化、鉆社會主義改造、鉆現代化的國防、并且開始要鉆原子能這樣的歷史新時期;適應這種新的情況,鉆進去,成為內行,這是我們的任務。而今又成立了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制訂了向科學高峰進軍的作戰計劃,沖鋒在即,他怎么能不激動呢?
陳毅對他說:“這是第一次會議,還沒研究到我們軍隊的12年規劃。我剛才同彭老總商量了,第二次會議你去參加,參加制訂軍隊的科研規劃。”
這年初,張愛萍指揮打了一場解放一江山的立體戰爭,當他剛邁入現代化軍事指揮藝術的門檻時,又要他進軍科研,他不禁愕然,連忙說:“我不懂科學技術,怎么能去參加這樣的會議呢?”
陳毅說:“我同彭老總排了排隊,覺得還是你合適,他點名要你去;再說你管裝備,對部隊也熟悉,就這么決定了。”
張愛萍參加了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舉行的第二次會議。根據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需要,研究擬定了全國科學技術遠景規劃。張愛萍根據這總的規劃和要求,又草擬了《關于十二年內我國科學對國防需要的研究項目的初步意見》,當即呈報給聶榮臻副主席并軍委。規劃要發展的項目有航空、導彈、電子學、雷達、常規武器、軍事醫學、原子、化學防護、國防工程、軍需裝備和油料等。
4月13日,國務院決定成立航空委員會,聶榮臻為主任,黃克誠、趙爾陸為副主任,安東為秘書長,負責領導導彈和飛機的研制工作。接著,召開了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的科學規劃工作會議,同時確定軍隊方面的科研工作規劃。會前張愛萍又向聶榮臻呈送了《關于軍隊內部建立科學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見》,內容是:組成全軍科學研究工作的統一領導機構,并在各軍種、兵種、勤務部門分別建立科學研究機構。重點建立帶共同性的研究部門,如航空、導彈;電子學、雷達、常規武器;軍事醫學;原子、化學防護;國防工程;軍需裝備等。并抽調人員培訓大批軍事科學技術研究干部,同時爭取蘇軍的軍事科學技術研究機構對我軍的科學研究工作予以全面的協助。
聶榮臻和軍委很快同意了這一意見。1956年10月15日,聶榮臻采納了張愛萍關于組團到蘇聯學習并談判,爭取他們在原子彈、導彈、航空等方面給我國以技術援助的建議。
不久,聶榮臻率團赴蘇學習與談判。兩國代表團團長在莫斯科簽訂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政府關于生產新式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以及在中國建立綜合性的原子工業的協定》。協定商定:蘇聯在1961年底前向中國提供導彈樣品和有關技術資料,派遣技術專家幫助中國仿制導彈,提供導彈研制和發射基地的工程設計,增加火箭專業留學生名額;蘇聯保證供給中國某些原子彈的全部技術資料;提供訓練和戰斗用的成品樣品;幫助設計試驗原子彈的靶場和培養有關專家。協定還就蘇聯向中國提供制造氫彈技術資料、生產和裝配原子彈的工廠等作了具體規定。
這一時期,在國務院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兼職的副總參謀長張愛萍仍然繼續負責組織領導常規武器的規劃、研制及裝備部隊等工作。他在擬制了軍隊十二年科研規劃之后,就向彭德懷報告了有關常規武器的研制擬在軍隊專門組織一個小組的打算。彭德懷授權讓他考慮組織。
1958年5月19日,根據張愛萍的建議,中央軍委決定:國防部下設第五部,負責領導全軍特種武器裝備的科學技術研究和特種部隊的組織及其裝備計劃等工作,萬毅任部長。其整體工作及尖端武器的研制工作還是由張愛萍負責組織協調。
為了領導常規武器的研制工作,張愛萍把主要精力轉移到學習改進常規武器方面來。只要能擠出空來,他就往吉林白城子靶場、黑龍江的半自動步槍廠、重慶的坦克工廠等常規武器的研究、生產單位跑,向專家們請教,向師傅們學習。
1958年8月,他還作為團長,率中國國防科學技術代表團訪問蘇聯,請蘇方對我國常規武器發展12年規劃提意見,并請蘇方對我們聘請專家、派遣留蘇進修生以及技術資料、儀器設備等方面提供幫助。
隨著尖端武器和常規武器研制工作的展開,有些問題和矛盾需要協調和解決。
當時,軍事行政是由總參管,政治(包括干部的調配)屬總政治部管,后勤保障由總后勤部管。多頭負責,機構分散,時間愈久,暴露出的問題就愈多,最后許多問題還得報由周恩來總理解決。于是,張愛萍就在幾位相關的老帥、軍委首長及周恩來總理面前游說,終于在1958年10月對協調問題統一了認識。
10月16日,中共中央批準中央軍委《關于改組國防部航空工業委員會為國防部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報告》,提出國防科委的主要任務是,貫徹執行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關于國防科學技術研究的方針、政策,負責加強對軍內外有關國防科學技術研究工作的組織領導、規劃和監督檢查。
1960年3月18日,周總理批準,國防部任命,張愛萍兼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分工負責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以下簡稱酒泉基地)、西北核試驗基地和儲存器材倉庫基地的組織領導工作。
酒泉基地坐落在內蒙古額濟納旗境內。除青山頭、狼心山幾個丘陵外,則是一望無際的茫茫戈壁。張愛萍率領的檢查組來檢查時,自抗美援朝戰場勝利歸來的二十兵團正投入緊張而又艱難的基地建設之中,有的廠區已拉起了圍墻,修平了道路,有的正在修建宿舍。
這里是沙漠深處,張愛萍代表中央軍委、總部首長向頂風冒沙、艱苦奮斗的建設者們表示了親切的慰問,并深入到每個工地看望大家,慰問了傷病員。之后,他又率領工作組對施工的進度、質量和設備安裝情況,進行了認真細致的檢查。
張愛萍在檢查中,發現幾十名指戰員正在建設防爆設施。他們在堅硬的戈壁上挖洞,土層堅硬得如鐵板,一鎬刨下去,只留下一個白點兒。不少指戰員虎口被震裂,有的手掌磨起了血泡。
張愛萍環視了一下周圍,發現不遠處就有座小山,遂問道:“既然是為了防爆,為什么不到山那邊去挖呢?依山挖洞,傍山建房,不是更利于防爆也省力氣嗎?”指戰員回答說:這是蘇聯專家設計的。張愛萍說:蘇聯專家設計的就不能改了嗎?權威的東西也不一定都是正確的,不從實際出發就不是什么權威。于是指示技術人員:再重新審核一下,如果這個建筑只是為了防爆,就挪到山那邊去。
在檢查中,張愛萍還發現了一個棘手的問題,即沒有地下水。工程兵司令員、特種工程指揮部指揮陳士渠曾組織工兵部隊打井,在幾處挖了100多米都未挖出水來。怎么辦?張愛萍當即決定去空中勘察,看周圍有沒有水源?如果沒有地下水,我們就引外邊的水。
直升機在額濟納旗的上空緩緩飛行。開始,張愛萍看到的是廣闊無垠的戈壁灘和一簇簇駱駝刺。再往北飛,陡然發現一片橫貫東西的林帶。工作人員說,這是一片原始森林。張愛萍不勝欣喜地說:有林就有水,我們不愁找不到水源。果然,林帶中有一條河流,好像一條寬闊的白絳絲帶。當聽說這是弱水河時,張愛萍不禁興奮起來,立即想到蘇武牧羊的故事。據說,當年蘇武就常趕著羊群到弱水河飲水。也許正因為如此,張愛萍對弱水河似乎增添了特殊的情感。他讓飛行員沿著河道再看上一遍。張愛萍當即提出引弱水河水南下,以解決基地無地下水的困難,基地領導一致贊成。
在研究生活區的設計和建設時,張愛萍力主把基地建成一個設備齊全、環境優美的現代化新興城市。他說:不能什么都靠外面運,要自己創造,自己發展,要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和環境,變廢為利,變害為益。在依山建筑、挖河引水的同時,要注意修路植樹,建起商店、書店、學校和幼兒園,并動員先期到達的家屬一起干,建成后安排他們在這里工作,既解決了就業問題,又培養了創業精神。
之后,張愛萍一行又乘專機飛抵坐落在羅布泊西北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核試驗基地進行檢查。
從直升機俯瞰塔克拉瑪干千里戈壁,茫茫荒漠,猶如無垠的大海。幾座丘陵就像浮出水面的孤島,均呈鐵青色。直到孔雀河上空,才發現星星點點的綠色和斷斷續續線狀的亮色。這綠色和亮色分別是孔雀河的蘆葦叢及河水,與其相鄰的則是一片古城的廢墟。
“這是不是古樓蘭國的遺址?”張愛萍脫口問道,語氣里透出興奮。有人回答:“可能是。”他堅定地說:“一定是,照這個位置也應該是。”他讓飛行員飛低一些,低到可以看見被漠土掩埋其半的殘垣斷壁及墻垣一角的烽燧,直低到飛機的螺旋漿攪起了紛飛的沙土。有人深知張愛萍酷愛游覽名勝古跡,便提議道:“我們把飛機落到地,看看再走吧。”張愛萍果斷地說:“不,我們的任務緊急,等我們炸響第一顆原子彈后,再來拜訪古樓蘭。”
勘察后,張愛萍結合實地,分析圖紙,認為沒有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地形地貌的優勢,在戈壁灘里深挖建房同依山勢而建相比,顯然是舍優而圖劣,事倍功半。于是,經多方比較、反復研究,對基本建設布局作了部分變更。
之后,張愛萍、陳士渠同基地司令員張蘊玉等一起,分乘兩輛吉普車穿行在大戈壁中,對原設計中確定的場、區、點址,又逐點逐點地檢查、核定。
戈壁灘里沒有路。戈壁灘上厚厚的一層是被烈日蒸烤、風雨浸蝕而凝固成的沙石,堅硬如鐵,高低不平。車行上面,顛簸異常。張愛萍一行在已選定的靶區內下車,腳踩在沙石板結的地面上,像踩在玻璃碎片上一樣,發出嘩啦嘩啦的響聲。張愛萍彎腰一看,腳下踩的是形狀各異的紫褐色的石片,四周遍地都是。他撿起兩塊敲擊幾下,發出清脆悅耳的響聲。他跺了跺腳下說:“靶場中心就定在這里。”工作人員遂標圖、定點、楔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