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縣第一小學舉辦金秋書畫展,要我題字,我贈送他們一個條幅,上書“獨立思考”四字。這是有感而發。
前些年,某刊發表一篇湖南人訪問胡耀邦的文章。當時胡耀邦已不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在他的談話中,除反思他個人解放后犯了兩個錯誤外,還談到黨內長期以來強調集中強調紀律而不強調民主,形成黨員中產生馴服工具思想和奴隸主義思想,缺少獨立思考。聯系我個人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受奴隸主義影響很大。有時也有獨立思考,如三反時為王維、楊琪華夫婦冤案上書區黨委,不但未被采納,反說我是思想老虎,受了處分。以后政治運動一個接一個,或因長期干的是省黨報總編輯,作為省委機關報,是省委的喉舌,我不但身體力行奴隸主義,而且在報社向干部宣傳“馴服工具論”。后來調到省委辦公廳、宣傳部等單位,對黨委同樣是馴服工具,組織叫干啥就干啥,多干實事,少發議論。我也曾佩服老部長陸學斌的善于獨立思考,他因發表“人人爭上游,上游就堵死了”的言論,被打成“右機”,下放勞動。我也曾佩服李凡夫在省委常委會上一再反對林彪的“頂峰論”,他說:“理論還要發展嘛”!但我自律嚴,言行從不敢越雷池一步,為此我也曾受過表彰,當過“模范黨員”,長期不覺悟,直到“文革”結束,學習了鄧小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講話,又經過“真理標準”講座的啟發,我才開竅。這時,想到毛主席曾說過:一事當前,要問個為什么,然后決定接受它或是拒絕它。又回想起陸學斌常說的遇事要“左思右想”,我的思想禁錮逐步解除。從這以后寫文章、講話,就有點獨立思考了。重新學習馬克思理論,又做過一些調查研究,似乎膽子也大了些。
我為什么要給一小學展覽會題“獨立思考”四字呢?這是我近年來接觸教育界、體育界的干部引出的一個認識,必須提倡獨立思考,而且還要提倡“個人奮斗”。
有許多文章比較中國和美國、日本等國教育上的不同之處,在于中國學校重視注入式,美國等學校則重視啟發式。中國課堂中“先生講,學生聽”,而美、日等國學校教師和學生間關系則是平等關系,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題,學生也可以向教師提問題。我上過一年私塾,私塾教學方法是死記硬背,《論語》、《孟子》要背全文,一字不拉,所以世界數理化奧林匹克比賽,中國學生獲獎者多。但中國學生和教師的關系是貓鼠關系,創造性和獨立性思考相對差一些,這從大中學??荚囍锌梢钥闯觥@蠋煶鲞x擇題,有十個答案,盡管其中有三、四個答案都是正確的,但教師只認同其中一個,即所謂標準答案,比八股應制考試還厲害,這就把學生思想搞僵化了。
舉個例子:有個小學老師考小學生:“雪化了變成什么?”多數學生回答:“雪化變成水?!睒藴蚀鸢敢彩恰八?。有位學生回答:“雪化了變成了春天。”老師卻說“錯”。這一聲“錯”,無形中扼殺了兒童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其實,中國古代教育家、學者,對教育留下很多寶貴遺產,除孔子的“有教無類”、“三人行必有我師”等等之外,他還主張拜“巫醫、樂師、百工之人”為師。唐代大文學家韓愈所著《師說》有句名言:“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并依此引出“教學相長”之說,都是至理名言。當教師的總以為自己樣樣高于學生,事實上未必。當教師的假如能正確對待這個問題,就不至于在考試時出偏題、難題,難為學生,以至于學生把考試視為畏途。這種教學方法,學生只有死背硬記,導致思想僵化,除學到一些書本知識外,就很難有獨立思考的余地,因而創造性也受到限制。
過去以“師道尊嚴”出名的日本,也改變了教育方法。學生考試不及格,可以回去重新溫習功課,第二次再考,考的成績好了也算數,這樣學生就解除了壓力。這種生動活潑的教育方式,既密切了師生關系,又培育了更多人才。
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么中國學生在世界奧林匹克比賽中常常獲獎,而中國學者卻未能培養出諾貝爾獎金的獲得者?為什么中國學者到了國外,獲得諾貝爾獎金的人卻不在少數?這不能說人家都是偏見,這和中國教育只注重死記硬背書本而缺少獨立思考有關系,這是不無道理的。
不僅學校教育如此,對干部教育也同樣如此。我們所需要的干部,應是善于獨立思考,敢于創造,甚至敢于冒險突破各種禁區。中國人是聰明的,自古以來發明創造很多很多。如古代四大發明震驚世界,都是獨立思考的成果,也是個人奮斗的成果(有的不是一個人,但精神是一樣的)。“獨立思考”和“個人奮斗”相輔相成,后者創造發明更多。近百年來由于政治腐敗而使發明創造受到壓制,或有了發明創造而不能轉化為生產力,也不能運用于社會發展。解放以后,中國人的創造發明更多,但后來多次打擊人才的政治運動,加上我們高度集中的政治制度壓抑了人們的創造性,當然一些尖端技術也難脫穎而出。假如給人們以更寬松的環境,發明創造將更多,對生產和社會的發展貢獻也會更大。
就淮河流域來說,歷史上的發明創造就不少,如哲學上的老、莊、管、孔、孟、墨、楊……這且不說。解放后安徽人為戰勝水災創造了連拱壩等五大水庫(連拱壩設計者是水利專家汪胡楨);開掘了淠史杭人工灌溉渠,其效益可以和都江堰媲美。農業“三改”也是一個創造,50年代開花,80、90年代結果,淮河兩岸十個縣旱田改種水稻已達600萬畝以上。在科學技術上,安徽在一窮二白基礎上創造出的半導體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可惜安徽未能形成生產力,而為外省引用,且走在前頭?;茨鲜袆撛斓墓饫|技術,得不到支持,而外省卻很快超過我們。現在的光纜技術已在國內普及,對通訊效率的提高是十分巨大的。這證明安徽人善于獨立思考,善于發明創造,但往往因得不到起碼的支持,因此中途而廢。這證明安徽人才并不缺,缺的是愛護使用。
至于安徽人才外流,說來話長。安徽落后,在華東地區不如其它省市。回顧50年代大膽招引人才,使用人才,不拘一格,正如龔自珍詩句所說,做到了“不拘一格降人才”,才使那時的安徽在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和技術方面,教育、醫療方面,都建立了基礎和框架。但此后,歷經政治運動,知識分子受到打擊、壓制加上安徽的封建氣氛特濃,官本位思想也特厚,人才紛紛外流,許多公認的尖子人才,也遭到某些單位逼其外流,因而有“出生入死”之說,即離開安徽人家就重用,留在安徽卻沒有前途。知識分子恥于走后門、拉關系,而又好發議論,太重視“獨立思考”,于是被某些領導人視為“不聽話”,“不尊重組織”(其實是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