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夏,曾彥修(原在中央宣傳部工作)在北平奉命南下到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工作,至1953年冬,曾彥修調回北京止,在廣州工作共4年多,工作崗位是華南分局宣傳部副部長,并兼任了《南方日報》社長約二年半。王匡先后擔任新華社華南總社社長和華南分局宣傳部副部長、部長。因此我們都看到和聽到華南分局的一些事情。
進廣州后不久,華南分局兩位主要領導葉劍英、方方便開始采用一種領導方法,即每周召開一次分局常委擴大會議,實即分局領導召開的一種經常性的干部會議,以達到上下左右溝通和培養干部的目的。這會一般由方方主持,要做結論或回答的,由葉、方當場定案。列席這個會議的人是固定的,約二三十人,他們是:分局各部正副部長、工青婦委負責人;省府秘書長、各委副主任、廳長(當時只有民財教建……等六七個或七八個廳)、廣州市委副書記、秘書長,市府副市長、秘書長等。列席的同志們現多已去世,存世的而又從頭至尾一起列席這個會的,可能只有王和曾兩人了。我們這篇回憶,將當時看到和聽到的一些事情記錄下來,也算是我倆對葉帥的一點紀念吧。
葉帥在穗期間所主持的大事很多,其中異常重要的一項就是:葉帥特別重視經濟工作。這項工作大概是分局常委擴大會議上談得最多的事情。和平時期一到,葉帥最主要的注意點,就是抓住經濟工作不放。在廣東,則是在解放海南島以后便特別突出。在省政府禮堂主席臺一邊的墻上寫的就是“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這16個字。葉帥緊緊抓經濟工作的根本特點,就是緊緊抓住“四面八方”這“十六字訣”堅持不放,從不動搖,同時他又是緊密地聯系地方特點來執行這16字方針的,從而使得它的效果更好。而后面這點,卻使他遭受了重大的打擊,過去曾彥修在《廣東“地方主義”是海外奇談》一篇長文中論述過這點,他認為打擊葉帥那幾年在華南的工作路線的,不管它首先出自多么老資格的、我們十分尊敬的領導,我們認為他們還是教條主義、公式主義,“左”比右好的主義在作怪。葉帥走后,華南的空氣變了,下面介紹的葉帥那么重視經濟建設的種種重要措施就不見了。
葉帥緊抓發展經濟這項工作時,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這就是,他沒有一次不是把發展經濟的重大步驟同教育和培養干部聯系起來同時進行的。
解放初期,廣東的經濟環境是相當困難的。這首先表現在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大大減少或基本停止。這時的情況是:凡是商品經濟越發達的地區,表現出來的經濟困難越大;凡是半自然經濟比重越大的地區,表現出來的經濟困難越小(此中道理易解,就不去說它了)。據我們的觀察,廣東境內商業的重要性(包括運輸業),在全國各省中大概要數第一了。而解放初期卻有三大困難,影響物資在省內的城鄉與地區間交流及省際交流。其原因大概是:一是我們的經濟實力還薄弱,影響人民幣的幣值下降;二是粵漢鐵路上的英德鐵橋被蔣軍撤退時炸毀,沿海被封鎖,無法將物資經海陸兩路運往內地及上海、天津等地。第三還有一個根本原因,是中等以上的商人不了解共產黨的政策,怕“共產”,怕沒收,怕瓜分等,遂致觀望不前,使商務不旺。當時的情況頗緊,例如農民的香蕉運不出去,每斤相當于幣改后的一分錢或二分錢仍賣不出去。這類事在分局經常討論。葉帥一面催促趕修英德鐵路橋,一面抓緊省內的物資交流工作。他認為講道理、宣傳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以實例示范,使人解除顧慮。1950年,葉帥即發動和催促各地區召開物資交流大會,用趕大集,也即興辦基本上同后來的“廣交會”有類似性質的較長期的交易市場,用以活躍省內的城鄉與地區間的物資交流。用近20年的話來講,就叫“搞活經濟”,不過那時未用這4個字。記憶中,葉帥本人是到過兩三個專區,去指導和觀察過這種物資交流會的作用與問題的(其中之一肯定是到西江專區的肇慶)。葉帥決定在廣州舉辦一個全省物資交流大會,籌備開始于1950年夏,地點選在西濠口到六二三路轉角處日軍轟炸成的一大片廢墟地,該地即現在的文化公園。這片廢墟被清理整頓好之后,搭成簡易的竹棚,建店鋪,各種農副產品、手工制品,琳瑯滿目。大約在1950年九十月時,葉帥曾帶領一批干部同往該地址踏勘,我們都參加了,邊看邊講,并落實到朱光副市長負責建設全省物資交流大會場地房屋工作。這個全省物資交流大會大概是1950年12月正式開幕的,葉帥又帶領一批干部在正式開市前去巡視與解決問題。這次我們也被叫去了,真是大開眼界,看到了全省不計其數的名貴土特產。
又如,葉帥又大抓內外交流及僑匯工作。當時港英當局在朝鮮戰爭爆發后嚴密封鎖新中國,進出口的正式渠道被堵死了。似乎只有通過沿海及寶安縣等地走私的辦法分小批才能將貨物運往香港,再轉東南亞各地。當時我們尚無什么近代工業品可以出口,主要是土特產。葉帥多次講,這些東西只有大陸生產,東南亞華僑、華人也只要大陸去的東西。中藥(包括煮藥的陶罐)、煙花爆竹、香燭、迷信品(紙錢、金銀箔等)、食物、香云紗、細竹竿等等,全是外銷品。這些,都是葉帥在會上介紹的(當時華南財委主任及財政、商業兩廳長均不是廣東人)。我記得他講過兩個特別有趣的例子,一是煨藥的中國老式藥罐,說中國人煎藥,講究藥罐,海外華僑、華人也是一樣,煨藥也要用中國老藥罐。至于細長竹竿,這是英國紳士特別喜愛的排場,用以圍繞他們的花園及房舍,英本土及英殖民地也跟著流行這套東西,以示高雅,需求量不少,價格不低。在坐的人,多是南下的,所以葉帥還得對部下做這類啟蒙工作。
當時,中國同外國以至港澳都還沒有匯兌關系,僑匯一時進不來。葉帥說,要努力爭取,想法恢復“水客”制度,這主要是對分局統戰部饒彰風同志講的,好像還囑咐他去請教鄧文釗先生(著名民主人士、香港銀行家,中共的可靠朋友和支持者,時已回穗任省財廳廳長或副廳長)商量,如何把老“水客”們重新組織起來去招攬僑匯。所謂“水客”,外省人不懂得,是指19世紀及20世紀初,中國尚無近代銀行匯兌制度時,東南亞華僑、華裔寄錢回家的一種專業的現款攜帶人。這種人必須是在廣東家鄉關系多,信譽好而又十分能干的人,跑來跑去專干此事,從中取得規定的報酬,是舊時僑匯收入中不可少的業務承擔人。可是到解放時,這項業務已經停頓了。由此可見葉帥勞心憂思之細密。
葉帥對“公私兼顧,勞資兩利,城鄉互助,內外交流”的16字方針,是堅持必須全面執行的。例如,在會上,他常常問起廣州一些民族資本家的情況,很注意團結他們,強調不要對他們太“左”等。會上,經常向朱光副市長和饒彰風副部長問及一些愛國進步資方代表的情況和他們有些什么意見等。整整50年過去了,但至今我們還記得林志澄、梁尚立這些代表人物的名字,這是因為會上常常提及他們的緣故。這個例子,說明葉帥、方方、古大存、朱光、饒彰風這些老同志當年是如何兢兢業業地在認真執行黨的正確政策,而且他們給人們的印象是何等深刻。
我們感到,在葉帥的心目中是從不曾有過“閉關鎖國”想法的,他真心實意地要搞內外交流。重要事實之一是,在1951年夏天,他在分局常委擴大會議上講了要準備繼續修建黃埔港,以便在珠江三角洲直接進行對外貿易。又宣布,大家要去看看,不要紙上談兵。不久,果然去了。坐的是一只小艇,由葉帥帶領數人參加視察。艇上帶了面包和汽水,是下午才回市內的。這次視察,到場的人不多,我們現在記得的是分局辦公廳林西、姚天縱,可能還有交通廳長馮,王匡和曾彥修應是以新聞記者身份隨行的。視察區域是黃埔軍校附近的水域,這一帶港灣交錯,有的地方水深,可建造停泊巨輪的大港。葉帥對大家介紹,這地方是1936年吳鐵城當省主席時開始建設的(此點可能記憶不確),日本侵華后停止了,勝利后宋子文來當省主席時又繼續建設,已有點基礎了。如建成,×萬噸(記不清楚了)外國貨船可直接進出,港英當局就卡不住我們了。這次座談是在岸上鋼筋水泥未建成碼頭的壩址上進行的,基本上是由葉帥講話。其余時間則在附近珠江三角洲水域航行,葉帥一面觀察,一面給大家解釋附近水域情況。葉帥強調,經濟建設不能在室內空談,一定要到現場去了解情況。數十年后,曾彥修對王匡談起此事,說參加那次開港查勘的,只有我們兩人在世了。我還保存那天的照片,葉帥穿的是香云紗中式短裝。
葉帥特別強調要重視培養干部,并在實踐上把經濟建設作為最重要的工作來抓。他從實踐上,實行了要干部們對經濟工作從頭學起的教育方法。他在常委擴大會議上反復講的一句格言是:不怕事前不懂得,就怕臨事不學習。他的解釋很科學:人哪能事事都先學會,遇到新問題時只要肯認真去學習便好了,怕就怕臨事還不學習,那就什么新本事也不會,什么新工作也不會做了。葉帥的這番格言,確是十分重要而極富智慧的。
在實踐上,葉帥在華南工作期間正是始終堅持這么做的,現在再舉兩個訓練干部學習經濟工作的例子。一個是海南島種植橡膠問題。葉帥在廣州梅花村分局辦公室召開了一個專門的干部會,到會人數,估計有七八十甚至上百人,省市副部、副廳、副局以上的干部都參加了,主要的報告是由蘇聯專家作的,他們國內雖然不適于種橡膠,但對于亞熱帶種植橡膠問題還是有些研究。這個會開了一整天還是兩整天記不清了,印象是講得相當詳透,聞所未聞,大開眼界,實際是進了一個短期訓練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