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5年1月,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在會議期間,毛澤東宴請出席會議的部分工農代表,當他得知堅持下鄉務農的知青代表董加耕是江蘇鹽城人時,便問他:“你們鹽城有‘二喬’,你知道嗎?”董加耕不知何意,回答說:“您問的是否指西門登瀛橋,東門朝陽橋?”毛澤東笑著說:“我不是說橋,是說人,鹽城‘二喬’指的是胡喬木和喬冠華。”
胡喬木和喬冠華不但是同鄉、同學,而且同用一個筆名——喬木。
鹽城是蘇北名城,抗戰時期新四軍總部就設在此地。胡喬木原名胡鼎新,是鹽城縣鞍湖鄉張本莊人;喬冠華是鹽城縣慶豐鄉東喬莊人(現屬建湖縣),兩地相距不遠。胡喬木生于1912年6月1日,喬冠華生于1913年2月21日(農歷),兩人相差不到1歲。
胡喬木6歲入鞍湖小學,12歲以優異成績考入江蘇省立第八中學(后改名揚州中學),18歲考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因他酷愛文史,校長吳有訓勸說他轉入歷史系。1930年底,經曾迪先介紹,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從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在歷史系只讀了一年,就被調任為青年團北平市委專職宣傳部長。
喬冠華畢業于鹽城第二高等小學,先入宋村亭湖中學,后轉入教會學校淮美中學,在南京鐘南中學讀完高中,1929年考入清華大學哲學系。這樣,鹽城“二喬”就有了同鄉、同學之誼。胡喬木離開清華后,有一段時間與家中失去聯系,其父不放心,曾派其姐夫張肅堂來北平找他,首先找到了喬冠華,通過喬冠華才找到胡喬木。
胡喬木1932年回到鹽城,在城里貧兒院當教員,經縣委書記嵇蔭根(又名蔡道生,后叛變)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胡喬木考入浙江大學外語系。1935年因反對校長郭任遠,被勒令退學。他隨即來到上海,擔任“社聯”(中國總同盟)書記。因引起國民黨特務的注意,1937年奉命調往延安。先后擔任“安吳青訓班”副主任、《中國青年》雜志主編、“澤東青年干部學校”教務長等職,1938年底調任毛澤東的秘書。毛澤東的名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是胡喬木根據毛澤東的講話記錄整理的,《六大以前》、《六大以來》和《兩條路線》等書,是他協助毛澤東編輯的,《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是他在毛澤東和黨中央指導下起草的。1941年5月,《新中華報》和《今日新聞》合并,發行《解放日報》,胡喬木開始以“喬木”的筆名,為該報撰寫社論,被譽為“中共中央一支筆”。
喬冠華1933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入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學習,兩年后因參加日共外圍組織,被日本警方逮捕,關押三個月后被驅逐出境。1935年經老師金岳霖的推薦,以公費去德國杜賓根大學攻讀哲學,1937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后經留日同學趙一戶介紹,在廣東余漢謀部當參謀。日本軍隊占領廣州后,他來到香港,在《時事晚報》工作,負責寫時事評論。這時開始用“喬木”的筆名。有一次,胡喬木的妹妹方銘以為哥哥在香港,寫了信去,結果寄到了喬冠華手中。
1939年8月,經廖承志、連貫介紹,喬冠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香港淪陷后,他來到東江游擊隊,后經桂林輾轉到重慶,在八路軍辦事處外事組工作,同時兼任《新華日報》社論委員會委員,仍用“喬木”之名寫作。這樣一來,在黨內出現了兩個“喬木”,為了加以區別,人們把在延安的“喬木”稱作“北喬”,把在重慶的“喬木”稱作“南喬”。兩個“喬木”不在一起,尚可相安無事。
1945年日本投降后,毛澤東到重慶參加談判,胡喬木作為隨員,也來到重慶。兩個“喬木”碰到了一起,有時《新華日報》上發表“喬木”的文章,人們弄不清是哪個“喬木”所寫。于是要求由毛澤東出面,為“二喬”斷名。原來“北喬”使用此名在“南喬”先,但“南喬”真姓喬,“北喬”卻姓胡。毛澤東建議“北喬”在名字前加一“胡”字,這樣就有了區別。此后,“胡喬木”的大名就為全國人民所熟知了。
全國解放后,胡喬木仍擔任毛澤東的秘書,同時先后兼任過中央宣傳部副部長、中共中央副秘書長、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新華社社長、《人民日報》社社長、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黨史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社會科學院名譽院長等職。參加起草過《共同綱領》、《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共八大文件、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關于建國以來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等重要文獻。主持編輯了《毛澤東選集》,參加審定《鄧小平文選》,仍是中共中央的一支筆。周恩來曾說:“許多文件只有經胡喬木看過,發下去才放心。文件經胡喬木修改,就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