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熱愛《炎黃春秋》,貴刊去年12期上《〈炎黃春秋〉是我的良師益友》那篇文章完全表達了我的心情。正因為她是一個高檔次、有很大存查價值的刊物,我才不避“班門弄斧”之嫌,每期看后不厭其煩指出她的錯別字和語病。新年伊始,有幾點想法陳述如下:
一、大部分是由于校對不認真造成的,如“志愿軍”誤為“志原軍”,“莫斯科”誤為“莫斯料”,“北伐軍”誤為“北閥軍”,“日寇”誤為“日冠”,“周揚同志”誤為“周場同志”,“曾彥修”誤為“曾曾修”,以及“地”“的”不分、“那”“哪”不分,標點符號使用不當、“出乎意料之外”一類的病句。這類差錯,雖不礙大局,但數量多了,時間久了,也會影響刊物的信譽,因而不能不認真對待。
二、少數不更正便易誤導讀者(特別是若干年后的讀者)的差錯,則應設法加以解決,不能不了了之。涉及史實性的差錯,更應糾正,以示對讀者負責,夸大一點說也是,對歷史負責。
三、要改變這種狀況,當然主要靠編者和作者的努力,但發動讀者參與也會起到更積極的作用。
沈陽讀者 謝 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