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體系是一個國家資金流動的基本框架,它包括金融資產的交易、金融機構的構成和金融活動的監管、法規等多項內容。美國的金融體系常常被認為是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先進的體系,從而對其他國家有著較強的示范效應。本文擬分上下兩篇,分析美國金融體系中的金融機構及其發展變化。上篇從機構的角度對美國的金融體系進行概述,下篇從機構提供的產品、各機構之間的關系以及監管等方面探討美國金融業的演變與發展趨勢。
金融機構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各國經濟發展路徑、管制以及法律體系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各國相差很大,即使是美國的學者對金融機構體系的劃分也不盡相同。本文將美國的金融機構除開中央銀行,主要概括為5個大類即存款性金融機構、保險公司、證券公司與投資銀行、基金、金融公司,并分別討論各自的規模、結構、主要業務以及業績表現等問題。
一、存款性金融機構(Depository institutions)
一般地,美國的存款性金融機構主要包括商業銀行(commercial bank)、儲蓄機構(saving institutions)和信用合作社(credit union)。其中商業銀行占主要地位,因此也是本文考察的重點。
(一)商業銀行
商業銀行和其他存款性金融機構一樣能夠從事存貸款業務,區別在于商業銀行的存款種類更多,貸款范圍更廣,包括工商企業信貸、不動產信貸和消費信貸等。
與其他國家相比,美國銀行業的一個突出特點是數量眾多,雖然近年來由于管制變化、國際競爭和銀行間不斷的并購,數量有所下降(1985年為14 416家;1997年為9308家)。
考察商業銀行業務最后的方法是研究其資產負債表。表1是美國全部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
圖1顯示了美國近半個世紀(1951-1997)以來,商業銀行主要資產業務的變化。
從圖1中可以看出,雖然工商企業貸款一直是商業銀行主要的資產運用,但是其比重自20世紀80年代以后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下降趨勢,與之相應的是抵押貸款(mortgages)的上升。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商業票據市場的發展,增加了一些大公司的融資渠道;另一是貸款證券化的發展。
從負債方面看,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除股本以外,主要有兩類,存款與借款。總存款中,交易帳戶存款(Transaction accounts)占將近24%,其中包括無息的支票存款(check deposit)和付息的通知取款帳戶(NOW accounts),后者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一直占主要部分。總存款中大部分是零售商或個人的儲蓄與定期存款(約占56%)。但是,這一部分存款近年來受貨幣市場基金的競爭擠壓,也有下降的趨勢。其余是大額定期存貸(CD),約占20%。非存款性借款和其他負債大約占總負債的29%,包括同業市場上購入聯邦基金,債券回購協議等。
總起來看,美國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存在期限不匹配的現象,由此引起的利率和流動性風險是銀行經營中主要的問題。
當然,資產負債表只是銀行的傳統業務,不足以反映現代商業銀行業務的全貌。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其他金融機構競爭的壓力下,商業銀行的表外業務日益重要,擔保、承諾和各種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比重不斷上升從而保障了銀行業整體盈利水平(見表2)。
與其他國家相比,美國的銀行業監管比較復雜,主要有4個部門,即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通貨監理署(OCC)、聯邦儲備體系(FRS)和州銀行監管局。FDIC向會員銀行征收保費,管理存款保險基金,并對銀行進行檢查。當銀行破產時,負責清算,盡管銀行破產決定本身是由發照機構(例如OCC)做出的。OCC成立于1863年,隸屬財政部,是美國最古老的銀行監管機構,有權批準國民銀行的設立、合并和破產,并進行日常檢查。當然銀行也可以向州銀行監管局申請執照,這就形成了所謂的“雙元銀行體制”。大銀行大多數是國民銀行,到1997年9月,聯邦注冊的銀行有2656家,各州注冊的銀行有6625家,占商業銀行總資產的比重分別為56%和44%。FRS除了實施貨幣政策外,對一些銀行及其持股母公司也有監管權力。所有聯邦注冊的銀行自動成為FRS的會員,州注冊的銀行約有16%是選擇加入FRS(但是自1980年起,所有分銀行,不論是不是FRS的會員,都必須符合相同的無息存款準備要求)。
美國銀行業的監管不但復雜,而且非常嚴格。對此,我們將在本文的下篇詳細討論。這里簡要通過一些主要的銀行法進行介紹。1927年McFadden法限制銀行跨州設立分支機構;1933年Glass-Steagall法限制商業銀行從事證券業務;1956年的Bank Holding Company法(及其1970年的修正案)限制銀行持股母公司從事工商、保險和其他非銀行業務,等等。
(二)儲蓄機構(Savings Institutions)
美國的儲蓄機構主要有兩類:儲貸協會(savings and loan associations)和儲蓄銀行(savings banks)。
儲貸協會的主要業務是用短期儲蓄存款發放長期住房抵押貸款。在20世紀70年代末期之前,其經營較為活躍。因為聯儲的貨幣政策目標是控制利率或保持利率平穩。在戰后大部分時期中(除20世紀60年代初期),收益曲線均向上傾斜,意味著30年期住房抵押資產的利率大于短期儲蓄和定期存款利率。但是,從1979年10月到1982年10月,聯儲為了降低通貨膨脹,將貨幣政策目標由控制利率改為控制銀行儲備,導致利率突然大幅上升。其結果是,儲貸協會一方面出現了負的利差,另一方面受聯儲Q條款的限制,無法通過提高利率來與其他金融機構競爭。為此,國會修改了相關法律,使得儲貸協會能夠提供NOW帳戶,以及一些對市場利率比較敏感的負債(如貨幣市場存款帳戶),同時在資產運用方面能夠通過一些特殊的附屬機構從事房地產投資。但是對于儲貸協會來說,這種放松管制是一把“雙刃劍”,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部分儲貸協會片面追求“高風險-高收益”項目,引發了“道德風險”問題。而且,這種行為在儲貸協會保險機構(FSLIC)的“管理容忍”下(Regulator forbearance),不斷惡化,其結果在1982-1989年間,出現了大量破產現象。從1980年到1989年,儲貸協會數量從4000家下降到2600家(下降了35%),但是資產幾乎翻了一倍,從6000億美元增加到1.2萬億美元。最終使得FSLIC陷入無力清償的境地。因此,20世紀90年代美國政府不得不對儲貸協會大力整改,機構數量和資產總量均大幅收縮(從1989年到1997年,機構數由2600家下降到1481家,降幅43%;資產由1.2萬億下降到7080億,降幅為41%)。
儲蓄銀行(savings banks) 傳統上,儲蓄銀行是互助性金融機構,存款者在法律上同時也是銀行的所有者,主要集中在東海岸各州,如紐約、新澤西等地。基本上在州注冊(在聯邦注冊不足20家)。1997年,371家州注冊的儲蓄銀行總資產為3210億美元,其資金來源主要是存款,資金運用主要是住宅抵押貸款。
(三)信用合作社(Credit Unions)
信用合作社是由會員(存款者)所有的非盈利性存款機構,會員一般是基于共同的地域或職業屬性,例如同為大學學生或雇員、警察機構、軍事基地。其宗旨是滿足會員的存貸款需要。盈利用于提高會員的存款利率、降低會員的貸款利率或吸收新的會員。由于信用合作社的資金主要用于對會員的小額消費貸款和持有政府債券(1997年兩者分別占43%和30%),以及小額住宅貸款,因此在20世紀80年代沒有出現商業銀行和儲貸機構那樣的經營危機。信用合作社的基本特點是數量大,規模小。1997年信用合作社數量大約有12300家,資產3942億美元,大約是美國最大的銀行組織花旗集團的一半左右。

二、保險公司
從歷史上看,保險公司是美國最早的金融機構。美國保險公司有兩種類型:壽險公司與財產、意外保險公司。前者主要防止早逝、疾病和退休;后者主要防止個人傷害和意外負債(如事故、盜竊、火災等)。但是,保險公司象存款性金融機構和后面要提到的共同基金一樣,也提供各種投資產品。
壽險公司 1997年,美國壽險公司數量為1563家,與1980年相比變化不大,但是總資產卻從1980年的0.48萬億增長到2.3萬億。從所有權形式上看,雖然迄今為止大的壽險公司大多是互助性的,但是一些公司正在積極向股份化轉變,以便從資本市場籌集更多的資金,擴充資本,與大銀行等金融機構競爭。從業務范圍看,雖然傳統的壽險還是核心業務,但是現代壽險公司同時也出售年金合約、管理年金計劃、提供意外和健康保險。
壽險公司其固有的負債期限長的特點,資金運用主要集中在長期資產上。其投資原則是“收入穩定、本金安全”,具體的投資策略是“買入并持有”,而不是在二級市場上頻繁交易。1997年,美國壽險公司約16%的資產為政府債券,65%為公司債券和股票,其余18%為各種抵押貸款(包括以保單作抵押的貸款)。
財產、意外保險公司與壽險公司相比規模較小(1996年底總資產約為8000億美元,相當于后者的1/3),但是險種很多,有“保險超市”(insurance supermarkets)之稱。它們除了經營傳統的火災、財產、海運、意外傷害等險種外,近年來積極開拓健康與醫療保險,與壽險公司發生正面沖突。其資產運用結構與壽險公司大致相同,主要是各種債券以及公司股票。
三、證券公司與投資銀行(Securities firms and investment banks)
證券公司與投資銀行主要從事證券的承銷、交易以及咨詢等業務。雖然大公司可以提供多種服務,但是眾多的中小公司業務大多集中在某一個領域。通常,證券公司主要從事證券購銷、經紀等零售業務,而投資銀行主要從事發起、承銷、分銷等批發業務。
結構、規模與業務
該產業的機構數量1996年大約為7770家,近年來通過不斷的并購,出現了較為明顯的集中傾向。例如,1987年最大的投資銀行Salomon Brothers資本約為32億美元,到1997年,最大的投資銀行美林(Merrily Lynch)的資本為330億美元。
美國的證券業可以從多種角度分類。首先是全國范圍內,提供全方位服務的大公司,例如美林、摩根斯坦利添惠(Morgan Stanley/Dean Witter)等;第二是全國范圍更側重公司財務和證券交易的大公司,例如高盛(Goldman Sachs),所羅門美邦(Salomon Brothers/Smith Barney),花旗集團(Citigroup) 的投資銀行部;第三類是銀行控股公司的附屬專業投資銀行(如J.P. Morgan)、專業貼現經紀商(如Charles Schwab)、區域性的證券公司。
證券業的主要業務有:
● 投資(investing):管理各種封閉式、開放式基金,以及養老基金從而與保險公司競爭;
● 投資銀行業務(investment banking):主要是有價證券的承銷、分銷。1997年前5大承銷商及其市場份額分別是:美林(16.1%)、所羅門美邦 (12.9%)、摩根斯坦利添惠(10.8%)、高盛(10.6%)、Lehman Brothers(9.4%);前10家承銷商占有該業務的83.6%,反映了該行業具有較高的集中度。表3為1992-1997年間各種有家證券的承銷活動。
● 做市業務(Market Making): 證券公司在二級市場上通過經紀或自營業務,維護市場的活躍。
● 交易業務(Trading):交易業務與上述做市業務關系密切,主要有4種類型(position trading; pure arbitrage; risk arbitrage; program trading)。
●現金管理(Cash Management) :投資銀行為投資者提供類似銀行存款的現金管理帳戶(cash management accounts, CMAs)。客戶可以根據某些互助基金帳戶(如貨幣市場共同基金),開出支票。這也是證券業努力開拓商業銀行業務的工具。
● 并購業務(M A):并購業務是現代投資銀行的核心業務之一,也是其在現代經濟中重要的功能。包括為企業尋找并購對象、評估其價值、提出并購建議,安排并購融資、承銷并購企業的新發證券。另一方面,投資銀行也可以幫助有些企業進行反并購。近年來,全球范圍內并購業務的活躍,為高盛、美林等公司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 其他服務性業務:例如有價證券的保管、清算與結算業務、研究咨詢等。
自1975年5月美國SEC取消了證券交易固定手續費以后,業界的激烈競爭導致交易手續費在證券公司的總收入中比重不斷下降,70年代約占40%多,90年代一直徘徊在16.7%左右。受1987年紐約股災的影響,20世紀1989—1992年美國證券公司的盈利較差,1990年稅前股本收益率只有2.2%。但是90年代中后期證券業盈利顯著增強,1996年的稅前股本收益率高達 29.1%。其原因除了交易活躍和大量的并購業務之外,固定收益債券交易和新的承銷業務的大量增長。從1987年到1997年,美國證券公司持有的固定收益債券增長了3倍;從1992年到1997年,國內承銷額從12 570億美元增長到19 560億美元。
傳統的券公司的承銷業務目前受到較大的競爭壓力。1987年聯儲允許銀行控股公司從事證券承銷,到1997年商業銀行下屬的投資銀行占有20%公司債券承銷市場份額。
從證券業的資產負債表來看,1996年底資產方面主要是證券與商品多頭(26.6%)和逆向回購協議(35.8%);負債方面主要是回購協議(47.7%)以及證券與商品空頭。權益資本與總資產的比率為3.8%。這一比例顯著低于商業銀行,這是因為證券公司的資產流動性更強。
美國證券業最主要的監管機構是成立于1934年的SEC,1996年的《全國證券市場改善法》(the National Securities market Improvement Act)削弱了各州在證券監管方面的權力,進一步強化了SEC的監管地位。同時,兩個行業自律性組織,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和全國證券交易商協會(NASD)對日常交易(例如內幕交易、證券公司的資本即清償頭寸)進行監管。

四、共同基金(Mutual Fund)
共同基金又稱作投資公司(investment company),它將個人或企業的資金集中起來,由職業投資家進行分散投資,有助于中小投資者降低投資風險和投資成本,因而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和金融資產存量的增加,最近幾十年來,取得了顯著的增長。到1999年末,各種股票和債券共同基金共有6700多家,持有資產總額5萬多億美元。如果加上貨幣市場共同基金,則基金的數量將近8000家,管理的資產總額高達6.8萬億美元。
美國第一家共同基金1924年誕生于波士頓,在此后的幾十年中發展一直較慢,到1970年,數量大約為360家,資產規模5000億美元。但是70年代以后急劇發展,有兩個跳躍性的階段,其一是1972年貨幣市場基金的出現,使得大量短期資金從受到利率管制的商業銀行轉移出來,追求短期市場利率;其二是90年代美國股市持續走強,引起各種特殊目的共同基金(股票、債券、衍生工具)爆發式增長。
共同基金主要有3種類型:貨幣市場基金、股票基金和債券基金①,前者是短期基金,主要投資于政府、企業以及金融機構發行的短期、生息有價證券,例如國外存款、短期國債、商業票據等;后兩者是長期基金,主要投資于美國國內外各種股票、債券。此外基金按份額是否固定可以分為開放式基金(open-end mutual fund)和封閉式基金(close-end investment company),目前大部分基金是開放式的,投資者可以隨時按基金資產凈值申購或贖回基金份額。
各種基金的市場份額隨經濟形勢、資本市場的狀況的變化而變化。在20世紀80年代,貨幣市場基金占基金市場份額一半左右,是商業銀行存款的強有力的競爭者。貨幣市場基金和銀行生息存款都是相對比較安全并有短期投資收益的資產,兩者的主要區別在于銀行生息存款具有存款保險(10萬美元以下),但同時具有較高的管制成本(準備金要求、資本比率要求、繳納存款保險等),兩相權衡,存款的凈收益小于貨幣市場基金,因此資金大量從銀行存款流向貨幣市場基金;90年代,由于美國經濟強勁增長、企業收益良好、股價持續上升,加上退休基金迅速增長,資金又進一步從貨幣市場基金流向股票、債券等長期基金。目前美國大約一半的家庭持有不同類型的基金股份,據調查,持有基金的主要目的是用于退休保障、子女教育以及其他較為謹慎和長期的目的(例如購房、購車的定金等)。
由于共同基金的資金來源是廣大中小投資者,因此基金是非存款性金融機構中監管最嚴格的。主要監管機構是SEC,監管的核心是保護投資者利益、防止基金管理人濫用資金。
五、融資公司(Finance Companies)
融資公司的主要功能是向個人和企業提供貸款,包括消費貸款、工商貸款和抵押貸款,這些貸款與商業銀行的貸款比較近似,但是更加專業化,而且通常貸款的風險大于商業銀行。融資公司與商業銀行的最大區別在于資金來源不同,它們不能吸收存款,只能通過發行中長期債券獲得資金。
融資公司誕生在大蕭條時期,當時通用電氣公司為了向缺乏現金的客戶推銷產品,成立了通用電氣資本公司(General Electric Capital Corp.)。這項業務后來受商業銀行的競爭,于是融資公司開始向自己的母公司之外拓展業務。融資公司在20世紀90年代發展迅速,1977年資產為1000億美元, 1997年資產總額將近9000億美元,20年間增長了約8倍。
融資公司主要有3種類型,一種是銷售融資公司(sales financing institutions)公司,為特定的零售或制造商的客戶提供貸款;一種是個人信貸融資公司(personal credit institutions)為客戶提供分期付款或其他形式的貸款;還有一種是商業信用融資公司(business credit institutions),通過設備租賃、購買應收帳款等形式為企業提供融資。當然,也有很多融資公司可以同時提供上述多種形式的融資。從1997年融資公司總的資產負債表與資產方來看,消費和商業貸款約占總資產的2/3,但是這一數字與以前相比一直是下降的,租賃、抵押貸款等資產比重不斷上升;從負債方看,由于融資公司不能吸收存款,只能通過發債來獲得資金,目前融資公司是美國短期商業票據市場上最大的發行者,這些票據很多是直接賣給共同基金等投資機構,期限大多在30天左右。
美聯儲將融資公司定義為“主要資產是個人和商業貸款的企業”(而非存款性金融機構),盡管它們是資金利差生存的金融中介,貸款利率不得高于一定限度,但是由于它們不吸收存款,因此,受到的監管比銀行等存款性金融機構少得多,這使得金融公司可以節省很多監管成本,從事更多的類似銀行的業務。但是另一方面,融資公司是資本市場的重要的借款人,鑒于其較為特殊的資產負債結構,它們需要向投資者及時報告其清償能力和經營安全狀況。與商業銀行相比,融資公司的杠桿比率較低。1997年美國商業銀行的資本-資產比率為8.8%,而融資公司為11%。
注:
①當然,這種分類還是比較籠統,實際上,長期基金還可以進一步分為近20個種類。傳統上,各種基金需要在章程中詳細說明基金的目的、類型和投資,1997年SEC建議各基金用一種更簡明的方法,寄給投資者兩頁紙幅度的用“簡易”語言表達的說明書,便于投資者理解基金的投資目的和相關風險。
主要參考資料:
1. Fabozzi, F., F. Modigliani, and M. Ferri, 1998, Foundations of Financial Markets and Institutions, 2nd. ed., Prentice-Hall.
2. Reid, B., 2000, \"The 1990s: a Decade of Expansion and Change in the U.S. Mutual Fund Industry\",Perspective, Vol. 6,No.3, 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
3. Ross, P., 1997, Money and Capital Market: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nd Instruments in a Global Marketplace, 6th.ed., McGraw-Hill.
4. Saunders, A., 2000,Financial Institutions Management-A Modern Perspective, 3rd ed., McGraw-Hill High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