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主要在對我國銀行業競爭格局演變進行評述的基礎上,運用產業組紀念品理論,結合我國銀行業實際,判斷和分析了目前我國銀行業的競爭格局。通過分析,作者認為我國銀行業仍處于一種壟斷競爭的市場格局,這種壟斷競爭機制刺激了很多不規范的行為,使傳統的“結構-行為績效理論”在我國缺乏前提條件,正常的市場競爭機制遭到損害,致使我國銀行業的績效長期得不到實質懷的提高。因此應加快商業銀行的產權制度改革,鼓勵和允許各類商業銀行之間的市場化并購重組、適當放松中小銀行的準入條件等,促進銀行本系提高整體競爭力,迎接新世紀的挑戰。
一、我國銀行業市場競爭格局的演進
改革開放前的30年中,中國銀行業市場是屬于一種典型的完全壟斷市場。1983年,國務院決定中國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責,同時分設中國工商銀行。至此,中國商業銀行體系初步建立,但銀行業市場仍舊是高度壟斷的市場。以1986年7月交通銀行成立為標志,隨著市場競爭主體的增加,中國銀行業真正意義上的競爭才開始。
縱觀我國銀行業市場競爭結構的發展變化,可以明顯地發現:市場競爭先在國有銀行與非國有銀行(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之間展開,而后又逐漸擴大到外資銀行。目前,不但中資金融機構之間競爭加大,而且隨著我國即將加入WTO,外資銀行實行“國民待遇”勢所必然,中、外資銀行之間的競爭也必然日益加劇,我國銀行業市場競爭壓力將越來越大。如果我們再放眼21世紀,特別是隨著經濟金融全球化趨勢的加強,可以說我國銀行業全面競爭時代即將到來,各銀行機構的生死存亡,將主要體現在競爭力上。
二、我國銀行業市場壟斷與競爭格局判斷
我們通常使用市場集中度來判斷一個市場的壟斷或者競爭程度。市場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市場中少數幾個最大企業(通常取前4名或者前8名)所占的市場份額。一般來講,市場集中度越高,市場支配勢力越大,競爭程度越低。正統的產業組織理論認為,市場集中程度作為市場結構的一個重要因素對企業行為和經濟績效的影響很大,其影響方式為:市場集中度越高,大企業的市場支配力越強,從而行業利潤率越可能高于平均利潤率。對此,登姆塞茨(H.Demsetz)做過實證研究,并得出結論:當市場集中率超過50%以后,行業間的報酬率與集中率成正相關。但筆者對于我國銀行業的分析,則不盡相同。一是對國有商業銀行來講,集中率很高,但利潤率卻很低;二是對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來講,基本上是集中度較高的,利潤率也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發展的歷史淵源和體制所致。
一般來講,衡量一個市場集中度的高低有兩類辦法:絕對法和相對法。絕對法主要反映了領先企業的集中程度,卻忽視了整個市場中所有企業數量和規模不均齊的程度,而相對法雖然較好地反映了該市場企業規模的差異程度,卻沒有顧及到領先企業的集中程度。
有鑒于此,加之我國銀行業財務數據透明度較低,在衡量我國銀行業的集中程度時,將主要采取行業集中率指數來衡量我國銀行業的市場集中度①。
三、各銀行機構在壟斷競爭格局中的地位分析
衡量某一家銀行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一般采用市場份額來分析。市場份額是指一個企業在某一市場中所占的比重。一般而言,某一市場中,如果企業越多,則單個市場所占的比重越低,即市場份額越小,該市場的競爭程度越高。對于銀行業來說,這一要素可以通過4個指標說明②,即存款比率、貸款比率、總資產比率和利潤比率(見表1),單個銀行指標值越大,即所占市場份額越大,則表明市場的壟斷程度越高,競爭程度越差。通過這4組指標的分析,可以基本判斷我國銀行業市場結構中各銀行機構的市場地位和競爭位置。
(一)資產份額分析
表2列出了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的資產情況,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資產比重除了1997年(61.99%)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基本上都在66.77%以上,最高為1995年,達到69.08%,特別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和我國金融風險暴露以來,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資產比重反而有所上升,基本穩定在64%左右。而同期外資銀行的資產比重卻在下降,從1997年的3.31%,下降到1998年的2.57%,再到1999年的2.14%,這從一個方面說明了外資受國際金融形勢的影響較大。而國內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的資產份額在經歷了1997年、1998年的下降后,在1999年又開始回升,說明了國有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的資產份額在增大。從趨勢圖(圖1)上來看,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資產增長在1999年增加很快,約增加了1個百分點,而外資銀行的資產則從1997年的3.31%分別下降到1998年的2.57%和1999年的2.14%。
(二)存款份額分析
在存款份額方面,在絕對量和占比上國有商業銀行仍然居于主要地位,1995--1999年分別高達61.04%、 61.43%、62.17%、63.09%和63.73%,但在增長趨勢上卻出現下降趨勢,表明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的競爭力在加強。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的存款份額在逐步上升,1999年分別達到7.83%和4.03%。值得注意的是,外資銀行的存款份額從1995年就開始逐漸下降,但到1998年和1999年則基本穩定在 0.4%的水平。據對2000年情況的觀察,外資銀行的存款份額正在逐步上升,加入WTO后,外資銀行的存款份額將可能有一個較快的上升期。
(三)貸款市場份額分析
我國銀行業的貸款市場結構與資產、存款結構相比,更具有壟斷特點。從我國銀行業的貸款市場份額來看,1995-1999年間,國有商業銀行最高為1998年,貸款總量占所有銀行貸款總量的61.96%,最低為1996年,為 59.28%,5年的簡單平均達60.71%。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的貸款份額也在逐步上升,分別從4.57%和0.40%上升到1999年的6.24%和 2.88%。但是外資銀行的貸款份額則由1995年的2.09%上升到1997年的 3.04%,然后開始下降,到1999年為 1.90%。從銀行業貸款市場份額的增長趨勢圖(見圖3)上,能更清晰地看到這種變化的趨勢。根據這種變化趨勢,未來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的貸款市場份額將可能進一步上升,這與其資產份額的趨勢也是一致的。
(四)利潤份額分析
由于缺乏中國銀行業的總體利潤數(未公開),故只能從利潤的同期增長率作比較分析,總體來講,我國銀行業的利潤水平不容樂觀,不僅表現為資產利潤率較低,更主要表現在增長乏力,尤其是從1998年、1999年這兩年,除個別銀行以外,大部分銀行是負增長。其中,國有商業銀行在1997年和1998年兩年利潤增長率分別是 -47.71%和-17.95%;在國有商業銀行中,農業銀行虧損最多,1998年利潤負增長是-273.24%。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的利潤下降速度很快,其中股份制商業銀行的利潤增長率1998年是 -4.43%,1999年達到-39.71%,在1999年只有交通銀行、華夏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和中國民生銀行4家銀行增長率是正值,其余6家均是負增長;而外資銀行在1998年和1999年的利潤也大幅度下降,1998年是-16%,1999年達到-172.56%。如果與近兩年國際銀行業的利潤都在增長這一情況相比,我國銀行業的利潤水平則與一般國際水平相差很大。
四、我國銀行業市場競爭格局中的制度性特征
根據前面的分析,可以明確地將我國銀行業的市場格局判斷為壟斷競爭型。其形成原因有其濃厚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現在長期以來我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下所擁有的市場勢力的繼承、政府對市場進入的控制以及高度壟斷的所有制特征。
(一)我國商業銀行所有制特征與高度壟斷性
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所有制形式盡管有獨資形式、股份制形式等多種,但如果計算由我國直接控股的股份制銀行在內,恐怕80%以上的股權歸國家所有。這種所有制形式使國家實際上承擔無限責任,表現在商業銀行本身則是外部競爭壓力和內在發展動力嚴重不足,金融服務跟不上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這種壟斷格局不僅表現為高度的行業壟斷和網絡壟斷,還表現在金融資產和金融業務集中于存貸款市場,而且主要集中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它們的金融資產占全部金融資產的大約65%,并且占有60%以上的存貸款市場份額。如果進一步分析,我國銀行業的這種壟斷格局,其實就是國家所有制的壟斷,表現為國家所有制對銀行資產和市場的絕對控制,如果合并計算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和其他由國家直接控股的銀行,那么,國家壟斷力量占據了90%以上的銀行市場。國家所有制與壟斷的緊密相連造成了金融服務的效率低下,金融工具單一,缺乏信用監督和評估體系。這是因為壟斷的直接后果就是金融產品與服務的供給不足,造成需求和供給之間巨大的差距。
同時,與單一的國家所有制緊密相連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官本位支撐的銀行治理結構,使商業銀行的管理體制嚴重不符合市場經濟法則,同樣也致使市場競爭法則在國有商業銀行中作用不大。從實踐上來看,20年來的金融改革實際上對國有銀行機構的治理結構并未觸動,缺乏激勵和懲罰機制,出了問題,照樣易地做官,充其量是領導不力。另一種值得警惕的趨勢是,原來按商業化運行的一些新成立的股份制銀行或城市商業銀行,現在也基本都有行政級別,管理體制逐漸向國家機關的官本位靠攏,領導者的精力不是放在經營上,而是放在做官上。這樣的結果,必然使國家的一些政策措施在實施方面大打折扣,效率層層遞減,浮夸之風盛行等等。
(二)市場準入限制與競爭機制缺乏
從我國銀行業的發展來看,我國銀行業的市場準入限制很多(又稱市場準入壁壘)。除了一般的經濟壁壘外,突出地表現為行政壁壘,即市場準入方面的行政限制。在這方面,與世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銀行業的市場準入要嚴格的多,況且有關這方面的法規和尺度既不完善又多變。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銀行業隨著金融深化而發生了顯著變化,不同規模、不同產權性質的銀行大量出現,原來高度壟斷的市場結構逐漸向有限競爭的市場結構過渡,并且這種競爭機制增強的趨勢也是很明顯的,但不足以說明競爭機制已經形成,而且在市場準入條件方面(見表3),仍然實行高度控制。
從表3中我們可以發現,我國商業銀行的市場準入成本相當高。如果按照這些標準和條件,一些新建的商業銀行是很難進入銀行業市場的。這又造成這樣一個事實,即一旦進入市場,積累的問題就會出現,就可能發生金融風險。事實上,城市商業銀行的組建和發展實踐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這個命題。正是由于我國銀行業市場準入條件較嚴和準入成本較高,新的競爭主體很難進入,不僅不利于競爭機制的完善,而且一旦某家銀行出現了問題,其退出市場也就更難了。
(三)較高的市場集中度與低回報率的背離分析
如果按照產業組織理論的“結構-行為-績效模式”,即一個行業的績效決定于企業的行為,企業的行為決定于行業的結構。結合前面的分析,我們發現,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市場集中度相當高,例如銀行資產的行業集中率(CRn指標)在1997年、1998年和1999年分別都在60%以上,4家國有商業銀行占據較高市場份額,致使銀行業的整體市場競爭程度較弱(主要是指其他商業銀行沒有實力也沒有規模與之競爭)。如果僅從這點就得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可操縱市場以謀得壟斷利潤的結論為時尚早。但國有商業銀行依靠較高的市場份額和巨大的資產與網絡規模,以及其國有制特點,具有特殊的地位,既影響著國家宏觀金融政策的制定,也有能力從中央銀行獲得大量再貸款資金,這些都是其他商業銀行所不具備的優勢,致使國有商業銀行在事實上擁有一定的超市場能力。
如果從利潤平均增長速度方面分析,國有商業銀行的獲利能力與其集中度是不相匹配的,即銀行集中度與績效無關以及事實上存在著規模不經濟。如果純粹從結構理論分析,則很難理解這種現實。結構理論認為集中度與利潤回報正相關,隱含著這樣一個假定:市場競爭集中度的上升和利潤率的提高互為因果。我國銀行業較高的市場集中度不是市場作用的結果,國有商業銀行的巨大規模并非由規模收益長期積累轉化而來,進而大的銀行規模也不意味著更高的利潤回報。這是由于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脫胎于計劃經濟模式下長期形成的“大一統”的銀行體制,改革開放之初,在100%的市場份額中進行專業分工,且長期以來,資金短缺問題一直是困繞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在這種市場競爭機制很弱的環境下,就會很容易走上了重數量擴張、輕效益的發展道路。因此,我國銀行業集中度和利潤率之間不存在結構理論中假設的因果關系。就可以較為明確地說明為什么時至今日,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資產一直居高不下。實際上,恰恰是壟斷刺激了很多不規范的行為,使正常的市場競爭機制遭到損壞,使我國銀行業的績效長期得不到實質上的提高。
五、幾點建議
在我們跨入新世紀,即將加入WTO并將全面對外開放的形勢下,必須進一步完善我國銀行業的市場競爭機制,增強每一家銀行的市場競爭力,促進我國銀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一)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的產權制度改革
根據我國《公司法》,商業銀行業屬于競爭性行業,不必采取國有獨資股權,對其進行股份制改造不存在法律障礙。國有商業銀行的股權應可以向其他法人股東、個人投資者、外國投資者出售,國家應只實行相對控股。國家股東與其他法人股東一樣,以其出資額為限行使所有者權利,承擔有限責任。國有商業銀行進行股份制改造后,依法享有法人財產權,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由于4家國有商業銀行具體情況不一,可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股份制改造,建立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在國有商業銀行改制為不同模式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后,應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建立現代商業銀行制度。
(二)鼓勵和支持商業銀行之間的市場化并購重組
我國銀行業近年來為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在中央銀行的直接參與下,對一些出現了支付風險、虧損甚至資不抵債的金融機構進行重組,尋求這些金融機構市場退出的方式。但這種重組只是以化解金融風險為目的,與真正意義上的銀行機構并購重組有一定的區別,并且我們也有一些失敗的教訓,有些重組實際上并未達到預期的目的。其根源就是不按市場規律行事,使金融機構之間的市場化重組變成了政府“拉郎配”,市場機制在機構重組中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形成了諸多矛盾和問題。鼓勵和支持商業銀行之間的并購重組,關鍵一條就是按市場原則、通過商業化運作來進行。不僅國有商業銀行內部機構重新進行整合,其他各類金融機構也要按市場定位,通過機構重組來充分發揮其功能效應。在目前的情況下,可允許城市商業銀行、城鄉信用社在區域內兼并或重組非國有機構,然后在適當的情況下,允許符合條件的商業銀行跨區域兼并。可允許股份制商業銀行收購重組國有銀行的分支機構或一些中小金融機構,進一步發展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網絡,增強競爭實力。
(三)努力塑造眾多的各類各具特色的中小銀行
在現實經濟中,金融格局的形成主要是由交易費用和信息成本決定的。從西方發達國家銀行體系看,西方發達國家銀行體系具有競爭力的一個很重要因素就是有眾多的中小銀行。有關資料顯示③,1993年底,美國商業銀行總數為10957家(在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所保銀行),其中大銀行有382家,占總數的3%;中型銀行2787家,占25%;小銀行有7788家,占72%。并且,在這些銀行中,約有70%的銀行(約8300多家)每家擁有的資產不到1億美元。這種單個銀行形式在美國至今仍很普遍,這些中小銀行可能只有一個網點,通過與其他銀行的計算機系統聯網提供有限的服務。例如1993年,美國全國的4200多家銀行(占40%)只有一家提供服務的網點,而6700家銀行有一個或多個分行。這充分說明銀行機構體系乃至整個金融組織的基礎是由大量的中小銀行組成的,真正的大銀行只能是少數。我國各地經濟發展很不平衡,東部、中部、西部的主要經濟指標差別很大,很難用統一的模式來發展銀行業,必須根據各地實際,因地制宜,發展各具特色的中小銀行體系。在所有制模式的設計上,也應不拘一格,尤其在中小銀行的發展上,更應體現地方特色。盡管我國目前也存在大量的中小金融機構,如除4家國有商業銀行、10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和92家城市商業銀行外,還有約3000家城市信用社和42000多家農村信用社(相當于小銀行),但1997年以來,這些小的銀行大多處于一種半停業狀態,造成金融體系的基礎出現缺陷。因此,我們應積極支持和鼓勵我國發展大量的中小金融機構,通過市場機制的運作和金融競爭,實現優勝劣汰,發展那些有前景較好,經營能力強的中小銀行。從長遠看,應放開縣以下或者地(市)以下地域的中小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引入新的競爭主體,通過塑造一種新的競爭機制,促進銀行體系整體競爭力水平的提高。
①于良春、魏如山:《中國銀行業的市場結構分析》,《山東金融》1999年第5月號,第6頁。
②于良春、鞠源:《壟斷與競爭:中國銀行業的改革和發展》,《經濟研究》,1999年第8期,第48頁。
③[美] 彼得.S.羅斯:《Commercial Bank Management》(3rd Edition),P60,Original English Language Edition Publis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