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塞爾委員會與巴塞爾協議:起源
巴塞爾委員會的全稱為“銀行管制與監管實務委員會”(The Committee on Banking Regulations Supervisory Practices),因秘書處設于瑞士巴塞爾的國際清算銀行而得名。1974年末由10國集團的中央銀行行長們組建,1975年2月召開第一次會議,每年定期召開3-4次例會。主要原因是為了應付70年代后期出現的國際外匯市場與銀行信貸市場的動蕩(直接原因為西德Bankhaus Herstatt的破產)目前成員有:比利時、加拿大、法國、 德國、 意大利、 日本、盧森堡、 荷蘭、 西班牙、 瑞典、 瑞士、英國和美國。委員會現任主席是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主席兼CEO William J. McDonough。創立巴塞爾委員會的最初目的是為了討論國際監管合作,縮小各成員國監管體系間的差異,后逐步演變為在全球范圍內促進對監管的理解并提升銀行監管的素質。為此委員會采取以下基本手段:
加強各國臨管部門之間的信息交流
改進國際銀行務監管技術的有效性
在認為有必要的領域內建立最低監管標準
二、委員會的地位
委員會并不是一個超越成員國政府的監管機構,發布的意見不具有任何法律作用。委員會之所以制定大量的監管標準、指導意見和操作建議,是希望由各成員國政府自己通過各種詳細的正規安排或者最適合于本國國情的方式來實施。委員會鼓勵成員國采取共同的方式和標準,但并不試圖協調成員國之間的具體監管手段。委員會向10國集團中央銀行行長委員會匯報,并尋求他們對委員會各關鍵提議的支持和承諾。由于委員會中還有來自10國集團中央銀行行長之外的代表(如IMF、世界銀行等),所以委員會的決策還要獲得這些機構的認可。
三、委員會的主要工作
巴塞爾委員會的宗旨是縮小銀行業國際監管中存在的各種空白點,為此它遵循以下兩個原則:第一,任何海外銀行機構都不應該逃避或者脫離監管;第二,銀行監管應該充分可靠。
1975年, 發布文件Concordat,涉及到海外分行的監管責任分配。
1978年,對Concordat進行擴展和修訂,其涵蓋范圍擴大到跨國銀行的總體監管。
1983年5月,委員會完成了文件“銀行海外機構監管原則” 的制定,首次確定宗主國與東道國監管當局在銀行海外分行、海外子機構以及合資機構上的共同監管責任。
1990年4月,發布對1983年Concordat的補充條款,旨在改善不同國家銀行監管當局之間的信息交流。
1992年6月, Concordat中的某些原則被成員國確認為應該執行的最低標準,并向其他非成員國開放,由其自愿執行。
目前,委員會仍然在探索實施這些標準的機制。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資本充足率問題。
1997年9月,委員會發布“有效銀行監管核心原則”(Core Principles for Effective Banking Supervision),提出了涉及到銀行監管7個方面的25條核心原則。
1999年10月,委員會發表“核心原則方法論”(Core Principles Methodology),幫助各國監管當局實施25條核心原則。
四、巴塞爾協議
早在80年代初期,委員會關注到各主要跨國銀行的資本比率惡化問題,敦促各成員國監管當局采取措施制止惡化并著手研究能為成員國所共同接受的銀行資本充足率測度標準。
1987年12月,發布“資本測度框架體系”(后來被稱為“巴塞爾協議”或1988年資本協議)的征求意見稿,全稱為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capital measurement and capital standards。
其核心是要求跨國銀行按照自己各帳戶面臨的信用風險配備資本,最低資本標準必須達到8% 協議主要包括2個部分:銀行資本的定義(the definition of capital)和各帳戶的風險權重結構(the structure of risk weights)。
1988年初,征求意見稿由10國集團中央銀行行長通過并在1988年6月下發至成員國銀行,要求銀行在1992年末達到8%的最低資本充足率。
自1988年以來,巴塞爾協議不僅在成員國的跨國銀行獲得逐步實施,而且在成員國之外的跨國銀行也獲得逐步實施。
1993年9月,10國集團的全體銀行發表一個聲明,重申:凡是涉及到實質性跨國業務的銀行,都必須滿足1988年巴塞爾協議規定的最低資本充足率要求。
自1988年以來,巴塞爾協議也經過了多次修正:
1991年11月,重新詳細定義了可計入銀行資本用以計算資本充足率的普通準備金與壞帳準備金。
1994年6月,重新規定銀行對OECD成員國資產的風險權重。
1995年4月,對銀行某些表外業務的風險權重進行調整。
1996年1月,提出將銀行面臨的市場風險(主要是各交易帳戶如外匯、債券、股票、貴金屬及衍生產品)也作為計提資本的依據,并規定了2套計提資本的方法:一套是標準的計提方法;另一套則是基于銀行內部VaR(Value-at-Risk)模型的計提方法。
1999年6月,委員會發布了一個“新資本充足率框架”(稱為“新巴塞爾協議”)建議稿,用于取代1988年的舊框架(“舊巴塞爾協議”),同時征求各方意見。
2001年1月,發表經過修正和完善后的“新資本充足率框架”第二個征求意見稿。決定征求意見截止日期到2001年5月31日,同時決定在2001年末完成新協議的制定并預定在2004年實施新協議。
2001年6月25日,發表經過修正后更加完整的第三個征求意見稿。決定征求意見截止日期到2002年初,同時決定在2002年末完成新協議的制定并新協議的實施推遲到2005年。
五、新協議主要內容:三大支柱
支柱 1:最低資本充足率要求(minimum capital requirement);
支柱2:對金融機構最低資本充足率及其內部評價過程的監管核查(supervisory review of an institutions capital adequacy and internal assessment);
支柱 3:市場原則(market discipline)。
六、新協議的特點
更復雜(more complexity) 新協議比舊協議更加復雜,也更加全面、更加完整。能夠比較充分地反映金融機構所面臨的各種風險。
更大的風險敏感性(More risk sensitive) 新協議對銀行資本的要求能夠不僅更好地反映銀行所面臨的風險,而且對風險的反映更加敏感,有助于促進銀行加強風險控制。
更大的靈活性(More flexibility) 新協議不僅提供了標準的風險測度和資本計算方法,而且提供了多種選擇,銀行可以使用自創的方法,甚至可以雇傭外部信用評級機構來測度自己所面臨的風險,靈活配備資本。
更高的透明度(more transparency)新協議要求銀行盡可能地向公眾披露資本方面的信息,提高銀行的信息透明度。
(本文由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副所長趙錫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