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證券市場因其聚集了大量“瘋狂的”金錢而成為各種利益交匯的中心,因而也成為證券欺詐行為盛行的淵藪。我國證券市場在這一點上表現得尤為明顯,證券欺詐和造假行為猶如計算機病毒,其復制、擴散之快、之廣,其不良影響之深遠達到了令人震驚的程度。
從理論上說,欺詐行為的盛行最終有可能導致“上市公司欺騙,投資者放棄投資”的“納什均衡”,打破這種均衡的方法有三:一是欺詐行為者自身的自律;二是投資者的監督;三是第三方監管,即由政府部門對證券市場實施規制。就第一種方法而言,只要欺詐能帶來利益,自利的欺詐者通常是不會規范自己的欺詐行為的。就第二種方法而言,由于信息不對稱,投資者查驗欺詐行為的成本非常高昂,理性的投資者往往會選擇“搭便車”行為,導致對欺詐者的監督不夠。第三種方法的效力通常也是有限的,因為政府并不是全知全能的,再者它們也缺乏實施監督的激勵機制,而且政府規制在沒有其他限制的情況下有可能蛻變為哈耶克所說的“施暴者”。因此,一個證券市場的健康運行通常需要“管齊下”。然而,這“三管”作用的同時發揮需要一種實施機制,這就是法律和執法。
本期推出的“法眼看股市”首先概述了中國證券市場立法的情況,以及對證券欺詐行為的法律界定;然后選擇了4組案例對欺詐行為進行了法理分析,并提出了其中存在的問題。我們相信,正如中國的法治化進程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一樣,中國證券市場的法治化進程也復如是。任何悲觀和失望都不應該成為我們的絆腳石。為此,我們希望通過理性的探討來推動我國證券市場法治化的進程。 ——編者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