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新經濟究竟新在何處?

2001-04-29 00:00:00布魯金斯學會:巴里·P·博思沃斯杰克·E·特瑞普利
經濟導刊 2001年1期

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運行極佳。失業率降低到歷史性的低水平;聯邦政府出現財政盈余,而且在經歷了25年近乎停滯的經濟狀態后,勞動生產率正在猛增。這種事先沒有預料到的經濟活力引起了很多關于“新經濟”本身以及在未來幾年中,新經濟對于經濟擴張的可持續性意味著什么的討論。

有關新經濟的討論目前還沒有定論,部分原因是“新經濟”這個詞對于不同的人來說有著不同的含義。1有些人對新經濟的定義非常寬泛,即在如今這個全球競爭和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時代里,那些在過去指導經濟政策的基本經濟概念已經變得微不足道了。而另一些人的定義卻比較狹窄,即信息技術在推動產出增長和勞動生產率增長方面的作用。

在本文中,我們主要討論較狹義的定義。即使新技術只代表了一些評論家在字面上所指的含意的一部分,它仍然是新經濟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指出,在美國經濟中“一些基本的東西已經改變了”,Nezu也大致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說:“大多數人都一致認為,……信息和通訊技術或者說信息技術,是新經濟的核心”。爭論主要圍繞著這樣一個問題展開,即傳統的或“舊”的經濟學概念和分析方法能否解釋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產生的經濟影響。我們認為,答案是肯定的。信息技術的影響力與其說是全新的,不如說它比以前更大。

總需求和新經濟

從經濟中的需求角度來看,信息和通訊技術的傳播與普及是非常明顯的,比如計算機及其外部設備、計算機軟件、通訊,以及相關的設備等。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美國的經濟擴張一直由兩個因素牽引著:一個是企業投資的巨大和持續的增長,雖然在90年代初期,企業投資的規模并不大;另一個則是消費支出的快速增長,而且這種支出已經超過了家庭的收入,并導致了一個不太有利的(經測量過的)低儲蓄率。這10年來,企業部門的資本積累率已經翻了一翻多。如圖1所示,這一增長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因于信息處理設備和計算機軟件方面的支出。從名義增長率看,這類投資占整個企業投資的比例已經從1990年的9%增長到1999年的22%。2而實際增長率則更加顯著,因為計算機元件的相對價格正在穩步下降。3在過去的10年中,花費在信息技術設備上的實際支出已經增長了3倍,在整個投資增長中約占60% ,而同時其它形式的投資只占了40%。4

新經濟同時也是消費需求高漲背后的一個推動力。作為GDP的一部分,消費者總支出已經增長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而個人儲蓄率則從90年代初占個人可支配收入的7%的平均水平下降到2000年的零。現今的很多研究都把推動個人消費需求的力量歸因于家庭財富的增長,尤其是高新技術股票價值的急劇增長。51991年,家庭財富的凈價值是可支配收入的4.9倍,而到了1999年末,則增長到了6.4倍(圖2)。87%的家庭財富增長是由股權資產的價值增值帶來的,而這種價值增值是直接或間接通過養老基金來實現的。股票價值的增加反過來又會受到高新技術工業部門的強大影響。盡管在1991年,高新技術股票在標準普爾500種股票價格指數中僅占10%,但在隨后的8年中,這些股票價值增長了10倍,現在,他們已經占整個指數的1/3(見圖3)。6而在同樣的時期內,非高新技術股票僅增長了150%。

總供給和新經濟

新經濟對總需求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而新經濟對總供給的影響卻仍有爭議中有爭議。在有關90年代經濟運行情況的討論中,有兩個現象通常會被單列出來以引起注意:一個是勞動生產率增長的高漲,另一個則是極為緊俏的勞動力市場和非常低的通貨膨脹率同時并存。這些討論也使人們對以知識產權形式出現的無形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給予了更多的關注。所有這些都促使人們宣稱新經濟的到來,而且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與信息和通訊技術的發展非常一致。新經濟對總供給的影響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考慮:

1.信息技術對經濟增長和生產率的影響

1995年后,勞動生產率和多要素生產率(MFP)的顯著增長經常被用來證明計算機才是最終促進生產率增長的因素。信息技術的這種作用也經常被認為是新的。比如,經濟顧問委員會曾經指出:“多年以來,信息技術革命在促進生產率提高方面并沒有什么作為,但現在情況似乎變了(經濟顧問委員會,2000,第29頁)。”如前所述,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貨幣基金組織的研究(IMF,2000)也在試圖解釋這樣一個問題:“在美國,為什么90年代以前,信息和通訊技術沒有大幅度地提高生產率,而且其他國家的情形也是如此。”

在評價這些觀點的時候,有一點非常重要,這就是:要區分信息技術對經濟增長和勞動生產率的貢獻,及信息技術對多要素生產率的貢獻。正如下面將要指出的,信息技術對經濟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所起的積極作用是通過資本深化,即單位工人擁有資本量增多來實現的。盡管信息技術對美國最近的經濟增長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就促使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這一點來說,既不是新近才有的,也不是從未被預見過的,對于美國來說,這更不是絕無僅有的。即使在勞動生產率增長很低的時候,信息技術資本總是推動著美國(和其他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唯一真正的變化是信息技術產業的資本額比以前大得多,所以它最近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比以前大得多也就不足為奇了。

還有一點也很明顯,這就是在半導體和計算機的生產中,生產率有了飛速的提高,從而導致價格的大幅下降。而價格下降是引起90年代信息技術投資高漲的主要因素。

有關新經濟的一個更基本的問題是,信息革命和對信息技術投資的高漲除了直接推動資本深化以外,是否還提高了應用計算機的工業部門的生產率,也就是說,信息技術的進一步推廣運用是否推動了1995年后多要素生產率的提高?1995年后的信息技術投資高潮恰好與事先沒有預見到的美國的多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同時出現。不過,這種聯系本身并不能證明對信息技術的投資導致了多要素生產率的增長。事實上,無論從美國整體經濟的角度還是從單個產業的角度來看,現在的研究都沒能找出信息技術資本與多要素生產率增長之間的確切關系。而在微觀經濟(公司層次)研究中,要舉出這種聯系的反例實在是太多了。

我們首先回顧一下1995年后美國經濟增長加速的原因,然后再討論關于信息技術使勞動生產率和多因素生產率提高的證據。

2.關于經濟增長原因的研究

在美國,1973年通常被認為是生產率增長減速的開始,這種減速非常明顯,而且至今基本上還無法解釋其原因。生產率增長減緩持續了25年。在1973*1995年間,美國經濟每年的實際增長率為3%,而在1995*1999年間,非農商業經濟(nonfarm business economy)(這是一個美國勞動統計局在計算多要素生產率時所使用的一個產出概念)的經濟增長率加快,達到每年4.8%。而這種經濟增長率的加速與勞動生產率和多要素生產率的急劇提高恰好同時出現。

最近的兩個研究探討了信息技術對90年代末期美國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一個是由Jorgenson和Stiroh(2000,后面簡稱為JS)進行的,另一個則是由Oliner和Sichel進行的(2000,后面簡稱為OS)。這兩個研究用了非常相似的“增長根源”法,但是Jorgenson和Stiroh 引入了一個有關資本的更加廣義的定義。按照這個定義,資本包括住宅以及耐用消費品。同時,兩對研究者都對他們感興趣的關于兩個時期的經濟增長原因作出了估計。他們認為,勞務、資本包括信息技術,以及多因素生產率都促進了經濟的增長。而通過比較兩個不同時期的情況,可以很容易地估計出1995年后經濟增長加速的原因。也就是說,1995年后的每單位投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與1973-1995年期間相比,要少一些。

盡管從某種程度上說,方法上的不同會影響結論。但是,這兩個研究在關于增長方面,提供了很一致的信息。它們都指出,經濟增長的所有主要根源——資本、勞動以及多要素生產率,都促進了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的增長。依照Oliner和Stiroh的估計,多要素生產率的增長率大約占整個經濟增長率的40%,而按Jorgenson和Stiroh的估計,則只占25%。從其它方面來看,兩個研究也提供了異常相似的結論:資本和勞務的增長加在一起占了整個增長的1%,而資本所起的作用要稍微大一點。在90年代的后5年里,美國經歷了一個投資高潮,這使股價上揚,同時也促進了資本對產出增長的推動作用(根據OS,這個增長率是每年0.58%,而據JS,是0.65%)。但是,美國經濟也經歷了勞務增長的高潮,勞動投入的增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與資本投入旗鼓相當。

總之,美國經濟增長中的2/3或2/3強是由經濟投入的加速增長引起的,而余下部分則是多要素生產率的增長所帶來的。在生產投入中,勞動和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各占一半,或者說,它們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各占1/3(這里引用的是OS的比例)。

為了分析信息技術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力,兩組研究人員將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分為兩類,一類是信息技術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另一類則是非信息技術資本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在90年代末,信息技術資本的規模比以前大了許多。7這樣一來,在美國,由于對信息技術資本的大量投資,這些產品在美國資本庫存中占了很大的份額,所以現在在整個資本中,信息技術資本對經濟增長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

在90年代末,非信息技術資本對經濟增長沒有什么促進作用。事實上,兩個報告都指出,跟以前相比,非信息技術資本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稍微有點減弱。8

這樣,資本作用的增長其實都是由信息技術資本作用的增長造成的。然而,發現信息技術資本對產出增長有推動作用,這并不是什么新聞。新鮮之處在于,信息技術資本所起的作用比以前大多了。

3.信息技術與勞動生產率

有關最近美國經濟增長的大部分討論都是用勞動生產率這個字眼來表達的。而對于非農商業經濟部門來說,其勞動生產率從1973-1995年的每年大約1.5%增長到了90年代后半段的每年2.5%的高水平(見圖4)。O-S、J-S、Gordon 和經濟顧問委員會運用不盡相同的產出分析法,得出了非常相似的研究結果,即勞動生產率增長中的大約1/4到1/3來源于單位工人擁有資本額的不斷增長(即資本深化),而1/3或更多則來源于飛速增長的多要素生產率。也就是說,信息技術通過提高資本深化的程度推動了勞動生產率的增長。有關研究人員對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的研究也表明,信息技術推動了經濟的增長,而且在每個國家資本比勞動投入增加更快,于是通過提高資本-勞動比率,資本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增長。

從對經濟增長及信息技術對勞動生產率影響的研究可見,發現信息技術資本與勞動生產率的關系,這并不是什么新鮮事。令人感到驚奇的是,以前的趨勢正在急速的擴大 :無論在哪個國家,信息技術資本在整個資本中所占的份額越來越多,它對勞動生產率和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也以一定的比例日漸增長,這個比例是人們根據不斷增加的信息技術資本對勞動的比率而估計出來的。

4.信息技術與多要素生產率之間的關系

前面的討論表明,信息技術資本的運用對于經濟發展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經濟增長中的一半以及勞動生產率增長的2/3或更多都是由它引起的。

那么到底是什么導致了多要素生產率的增長呢?是否像一些人所說的那樣,信息技術日益廣泛的應用導致了最近多要素生產率的高速增長?我們認為在勞動生產率和多要素生產率的關系中,有很多讓人辨別不清的東西。這對我們的討論來說是不利的。我們還認為,有證據表明最近在美國,多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并不能歸因于信息技術設備的廣泛應用,盡管這個證據并不是決定性的。

多要素生產率用于衡量無法用生產性投入增加來解釋的那部分經濟增長。如果能準確地測量所有生產性投入及其價格的話,諸如信息技術資本這樣的生產性投入的增加就不會影響多要素生產率。9一項技術革新是否會影響多要素生產率取決于這項特定的革新活動是否得到了其應得的全部報償,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取決于經濟數據的測算是否正確。一則軼聞說明了這一點。

我們中的一個人曾經參觀過一家生產機器工具的工廠。該廠生產的機器工具技術含量很高,而且十分先進。不過,這個工廠創建于19世紀。在工廠初創時期,買來的原材料放在廠房的第一層,局部生產裝配線放在第二層,而最終生產線放在第三層。隨著機器變得越來越大也越來越復雜,將它們從三樓搬運下來也變得越來越困難。有人建議將原材料放到第三層,這樣最終產品生產線就可放在第一層了。這個主意馬上使工廠的勞動生產率有了提高。

革新會影響工廠的多要素生產率嗎?如果建議是來自于一個管理咨詢公司,而它是根據其建議的價值來收取報酬的,那么革新活動是作為買來的一種投入,而不是一個促進多要素生產率增長的因素。但是如果建議是來自于一個雇員,而這位雇員并沒有得到革新活動所值的全部價值作為報酬,那么這個工廠的經測算的多要素生產率將會提高,因為并沒有測算到由于革新活動而得到補償的投入。

這則軼聞說明了在產出和生產過程方面進行改進所產生的影響,而這些改進是由對信息技術資本的投資所帶來的。如果產出和信息技術投入能夠被準確地測算的話,我們會發現多要素生產率是沒有增長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信息技術資本對產出沒有作用。一個成功的投資會提高產出和勞動生產率。信息技術資本改變了做事的方式——它改變了業務流程,并使很多新的產品和服務得以出現。如果經濟統計正確地測算了這些新的產品和服務,產出衡量和生產率的統計數據就能反映出計算機的貢獻。如果能夠正確測算計算機的價格,經濟統計也會準確地測算出用于生產的計算機投入。這意味著計算機所起的作用是對應用計算機的一種回報,也就是說,是對生產性投入的一種回報。在經濟統計數據中,計算機所起的新作用并不是以提高多要素生產率的形式出現的,因為多要素生產率反映的是與投入運用沒有關系的產出變化。

事實上,前面列舉的宏觀經濟研究都認為,計算機只是另外一種資本設備而已。也就是說,像以前的任何資本商品諸如蒸汽機或電動汽車一樣,計算機只是一種輔助工人工作的機器,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其它非計算機資本設備的替代品。

與勞動等其它形式的投入相比,計算機的價格越來越便宜,因此我們便越來越多的應用計算機。雇主們會繼續用計算機來代替其它投入品,直到進一步的代替不再具有成本優勢為止。投資于計算機所得到的回報率與投資于其它形式的資本是一樣的。這種均勢假說實際上已經包含在研究增長根源的方法中了。

然而,仍然有一些可能的因素使我們相信,在我們目前的研究中,信息技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許被低估了。這些可能的因素包括:計算機投入會得到超額回報或產生溢出效應等。今天,信息技術革命也處于一種不平衡的態勢之中,因此完全有可能存在一些我們尚未發現的收益。

(1)產業分析 Jorgenson 和 Stiroh在總結早期的增長研究后認為,雖然單個產業的勞動生產率與信息技術資本之間有著正相關關系,但單個產業的多要素生產率與信息技術的使用之間并沒有明顯的相關性。10事實上,許多生產率增長很低的產業卻是信息技術資本使用最廣泛的產業。計算機設備購買最多的5個產業全是服務業,它們依次是金融服務業、商業服務業、批發貿易行業、通訊業和保險業(Bonds and Aylor,1998)。這些產業占了美國計算機投資額的50%以上。也許除了通訊業以外,這幾個服務行業對價格指數的建立,實際產出的度量和生產率的度量方面提出了理論和經驗問題。在通訊產業中,要想把握新產品迅速引入帶來的影響,也面臨著不少的問題。

與計算機使用緊密相關的一個例子是,隨著銀行自動柜員機數目的增加,顧客花費在排隊等候出納員交易上的時間縮短了,而且在周末也可以進行交易,另外,利用信用卡交易的計算機驗證系統,人們到許多國家旅游也不必再攜帶旅行支票了。在1999年美國國帳戶修改之前,國民帳戶對銀行產出的測算并未反映出自動柜員機的使用。既使現在,許多國家在測算銀行產出時,依然未能反映自動柜員機的使用(Eurostat,2000)。

商業服務業中存在著更難解決的問題。以商業服務中的一家經濟咨詢公司為例,我們如何測算一家經濟咨詢公司的產出呢?如何為經濟咨詢建立一個價格指數?又如何計算經濟學家的生產率?無論是測算經濟學家個人活動的產出,還是測算銀行、法律機構和保險機構的產出,經濟學中的技巧都毫無幫助。

當然,這些問題也需要根據情況來進行客觀的分析。在測算服務的產出時遇到的這些問題一直存在于美國的統計資料中,無論是在多要素生產率加速增長之前還是之后。另外,這些產業的產品中只有大約40%是最終產品,如果他們為其它企業生產中間產品,在測算它們的產出和生產率方面的種種錯誤,并不會轉化為整個經濟的測算錯誤,因為GDP是建立在最終產品總量的基礎上的,在中間產品的測算上的錯誤并不會影響最終產品總量的測算。

統計機構在解決測算中遇到的問題方面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比如,近期國民帳戶的修改采用了一種新的測算銀行業產出的方法,這種方法著重于測算對使用公共設施,如自動柜員機的消費者的補貼上;另外BLS已經開始公布一些商業服務的價格指數。在無法獲得資料去重新估價各種具體產業的多要素生產率的情況下,用新的數據對勞動生產率進行的估計確實證實了1995年末在這些產業中生產率的加速發展。

(2)微觀經濟學實證 最近,大部份關于計算機和生產率關系的微觀經濟學分析都集中于勞動生產率,因為最近的大多數研究都發現信息技術投資對其有顯著的影響,11K還有一些研究發現超額回報對多要素生產率有顯著影響,例如Bynjolfsson和Hitt (2000)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強烈指責在宏觀經濟學分析中,資本對生產力的貢獻被減弱到只有大約1/10。這些微觀經濟學研究發現在產量增長和信息技術投資之間,以及證券市場價值和信息技術投資之間有很大的相關性。

然而,在試圖推斷其原因時出現了一些重大問題,信息技術投資也許可以作為區分高成長和低成長企業的許多特點之一。

為了使他們的微觀經濟學結果和總的數據相符,Bynjolfsson和Hitt (2000)提出了一種新的會計科目結構,把大部份無形資產上的經營性消費:包括開辦費,劃分為投資。把間接支出的費用轉為投資最初會提高GDP和生產力的水平。另外,他們指出,由于現在的統計無法計算出消費品質量的提高,GDP增長額受到減弱的程度比過去的程度大。他們斷言無形資產的增長和無法測算的質量提高都和信息技術投資密切相關。

很難評價質量變化是否越來越重要。12最近幾年,政府統計機構已經采取措施努力掌握更多的質量改變的情況,尤其強調了對計算機相關產品質量改變的測算,13然而,計算機投資中相當大的比例都集中于難以測算的服務業中(如前文所述),因而信息技術對產出的重大作用很有可能被忽略。

無形資產的作用越來越大這個觀點的支持者較多。現在看來,90年代主要是商業投資的恢復,實物資本的增長低于1995年之后證券市場的價格上漲,這就導致了Q值——企業市場價格和重置成本的比值——的迅速上升。據估計,到1999年末,對非金融法人機構的Q值在2.4左右,而1995年只有1.2,在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這個值相對更低。對于Q值的上漲有兩個比較合理的解釋。首先它表明了資本市場中存在投資泡沫,這是Robert Shiller的觀點。另外一種可能是,由于沒有充分考慮無形資本而導致對比值分母的測算產生錯誤,從而引起Q值的增大。

最近的幾個研究,包括Bynjolfsson和 Hitt (2000)認為,在新興的高技術產業中,企業資產主要是無形資產,而不是有形資產。14但是,在現在的會計規則下,許多形式的無形資產費用,比如研發費用和廣告費用,雖然它們可以產生未來收益,但仍被劃為費用而不是資本。

把無形資產費用看作投資會使產出隨著無形資產的積累而上升。而對于投入的測算影響很小。這樣一來,在無形資產積累過程中多要素生產率會一并上升。但接下來的時期中投入會提高,從而抵消了多要素生產率的增長,這樣一來,把無形資產當作一種資本會改變對多要素生產率的計算時間,導致其多于總量。會計規則的改進會使多要素生產率的上升與導致其上升的創新活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判斷構成一個無形資產投資的因素時又會出現新的問題。15

B2B電子商務 另一個關于信息技術的超額回報的爭論是由于B2B電子商務的使用,節省了許多費用。一個廣為所知的例子是Bynjolfsson和 Hitt (2000)對高盛公司的研究。研究者聲稱,已經占投入近30%(各產業有所不同)的所謂互聯網“沖擊”,可以每年使GDP增長0.25%。他們認為B2B電子商務有4個方面的影響。第一,通過自動化,它可以減少了為獲得商業投入而發生的內部流程費用和文案費用;第二,B2B電子商務可以減少存貨費用(通過實行“零存貨控制”);第三,電子商務可以通過“脫媒”,即 Bynjolfsson和Hitt (2000)所謂的“去掉中間費用”來減少開支。最后,因特網可以降低原材料價格,因為網上交易可以避免原材料生產者的壟斷價格,正如Bynjolfsson和Hitt (2000)所說,在因特網使用這前,“原材料生產者像獨裁者們一樣”。Bynjolfsson 和 Hitt (2000)強調了后兩個因素——減少中間商和降低原材料價格,他們也稱之為“沒有工資費用的價格”。

高盛公司的一組分析師估計了這種費用下降的可能大小,其中在獲得電子產品時可節省29%~30%,在林業產品上可省15%~25%,在運輸上可省15%~20%。必需強調的是高盛的這些數字并不是建立在真實的研究基礎上的,而且,分析師們是通過把現存的管理系統轉移到因特網上來評價未來的費用節省。Bynjolfsson和Hitt (2000)把這些費用節余通出投入一產出表來估計電子商務對經濟的影響。

很明顯,從Bynjolfsson和Hitt (2000)的研究中得出的經濟影響完全取決于單個產業設計的費用節省的有效性,只有時間能證明他們的正確與否。我們認為中間費用和壟斷利潤既不可能占到電子產品的29%~39%,也不能占林業產品的15%~25%,或是運輸業的15%~20%。早在19世紀90年代,“中間商”就被指責收費高和導致經濟無效率。然而在銷售鏈中,各種關系執行著經濟職能,有時這些職能會與鏈條之后的供應商,或是鏈條之前的購買者一體化,因而也能達到高效率,但是這些職能必須以某種方式被執行。通過減少銷售環節就能減少產品價格的15%~30%似乎是對銷售邊際的不現實的估計。這也會讓我們懷疑在電子產品、林業產品和貨運等產業中存在巨大的壟斷利潤。

我們認為Bynjolfsson和Hitt (2000)的研究應該把注意力放在前兩個因素上——信息技術在減少購買和訂貨的過程費用以及減少存貨費用方面的潛力。這中間有一個小幽默,英國電訊采取了一項措施,把其處理事務的平均費用從80美元降到8美元,但是,這些業務成本在總成本中的所占部分卻被Bynjolfsson和Hitt在分析時漏掉了。

我們預期因特網會節省交易費用,獲得原材料的費用。或許還會節省尋找新的資源供應的費用,(在這點上我們同意Bynjolfsson和Hitt的說法:巨大的信息獲得功能是信息技術對生產力所做貢獻的一部份)。我們不知道有多大的交易以及尋找投入的費用隱沒在美國產業總支出結構中,但是,我們懷疑在支出結構中并沒有足夠的空間留給Bynjolfsson和Hitt在投入-產出表中推出的費用減少量。

勞動力市場和新經濟

在前面,我們指出美國最近的經濟增長中大約有1/4是由于勞動服務的增長(勞動時間和勞動質量的提高),這些雇用的獲得使失業率下降到了最近30年內的最低水平4%。在美國的“新經濟”故事中對勞動力市場的注意明顯太少。

勞動生產力的快速提高可以回答下面這個問題:為什么勞動報酬提高了,通貨膨脹率仍然保持很低。但這并不是美國90年代末期經濟發展的真正令人迷惑之處。相反,在失業率下降到4%——遠遠低于經濟學家們認為能夠保持價格穩定的6%或更高的失業率水平的情況下,工資膨脹保持令人吃驚的平穩。勞動統計局的雇用成本指數在1999年上升了3.2%,僅稍高于2.7%的消價格膨脹率。16

出乎意料的低通脹率對于美國經濟擴張的持續時期和產出的顯著增長都是一種挑戰。過去5年中,通貨膨脹的消極被動的表現已讓聯儲準備繼續采取一種相適應的政策而不管異常低的失業率。工資膨脹率的顯著提高可能會引起貨幣政策轉為抑制型,也可能引起經濟擴張的短期停止。

近期低通貨膨脹、低失業率和經濟的高速增長共存的現象可以被看作是60年代良好的經濟發展時期的再現。按照這種觀點,與其說90年代有一些新的特點,還不如說是70年代和80年代的經濟發展有些異常。

對比一下70年代和90年代,可以發現它們有3個明顯的區別:第一,在70年代經濟遭受了一連串的供應危機從而導致了價格的上升;二次石油危機,農業的連年減產,重要工業原料的急劇短缺等等。最重的打擊是勞動力人口統計的惡化,大批年青的無經驗的工人得經受較高的失業率;一種供應危機的總測算指標——與GDP相關的進口價格指數,在70年代平均上升了6%。

第二是1973年后生產率的急劇下跌,這個現象不僅使經濟學家迷惑不清解,至今仍無法解釋;而且對實際收入增長有著重要的影響(這也是經濟中的困惑)。僅僅生產率的下降就導致了1973年后可獲得的實際工資平均增長率從1973年之前的25年的平均每年3%降到1.5%以下。

生產率的變化間隔幾年之后就會從實際工資中反映出來,但名義工資的調整通常要慢得多。如果在生產率的波動之前,勞動力報酬的增長和穩定的通貨膨脹率相一致,那么生產率的減慢會導致單位勞動成本和價格的上漲。

第三,前兩個因素以及由它們引起的通貨膨脹,會逐漸導致通貨膨脹預期的增大。這最后一個影響尤其無法證實。因為盡管有關通貨膨脹對宏觀影響的討論已經持續了30多年研究,我們仍然沒有足夠的關于預期的數據,與其他人一樣,我們采用了如下假定,即由于價格指數的滯后現象,不管如何加以處理,都不能充分地解釋經濟當事人的預期。然而如果工人最后觀注的是實際工資,對通脹較高的預期會轉化為對名義提高名義工資的要求,從而又導致實際工資和價格的上漲。

這三種變化導致了失業型非加速通過膨脹(NAIRU)的顯著上升,從4%(20世紀60年代經濟顧問委員會的估計)升至6%以上。考慮到來自外部的價格波動的通脹壓力以及需要修正工人對實際工資增長的預期以使之和較低的生產力增長相一致,為了使通脹率不變,就要加大對勞動力市場疲軟的抵消力度。對于如何簡潔地建立一個反映價格波動、生產率、預期和通貨膨脹之間關系的模型,一直存在著爭論。但是大多數的分析認為一個新的生產率增長趨勢由于其完全被融合于工資設定過程中,因而對失業型非加速通過膨脹只有短暫的影響。17

依我們看來,90年代與70年代的情況恰恰相反,首先,有一系列較好的供應方面的影響,既使是起先認為會威脅到美國經濟的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最終卻使進口商品價格下降,減輕了國內通脹的壓力。進口商品的相對價格在1980年達到最高點之后,每年以3%的速度下降,人口統計結果也很樂觀;70年代的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人口現在正處于創造生產力的年齡,而且很可能比數據顯示的工作時間還要長。南方邊界的混亂迫使墨西哥總統對移民開放邊界,移民在美國非技術勞動力市場上到處可見。另外,如前面所討論的,90年代生產率的增長速度出乎意料的快,這也和70年代相反。18最后,通脹預期在美國經濟早就幾乎不存在了,這種現象的出現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但它們的影響效也可能只是短期的。

對這些有利條件的作用的一種解釋是它們使失業型非加速通貨膨脹回到了60年代時期的4%。另一種解釋是對生產率發展預期的滯后調整,以及有利的價格波動帶來的僅是短暫的現象,不久的將來通脹率就會上升,不管這些解釋中哪一種是正確的,我們相信這是90年代末美國經濟發展分析中真正存在的問題。

注:

1 Cohen,Delong,以及Zysman(2000)都贊同“電子經濟”的提法,因為,正像他們所說:“‘新經濟’這個詞含義太廣泛了,它能把而且已經把任何人所能想到的任何東西都包括進來。”按照他們的觀點,電子經濟是由以現代電子學為基礎的信息技術的發展和傳播來推動的。

2 我們強調名義投資率是因為當以國民帳戶的價格鏈總和為基礎來進行研究時,實際的份額是沒有意義的。

3 在計算機上的投資僅是指辦公設備。譬如說,它不包括對那些由計算機控制的用在自動生產線上的機器設備的投資,也不包括對“內嵌”的邏輯集成電路片等的投資。

4 有一點很重要,值得注意,即:美國的國民帳戶系統是把計算機軟件作為投資的一部分的。1999年,在計算機軟件方面的支出占了整個商業投資的15%(2倍于在計算機本身方面的支出)。而且用于信息處理的名義投資的增長幾乎都是由在軟件方面的支出所帶來的。從實際的角度看,軟件對于商業投資增長的貢獻比計算機設備本身要小得多。它所占的份額很大,但增長很慢。

5 這是最近由Poterba提出的觀點。如果想知道不同的看法,可以查閱Ludvigson and Stiendel(1999)。

6 對技術部門的高增長預期的重要性可由這樣一個事實來說明:在2000年的中期,整個部門的市盈率是50,而在標準普爾指數中,市盈率的平均水平為25。

7 JS發現非IT資本的貢獻仍然比IT資本大。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結果,主要是因為在JS的估計中,非計算機的消費耐用品所起的作用在整個非IT資本所起的作用中占了34%。而OS的參比依據與國民帳戶的慣例相同,所以消費耐用品的作用沒有算在內。

8 雖然非IT資本對經濟增長的加速沒有促進作用,但是從始至終它都是促進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蜒根據OS的估計,每年IT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是0.8%,而據JS,是每年1.1%蜒1.2%(后者估計的數字較大,是因為后者還把由業主自己居住的住宅和消費耐用品這兩個方面包括在了促進經濟發展的因素當中)。

9 在這方面有很多例子,后面我們還會談到。

10 Stiroh(1998)報告 了1973-1991年間信息技術資本和產業多要素生產率之間的相關性為R2。

11 許多研究在 Brynjolffsson and Hitt信息技術 (2000)中都有概括。

12 對經濟統計中的質量測算錯誤在加大的說法在1973年之后的生產率減速的討論中以經被削弱,Baily and Gordon(1988) ,Triplett (1997)認為測算錯誤不能解釋生產率減速現象。

13 關于計算機革命的質量影響的詳細資料見Robert Gordon(2000)。

14 參見Robert Hall(2000),Bond and Cummins(2000)有相反的發現,但其結果受到了Eberly(2000)的反對。

15 判斷無形資產的作用由于近年來對商標和版權的的法律保護的加強而變的越來越難,1995年的交易協定使企業對其智力資本的保護擴大到全球的范圍內。股票價值的增長有兩個途徑:提高創新的能力和對現有流量的加強保護(壟斷),但只有前一種能真正提高產出水平。

16 在2000年工資增長的幅度比較明顯,但這主要是第一季度醫療保險費用急速上升的一個反映

17 可參見Akerlof,Dickens 和 Perry(2000)以及經濟顧問委員會(2000)。

18 90年代生產率的增長速度和70年代的大不相同,早期的減速主要反映在MFP上,并且擴張到許多的產業上。最近的加速主要是受單個工人的信息技術資本存量的增加的影響,多數的MFP集中到生產信息技術的產業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福利片| 一本大道视频精品人妻|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va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影视| 成人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欧美国产精品|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二区| 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羞羞视频| 成色7777精品在线| 91麻豆国产视频| 思思99思思久久最新精品| 中文字幕伦视频| 99久久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中文字幕66页|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久久 |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色欲色欲久久综合网|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久久亚洲美女精品国产精品| 国产日韩欧美中文| 91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欧美午夜在线播放|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男女XX00免费观看| 青青操国产| 国产18在线播放| 成人免费网站久久久| 久久精品国产在热久久2019| 日韩成人高清无码|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 免费人成视网站在线不卡| 成人亚洲视频| 中文字幕66页| 国产精品无码AV片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野花国产精品入口| 久久人搡人人玩人妻精品一| 欧美日韩午夜|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国内精品免费|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浮力影院国产第一页| 亚洲男人的天堂网| 国产资源免费观看| 精品三级在线| 91精品小视频| 婷婷色中文网| 91一级片|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狠狠五月天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成人三级在线观看| 性欧美久久|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欧美日韩国产精品综合| 国产精品短篇二区| 极品尤物av美乳在线观看| www.日韩三级| 成人在线天堂|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国产小视频免费| 青青草原国产免费av观看| 亚洲无码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高清视频| 欧美日本二区| 老色鬼欧美精品| 亚洲九九视频| 国产经典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蝌蚪国产精品视频第一页| 婷婷六月综合网|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 五月激情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