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是如何對正在快速發展的網上電子商務作出回應的?事實表明,許多銀行正通過電子化渠道來授信及吸受存款。另外,一些大銀行正在開發專門為電子商務服務的產品。銀行在電子商務領域進行激烈競爭的過程中,發現伴隨大量新機遇的同時還面臨新的風險,如戰略性風險和操作性風險。
許多公司接受和運用網上電子商務,正是看中了它可以拓寬市場,改進顧客服務,降低成本和提高生產效率。公司早就已經運用計算機來設計產品和管理客戶資料。然而網絡技術的發展使得公司能通過網上和供貨商、中間商、零售商交換信息進行效率更高的交易。
與公司一樣,銀行也在采取措施來運用網絡技術為其業務活動服務。對銀行來說,電子商務的發展既帶來了機遇又提出了挑戰。即伴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銀行設計和提供的一系列新的金融產品是否會改變傳統銀行業務的本質?在這一轉變過程中銀行又會面臨哪些風險呢?
如果銀行未能對電子商務作出及時的反應,它們將僅僅為電子商務交易的雙方進行支付結算,也就幾乎沒有機會在電子市場中獨立地為買方和賣方提供它們自己的產品(圖1實線)。這樣,傳統銀行業就會在競爭中逐步淪為次級角色。相反,銀行一旦建立了(圖1中虛線部分)與因特網的聯系。那么,它們將在捍衛傳統銀行產品和開發為交易客戶設計新型服務產品中贏得先機。
一、銀行對電子商務發展作出的不斷變化的回應
通過調查發現,直到5年前,整個美國銀行業對電子商務的反應都是十分有限的。一家銀行可能在因特網上建立網址為自己的顧客提供信息服務。然而,銀行業務仍停留在通過電話聯接辦理業務及ATM(automated teller machine)這一檔次上。
銀行可以以兩種方式參與電子商務活動,一種方式是通過因特網更有效率地傳輸傳統金融服務產品;另一種方式是通過設計新穎、針對性強的產品來為參與電子商務的雙方或多方提供便。前一種是對傳統服務方式某種技術性細節的改進,而后一種似乎更具有開壁新市場的革命意義。下面就是有關美國銀行業正在實施的新舉措:
1.傳統銀行服務產品的電子傳輸
許多銀行建立了它們的交易網址,個人和企業能通過它們享受基本的銀行服務功能,諸如:查詢帳戶余額、支付結算以及申請信用卡。小企業還可以申請貸款,充分利用銀行提供的現金管理和代發工資服務。當銀行僅局限于提代此類服務時,這些網址的功能也只是傳統銀行服務的另一進入渠道,這和銀行的局域網系統及銀行維護的電話聯接渠道沒有太多不同,不同的是客戶通過個人電腦和因特網與他們的銀行交流。
但這種交易網址為銀行和客戶提供了顯著的優勢。客戶被這種渠道的便利所吸引,而銀行也歡迎這種降低成本的方式,因為在這種方式中客戶是自己親手交易而不是通過電話或在柜臺與銀行業務人員進行交易,最新的數據表明美國有600*700萬左右客戶通過上網辦理銀行業務,而且這一數據還在高速增長。
2.開發新的電子商務產品
在美國,銀行正在設計和部署一系列新的電子商務產品。在提供新的電子商務產品方面,銀行比它們的潛在競爭對手更具有一些關鍵的優勢。第一,公眾傾向于信賴和看重銀行的“品牌”和信譽,把銀行視為可信賴的第三方。第二,如果銀行銷售電子商務產品,它們還可以在其它業務方面獲得收益。電子商務為銀行加強它們與客戶之間的關系及銷售其它服務創造了機會,客觀上也幫助銀行防止了那些在電子商務活動中活躍的技術公司和非銀行金融服務機構對其業務的排擠。在開發電子商務新產品的過程中,銀行的傳統角色可能會改變。銀行將會越來越多地作為網上商務的便利者(faciliater)身份出現,相應地其作為傳統金融中介機構的作用將會下降。銀行開發的電子商務產品主要有以下幾種:
(1)建立門戶網站
大量的銀行正計劃參與門戶網站的建設,在“超級網址”(Supersite)那兒,許多買方將會參觀由眾多賣方提供的產品。一些門戶網站將以提供大量多層次的金融產品和非金融產品為特色,其它的則以提供金融產品服務為主。
(2)驗證身份
銀行也正在計劃提供一種產品來保護電子商務的參與者,同時防止那些冒名頂替者的欺詐活動。運用保密技術,每家銀行可以對自己的客戶驗明身份,并且以此為中介,客戶也可以以此驗證其交易對手的身份。這樣一來,可以保證客戶交易雙方的真實性確實可靠。
(3)協助小企業開展電子商務
銀行正在致力于幫助那些由于規模小,無力單獨開展網上業務的小企業。銀行為它們提供參與電子商務時所需的網址和自動支付設施。此外,還在幫助小企業與交易的另一方進行談判的過程中,提供信息和財務咨詢服務。
(4)電子支付
作為現有現金管理和資金支付系統的發展,電子支付系統被銀行用來為一些巨型企業服務,這些企業需要發送大量的帳單。在這項業務中,銀行綜合了兩個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是因特網上的電子郵箱功能;另一方面是跨銀行的電子網絡支付功能。
圖2揭示了這種現金管理服務的工作過程。首先,收款方給它的銀行以電子文件的方式發送它每月的帳單。該銀行再把帳單電子化地轉送到由收款方和消費者選擇的網址上,消費者審核帳單后通過一個特有的按鈕來啟動支付。最后,銀行收到資金并轉拔到收款方的帳戶。整個交易過程通過電子化一氣呵成,和任何一種紙制憑證沒有關系。
(5)促進B2B電子商務的發展
商品和勞務的獲得和分配提供全方位自動化的信息流服務。從銀行的角度來說,這種服務是為大公司提供種種現金自動化管理的一種自然延伸。
(6)發行電子貨幣和電子支票
兩種仍處于計劃階段的電子商務產品是電子貨幣和電子支票。越來越多的計算機裝備了智能卡(smart card)閱讀器。基于此,銀行正在考慮發行可以儲存在這種卡上并可以在互聯網上交易和消費的電子貨幣。另外,一家銀行技術組織正同美國財政部及數家銀行合作試驗一種紙支票的電子版本。買方可以通過因特網向賣方簽發這種電子支票。賣方電子背書后,由賣方所開戶的銀行從買方開戶銀行進行電子收款。
(7)整合ATM和因特網
一些技術公司和一個銀行技術小組正在探索這樣一種可行生,即接通ATM直接進入因特網和銀行在網上的網址。如果這種一體化整合可以實現的話,客戶可以通過使用ATM參與電子商務或者在多變的銀行網址環境中辦理相關的銀行業務。
二、銀行在電子商務活動中的潛在風險
電子商務活動中獲得收益的同時,也必然面臨一些新的重大的風險。有些風險是戰略性的蜒即銀行可能無法適應電子商務發展所造成的商務環境改變其它的風險則是技術性的或操作層面上的——支持電子商務的計算機和互聯網系統技術出錯的可能性。
(一)戰略性風險(Strategic Risk)
1.戰略競爭風險。電子商務的發展必定會改變銀行及金融體系的前景,對整個傳統銀行業來說,危險之一是它們會在環境改變時麻痹大意,不能預料到新的競爭形勢或者即使預見到了,但未能作出合適的回應和調整。這種可能發生的風險被稱之為戰略競爭風險(strategic competitive risk)。
傳統銀行業一方面面臨來自網上專營銀行(Internet-only banking)提出的挑戰。這類銀行是完全依賴于Internet發展起來的全新電子銀行,它們并沒有傳統的銀行內部組織和分支機構,它們的業務完全依靠互聯網來進行。這類新型的專營銀行無需支付成本昂貴的局域網費用。因此,它們可以提供更有吸引力的存貸款利率。另一方面,網上金融服務提供商諸如共同基金(mutual funds)或折扣經紀人(discount brokers)把它們提供的產品擴大到了銀行的傳統業務領域。同樣由于沒有局域網的存在,它們能為客戶提供極具競爭力的信用卡和交易帳戶利率。
因為網上專營銀行的潛力仍然是未知數,傳統銀行業有對前者的挑戰作出過度反應或反應不足的風險,所以當一些巨型銀行已選擇設立銀行附屬公司專門在因特網上直接和挑戰者進行競爭時,這些銀行可能發現在它們花費大量成本后建立起來的渠道未能受到客戶歡迎,沒能帶來預期效果。相反,那些反應遲鈍的銀行又在面臨著不斷失去客戶的威脅。
銀行還面臨新的競爭壓力,即在電子市場中充當信息收集者的非銀行公司所帶來的壓力。這些公司提供調查服務,為競爭領域中數量眾多的產品進行定價,并在網上發布可資利用的調查結果。因此,顧客在尋找最優惠的信用卡,存款或抵押分期貸款時,可以在網上迅速獲得信息。這種電子比較購物(comparison-shopping)可減少發現最佳銀行產品的地理障礙,客觀上使傳統銀行失去了它們在局域網內的市場控制力。
為了應付上述新競爭,銀行采取“捆綁產品”(bundling products)的戰略來迎合顧客偏好,以期留住顧客。前面提到的信息搜集公司通過有效地把銀行產品轉化為商品,讓價格成為競爭的首要因素,而銀行則依靠培養與顧客的關系,并迎合顧客的需要為之設計產品,通過勸說顧客購買一系列金融產品,銀行將顧客與自身緊密聯系在一起,并為顧客提供針對其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的新服務(如理獻策計劃)。
但這種“捆綁方式”也有一個重要的缺陷:根據顧客的偏好來搜集和監測數據會造成侵犯顧客隱私方面的問題。潛在的顧客也許不愿意泄露銀行向廠商傳送的有關顧客隱私方面的信息。
2.戰略調整風險(Strategic Adjustment Risk)。銀行可能會對電子銀行業務在多大程序上取代傳統銀行業務作出錯誤的判斷。迄今為止,網上銀行業務是否會取代傳統銀行賴以生存的銀行分支機構還無從知曉,因為某些網上限行已開始設立傳統形式的分支機構如安全第一網絡銀行。要在銀行業內,確實存在著銀行業務究竟朝哪個方向發展的爭論:一些人認為銀行為顧客提供最佳服務的方式就是給予顧客連接銀行的便捷通道——“點擊”(click and mortar)方式,另一些人則主張電子通道已獲認可,應大幅度減少銀行分支網絡,因為維持大規模的分支網絡費用太高。
從根本上說,顧客的偏好和競爭將決定哪一種方式占支配地位。銀行將根據電子市場的發展作出許多臨時性的決定。它們可以選擇增加分支機構數量,在小額取款頻繁和眾多的地方,如超市等地方設置規模更小、效率更高的銀行分理處,或擴大現有分支機構的服務領域。它們還將決擇是否通過業內合并擴大地域影響,這是一種增加分支銀行和客戶數量戰略。它們也可能向顧客提供基于因特網之上的全國范圍內的金融產品以及便捷的電子商務服務來擴大客戶基礎。傳統的大銀行也許會采取網絡戰略,這是因為它們具有的品牌優勢及已有服務已使它們同許多需要全方位服務的顧客建立了部分聯系。當然,如果銀行在調整分支網絡大小和范圍時過于激烈,就極有可能失去哪些不愿依賴網絡的顧客。
調整風險也可能來自銀行間網絡系統的變化。電子貨幣、電子支票及電子傳送帳單的發展、自動票據交換所和基于個人電腦之上的聯邦網絡系統的應用都(Fedwire system)加強了電子支付的能力。所有這些必將極大地減少現金,紙支票甚至是信用卡的使用。支付工具系統的相應改變使得銀行需重新考慮目前的紙支票交易網絡、ATM及信用卡網絡的前景。盡管從歷史上看,一種新的支付工具的出現并未導致現有支付方式的消失。但銀行面臨的戰略性問題是作多大程度的調整才會對業務發展沒有大的風險,銀行需要決定在多大范圍內將其資金投資中更新極快的網絡技術上,以使它們的投資能夠收回。
(二) 操作風險(Operational Risk)
銀行進入電子商務市場也會由于潛在的技術問題而帶來風險。銀行在因特網上的一系列運作是否會成功,都依靠電腦及網絡系統是否能持續正常運行。如果是個別電腦出了問題,會造成客戶不便,進而會對某家銀行的聲譽造成損害。如果是網絡出現問題,則會丟失大筆的生意。如果是網絡遭到黑客攻擊,則銀行不得不關閉系統,從而造成財務損失。
所有上述情況都可歸為操作性風險,一種通常被認為是最大限度減少銀行操作風險的策略是讓某一第三方來貯存電子商務的信息。這樣一來,銀行可免除系統維護和失靈的責任,還可通過規模經濟來降低費用。然而這樣做的負面影響是銀行在一定程度上放棄了在安全領域和其它關鍵系統管理中的控制權。另外,如果大量銀行都將信息源存貯在同一個第三者上,那么一旦這個第三方出現技術問題將對所有參與電子商務中的眾多銀行造成負面影響。
三、 相應的風險管理
為了有效地管理戰略性風險和操作風險,銀行必須大力發展對電子商務活動導致的風險進行監管的信息系統。總體上看,銀行在建立風險管理系統方面已經有一些系統可以模擬不同情況,如利率、金融工具的相對價值及其它市場條件發生改變時,會造成多人的在險價值(value at risk)。但在電子商務中,估算同戰略性風險和操作風險有關的在險價值越來越困難——特別是當需要從監管或法律層面來進行界定的時候。另外,電子商務是一種歷史不長的新生事物,現在還無法量化風險的預期。
當然,銀行在外理特定操作風險方面已具備豐富的經驗。例如,借鑒批量支付的經驗,銀行可建立電腦的備份支付系統,這一系統與現存的系統獨立,一旦現存的系統出現問題,可啟動備份支持系統,避免整個業務的中斷。另外,在監控電子商務系統防范垃圾郵件或詐騙行為中,銀行也可用當信用卡丟失或被盜情況下的類似技術來回避這一風險。
銀行監管層現在也非常關注銀行在管理電子商務活動中造成風險時所使用的方法。美國貨幣監理署出版了一部網絡銀行手冊,聯邦存款保險公司也發出了一封有關系統安全問題的信件。兩份資料都顯示了使監管層感興趣的網絡銀行業的發展。得新審視銀行的風險,特別是信息安全問題都在文中得到更為詳細的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