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輔礽簡介: 1927年生于浙江鎮海。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名譽所長、研究員,兼北京大學教授。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全國政協委員。主要論著:《社會主義再生產和國民收入問題》(1980年)、《大轉變中的中國經濟理論問題》(1981年)?!墩搶O冶方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1983年)。《董輔 選集》(1985年)?!督洕l展戰略問題》(1988年)?!吨袊髽I改革理論和實踐》(1988年)、《再論社會主義所有制形式問題》(1996年)。《經濟體制改革研究》(1997年)。《國有企業改革大論戰》(1998年)等。
董輔礽,董老,中國經濟學界的重量級人物,年逾七旬,一直活躍在我國的經濟學界。在幾十年的學術生涯中,董老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和人格魅力。
他的經濟觀點常常和大多數人相異,但事實證明,他總是對的。
他的經濟觀點常常是超前的,早在1978年,他就提出了國企改革。
他的經濟觀點常常是質疑的,在他的論述中,我們既可以看到美麗的明天,又可以看到通往明天的路上,還有許多荊棘等待我們去征服。
同董老聊天,我們感受到的是大學問家的融會貫通,和我們的知之甚少。
記者:作為宏觀經濟研究領域的專家,您以前曾經多次提出過和社會輿論不一致的觀點,比如1992年,當人們對經濟形勢普遍樂觀時,您卻提出經濟已經出現局部過熱的警告,后來的事實證明,您是對的。
統計數據顯示,去年中國的經濟增長達到8%,有人認為中國經濟已經出現了“拐點”,即從此進入另一個快速發展時期,您是怎樣看的呢?
董輔礽教授(以下稱董):的確,去年中國經濟增長已經達到8%。但對于中國經濟是否出現了“拐點”,我還不能肯定。我的判斷是中國經濟目前基本上處于止跌回穩的態勢,對于今年的宏觀經濟走勢我持謹慎樂觀的態度。當然從長期看,中國經濟增長的前景是非常光明的。
記者:您是否認為短期內的宏觀經濟仍不容樂觀?
董:這兩年中國經濟的增長主要還是靠政府擴張性宏觀政策推動的。而民間投資目前總體上仍然熱情不高(當然東部沿海的某些地區民間投資已經升溫)。去年外貿進出口增長速度都比較高,我認為一方面這個高速度是在1998年外貿進出口增長速度都很低的基礎上出現的,另一方面去年的進口增長速度快于出口增長速度,顯然去年貿易順差的數字不會特別大,相應地外貿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不可過高估計。此外,歐洲和美國今年的經濟增長速度都有下滑的趨勢,因此對于今年的外部需求不可有過于樂觀的估計??梢哉f,有效需求不足仍然是制約經濟增長的主要問題。
記者:您提到民間投資熱情不高,這除了與宏觀經濟不景氣有關系,是不是還同非國有經濟的生存環境有關系呢?
董:是這樣的。目前,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所需的觀念條件、法律條件、公平競爭條件、融資條件等正在改善和具備,但障礙也是不少的。就觀念方面來說,仍有人對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不放心,在同等條件下,總是給國有經濟以特殊照顧;在法律方面,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利益有時得不到保護;在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方面,對非公有制經濟還有不少市場準入的限制,如此等等。
記者:我國的非公有制經濟是伴隨著改革的風雨一起成長起來的,在未來的經濟發展中是不可或缺的。我國已經經歷了近20年的高速度增長,在世界經濟增長都比較遲緩的形勢下,這種高速增長還能持續下去嗎?
董:在我們改革開放的前20年中,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平均每年以9.8%的速度增長。近幾年,由于通貨緊縮,增長速度下降到1999年的7.1%,但1996年至2000年,平均每年的增長速度仍可達8.1%。在下個世紀,中國雖然已不可能保持改革前20年的增長速度,但將進入經濟增長的次高速期,至少在新世紀的上半葉,仍可達到較高的速度。在新世紀的前10年,人們預測達到7%,這是可能的,甚至會更高。
記者:國有企業改革是您經濟改革理論的精髓之一。從您1978年提出國企改革,至今20多年了,您認為成果如何?
董:與前幾年相比,國企改革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深層次問題遠未得到解決。從規模上看,中小型國企改革的進展比較快,而大型國企改革的進展比較慢。從地區上看,東部和南部地區的進展比較快,而北部和西部地區的進展比較慢。目前我國東部和南部地方所屬的國企大體上完成了改制,而中央所屬的國企還沒有完成改制工作。
記者:您認為是哪些原因制約了國企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呢?
董:目前國企改革中存在的幾個突出問題是:第一,職工安置問題;第二,銀行債務問題;第三,社會保障問題;第四,非經營性資產,即企業辦社會那部分資產的出路問題。
如果我們能夠正確領會黨的十五大精神,這些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前不久我去湖南省作調查,發現那里就有些好辦法??偟目矗艺J為解決上述突出問題的途徑在于兩條:一是觀念更新,二是找到資金。
觀念的更新是最重要的。有的人總擔心國企改革會導致國有資產流失,會削弱公有制經濟在社會中的比重和控制力,從而影響社會主義政權的穩固。這種舊觀念的要害在于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的地位和功能認識不清楚。
國有企業不是越大越好、越多越好。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對于資源配置,社會保障都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如果沒有幾乎覆蓋所有行業的國有企業部門,計劃經濟將無從實施。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在整個經濟中的地位、功能發生了根本變化。如果還是由國有企業在所有行業占控制或壟斷地位,市場經濟根本不可能實施。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的功能主要在于保障社會公平、安全,從整體上提高國民經濟的效率,支持政府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換言之,國有企業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主要功能是提供“公共產品”。因此,國有企業應該有所收縮,應該從競爭性領域退出。
記者:這是否意味著非公有制經濟可以進入一些以前是由國有制經濟控制的行業呢?
董:國有經濟從競爭性行業退出來,為非公有制經濟的產業結構調整拓寬了空間。許多目前非公有制經濟尚不能進入的產業,將逐漸進入。國有經濟的退出與非公有制經濟的進入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因為,至今非公有制經濟的實力畢竟太小,還無力在許多產業部門取代國有經濟。而且,目前對非公有制經濟進入一些產業部門還有嚴格的限制。例如法律上并未禁止創辦非公有制的證券公司,但實際上還不能創辦,一些產業部門對非公有制經濟的開放還有待努力。
記者:您剛才還提到找到足夠的資金、從什么途徑去解決呢?
董:經過幾十年的積累,到現在國有資產已有8萬多億元。只要國有企業在競爭性行業的退出方式和時間選擇對頭,就完全能找到足夠的資金來解決國企改革中的突出問題。需要指出的是,我們應該先從容易退出的企業開始。也即“靚女先嫁”。反過來說,不要等到國有企業虧損得都賣不掉時才想到退出。例如,杭州前段時間把國有的華僑飯店出售了。實際上這個飯店當時還是贏利的。但從退出的結果看,效果是非常好的。這家飯店出售時,資產評估價為1億元,結果最后以2.8億元的價格出售,這些資金是可以解決很多問題的。對于特別大的國有企業,不容易退出或不容易出售的,可以想辦法對其先分解,后退出。
記者:曾您說過,未來5年是我國加入WTO,全面履行各項規則的過渡期,在這期間,中國加入WTO會給證券市場帶來那些變化呢?
董:我認為證券市場應該逐步對外開放,允許外國資本進入中國,參與中國證券市場投資。證券市場對外開放,其意義在于為吸引外資開辟了新的空間。再此,我們不妨看看目前中國最重要的利用外資形式,即外國直接投資(FDI)。FDI的特點是投資額比較大,周期長,而且需要投資者懂經營管理。這對投資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而證券市場有著非常好的流動性,投資者并不需要有規模特別大的資金就可以進行投資,投資者也不一定要懂經營管理,并且可以隨時撤出投資。所以,一旦對外開放證券市場投資,中國利用外資就將得到一個重要的新的來源。
記者:在證券市場的開放中,我們會遇到哪些問題呢?
董:我們都清醒地看到,中國股票市場還不規范,監管力量還比較薄弱。所以在逐步對外開放證券市場的過程中,證券市場必然會受到沖擊,甚至可能發生金融動蕩。為了積極謹慎地推動這個進程,我認為需要分幾個階段開放證券市場,第一個階段,是用中外合資基金的辦法,引進外國機構投資者。由于這種基金是中外合資的,所以中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約束外方可能出現的投機行為。第二個階段是允許外國機構投資者進入中國證券市場,但此時一定要有足夠的監管力量。第三個階段是允許外國公司來中國證券市場上市發行股票或發行債券,允許外國公司在中國證券市場上進行兼并和收購。為實現上述戰略步驟,我們需要積極推進人民幣在資本與金融項目下實現可自由兌換。
記者:金融創新與可持續發展是證券市場目前的主旋律。現在有關各界對于推出金融期貨的呼聲很高,您怎么看?
董:金融期貨是現代金融市場中一種非常重要的金融工具。它的基本功能在于發現價格和轉移風險。我國曾經出現過國債期貨,但由于1995年的“327”國債期貨事件,導致這個期貨品種在中國停止交易。我認為利率市場化是中國金融體系下一步改革的重要內容,而國債期貨作為利率期貨的基本品種,對于金融體系中形成市場化的利率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國債期貨應該在條件適當時盡快恢復。至于股票指數期貨的推出也有非常深刻的背景。中國股票市場的總市值已占全國GDP的50%,這個比例應該說不小。股市的規模這么大,投資者規避股票價格波動風險的問題也就顯得愈益突出。當前中國股市沒有現券做空的機制,也沒有股票指數期貨,因此在股市下跌的過程中,投資者幾乎沒有防范風險的辦法。所以,為了保護股市中的投資者,為了股市的長遠發展,客觀上需要推出股票指數期貨這樣一種轉移和防范風險的金融工具。我相信股票指數期貨的出臺只是個時間問題,當然我希望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