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賃,是現代市場經濟中金融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在中國,雖然改革開放后出現了不少租賃公司,但租賃業作為在世界經濟中蓬勃發展的朝陽產業,在我國金融市場和經濟運行中卻不那么活躍,甚至有一階段還陷入發展的低谷。那么融資租賃如何在中國發揮有效利用社會資金,促進社會產品流通的中介作用,如何邁出低谷,進入高速發展階段?帶著這些問題,我們走訪了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租賃業委員會會長、信德公司副總經理姜仲勤先生(以下簡稱姜)。
記者:中國現有租賃機構有哪些?發展狀況如何?
姜:我國租賃行業從一開始就分為兩類機構,一類是中外合資租賃公司,另一類則是中資融資租賃公司。在這兩類公司中,中外合資的租賃公司以引進外資為動機,比較符合我國20世紀80年代經濟發展狀況,業務開展比較順利,而中資的租賃公司發展較為困難。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資金短缺,產品有限,在這樣的條件下,希望和發達國家一樣,通過融資租賃來激活社會的物流和資金流,至少是很不容易的。現在我們中外合資租賃機構為40 家,中資租賃機構為15家。在中資租賃公司中,有不少嚴重偏離主業,公司的不良資產比例較高,有些公司出現資不抵債狀況。至1999年6月底,15家中資租賃公司的的融資租賃余額為58億元,租賃資產占總資產的29%。中外合資租賃公司至1998年底,引進外資70億美元,債權余額達20億美元。盡管前幾年中外合資租賃公司外受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內受投資需求銳減的影響,大多數公司仍然繼續開拓新的業務。
從1981年到1988年,是我國租賃業的起步階段。在這個階段,有關租賃的各項法律、法規和制度逐步建立起來。中外合資租賃公司為中國引進外資發揮了重要作用。據統計,1981-1988年期間,中外合資租賃公司累計引進外資20多億美元,為數千家企業的技術改造提供了先進設備,相當于同期外商直接投資的1/7左右。
從1989到1997年,我國租賃業進入轉軌調整階段。這個階段的突出特點是,整個租賃業的發展速度大大降低,全行業出現了嚴重的欠租現象,相當部分的租賃公司經營困難,租賃業陷入發展低潮。欠租現象出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立法滯后,融資租賃缺乏法律保障。第二,在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企業界的信用觀念還未真正建立起來。第三,政府逐漸不再為融資租賃提供擔保,而在1988年以前,90%的融資租賃項目擔保都是以政府信用為基礎的。有矛盾必然有斗爭,為了解決嚴重的欠租問題,租賃公司聯合起來,自發成立了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租賃業委員會。在國家經貿委、對外經貿部等有關部門的協調下,到1997年底,租賃行業的欠租問題得到明顯改善,絕大部分的老租賃公司獲得了再度發展的能力。
1998年到現在,租賃業步入新的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租賃業重新駛入了快車道。目前我們都有一種氣象一新的感覺。
記者:您能具體談談融資租賃業務為什么要轉軌?
姜:由于市場情況變化,常規融資在國內已不能再做了。承租人的需求和境外投資者的動機是制約融資租賃業發展的兩個關鍵因素。
承租人的需求先后經歷了4個層次:對外匯的需求;對資金的需求;對項目的綜合需求;對激活物流和資金流的需求。
80年代初期,我國外匯短缺,企業的裝備落后,普遍缺少與外界的信息交流。承租人采用融資租賃的目的是取得外匯,引進設備,增加信息。在1987年至1983年,中外合資租賃公司總共引進了40多億美元,為企業承租人提供了利用外資的簡便渠道和進口的機會,支持了企業的技改。
1993年我國的外匯管理體制完成了重大改革,人民幣逐步實現了經常項下可自由兌換。為防止經濟發展中的過熱,我國實現適度從緊的貨幣政策。人民幣的存貸利率較高,而同期的美元LIBOR(倫敦銀行同業拆放利率)則較低。從1993年至1997年,承租人轉向資金而不是外匯作為融資租賃的需求。承租人通過外匯融資租賃獲得了低成本的資金;開辟了新的資金渠道;一些大項目的建設得到了資金支持。
滿足承租人以上兩種需求的交易方式是所謂常規融資租賃,即由三方(出租人、承租人、出賣人)參與、有兩個合同(融資租賃合同、購買合同)構成的綜合交易。常規融資租賃是由企業融資方式發展起來的,償還租金依賴企業的綜合效益,需要第三方提供擔保。
1997年以后我國告別了短缺經濟,基礎設施建設和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是承租人的需求不再僅僅停留在單機的需求。常規融資租賃方式遇到了嚴峻的挑戰:人民幣利率不斷下調,美元LIBOR已失去利率優勢;我國銀行的商業化進程加快,常規融資租賃與銀行的業務重疊,但又缺乏服務優勢;尋求第三者的擔保極為困難。單純的常規融資租賃方式對承租人已失去吸引力。需要以項目融資的方式對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高新技術項目進行融資租賃的包裝。
承租人對項目的綜合需求包括4種需求:技術、管理、市場、資金。由于管理體制的差異,我國國有企業的項目啟動方式和國際上通行的項目啟動方式不同。我國國有企業項目的形成,一般帶有行政色彩,從項目建議書到立項報告,需要根據投資規模向上級不同的政府部門(或行政性的集團公司)報批,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也需要行政行政性的論證和報批。報告得到批準后,項目的資金、人員和器材供應均能落實。國際上通行的項目啟動方式是,由項目發起人在專業化的市場調查的基礎上,在技術、工程、戰略、市場、品牌、管理、法律、公關等方面做好前期工作,制定出商業計劃,然后將前期工作的內容具體化,形成法律上可靠、商業上可行、融資上合理的項目包裝。項目包裝成功以后,一般都需要到市場上尋求資金,而市場上的資金也需要尋找包裝好的項目。
承租人單純的對外匯的需求已成為歷史。常規融資租賃方式在當前已不能適應承租人對低成本資金的需求。中外合資的融資租賃公司必須關注和不斷研究承租人的需求,無論是融資租賃的內容還是形式,都必須在我國法律法規允許的限度內進行創新,以適應承租人不斷變化的需求,否則是無法開展新業務的。
記者:您是否可以談談租賃業氣象一新體現在哪些方面嗎?
姜:所謂氣象一新,主要在三個方面。一是近幾年IT產業發展迅速,租賃業在近兩年做了一些融資租賃項目來滿足IT產業對資金的巨大需求,這既促進了IT業的發展,也促進了租賃業自身的發展。二是歐洲、美國資本因為看好IT業和中國的租賃產業,開始迅速進入中國的租賃產業,這樣改變了以往中國合資租賃公司外方投資者以日方為主的局面。歐美資本的進入還帶來了租賃理念和租賃方式上的創新。三是租賃業和國內商業銀行正在積極探討合作事宜。一旦銀行和租賃公司實現了緊密合作,必將大大推動租賃業的發展。
記者:您剛才講到IT業有不少資金需求是通過融資租賃方式得到滿足的,能介紹一下具體情況嗎?
姜:應該說,為IT業提供融資租賃,是租賃業近年來在業務上的創新之一。我們為IT業提供融資租賃的原因主要在于:第一,融資租賃方式引進外資可以不受某些政策上的約束,使外資更加自由、靈活地進出。換言之,在這個方面的政策比較優惠。第二,IT業不僅是資金密集型產業,也是技術密集型產業。IT企業往往不僅缺資金,也缺技術和管理。而我們通過為IT提供融資租賃,同時把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都引入了國內的IT企業,這是我們面向IT業提供融資租賃受歡迎的關鍵原因。
從具體的案例來看,以我所在的信德公司為例。信德公司是德國西門子公司與我國中信公司合資組建的租賃公司。利用我們熟悉IT業的優勢,今年我們為中國聯通公司在天津、沈陽、青島和武漢4個城市的移動通訊設備提供了價值1.5億美元的融資租賃,效果非常好。這筆業務即為中國聯通提供了資金和技術方面的支持,又拓展了我們公司的業務渠道。
記者:您能否對中國租賃業的前景做一個展望?
姜:改革開放后,中國租賃業走過了一條比較曲折的道路,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截止到1998年底,中國租賃業累計引進70多億美元的外資,這些資金支持了許多重要行業的發展。比如說,其中30%的資金用于中國的電信業發展。
但是,同發達國家的情況相比較,中國租賃業的發展還是非常不足的。如在美國,融資租賃金額占固定資產投資比例達30%,日本的這一比例為20%,而中國的這一比例僅為0.1%!僅從這個比例看,我們就可以看到中國租賃業有多大的發展空間了。因為落差越大,推動力也越大。
在今后很長一段時期,中國租賃業將不斷研究行業中出現的新問題,用創造性的思路去解決問題,進行業務創新。只要租賃業有恰當的市場定位,實事求是地根據客戶需求推出租賃融資業務,并不斷拓寬業務范圍,為客戶提供綜合性的服務,租賃業一定能迅速發展起來。
我堅信中國租賃業必定會有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