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訊]中國證券市場歷經十年的風風雨雨,伴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正在從初創階段走向高速成長階段。總結以往的經驗得失,完善市場的制度與監管體系,深入推進市場化進程,規范市場運行中的經濟主體與經濟行為,倡導和營建符合市場發展規律的創新環境和創新機制,提高整個市場的運行效率和謀求證券市場的可持續發展等等問題,都是當前階段正面臨的艱巨任務,也是眾多關注中國證券市場未來發展的人士所矚目的焦點。
基于上述問題,以“中國資本市場:創新與可持續發展”作為論壇主題的第五屆(2001年度)中國資本市場論壇于2001年1月6日在中國人民大學逸夫國際會議中心舉行。本屆論壇由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FSI)聯合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中國銀河證券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證券報社、新疆金新信托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共同主辦。來自中國證監會、中國人民銀行、國家計委、國家統計局、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學者和有關負責同志,以及各大券商及基金代表、外國著名投資銀行駐京機構代表、上市公司代表、新聞單位代表等共計400余人參加了此次論壇。
論壇由中國銀河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總裁朱利主持,中國證券報社社長兼總編輯陳乃進代表主辦單位致歡迎詞。他說,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即市場化階段,我們將在這一階段面臨很多艱難的任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和集體智慧,中國資本市場還很年輕,需要大家的關愛。他代表主辦單位對國內數十位著名專家的光臨和近400位參會代表和新聞記者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中國證監會前任主席劉鴻儒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林崗教授代表紀寶成校長、中國證券業協會秘書長馬慶泉博士分別致辭,對本屆論壇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中國人民大學前所長、中國金融學會名譽會長黃達教授作了總結發言。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FSI)所長吳曉求教授做了題為“中國資本市場: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主題發言。吳曉求教授根據對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歷史、現狀和趨勢的分析,指出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將經歷三個階段:奠基階段、市場化階段和國際化階段。其中,“市場化階段”是中國資本市場發展進程中承前啟后的重要階段。由于這一階段我們所面對的是傳統的歷史慣性與市場化內在需求之間的劇烈沖突,所以唯有創新才能不斷地化解這些矛盾和沖突,才能使中國資本市場的可持續發展具備堅實的基礎。吳曉求教授說,當前“市場化階段”的創新主要指的是理念創新、制度創新和工具創新。理念創新的關鍵是要對資本市場在現代經濟活動中日趨明顯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通過發展資本市場來購建一個風險與收益相匹配的現代金融體系,有一個全新的認識。理念創新是通過制度創新和工具創新來實現的。中國資本市場的制度創新涉及到市場運行的幾乎所有環節,貫穿其中的靈魂是市場化的精神。工具創新有利于中國資本市場功能的優化和深化,其基本準則是風險與收益的相匹配。吳曉求教授認為,資本市場的可持續發展至少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對資本市場資源的均衡、有節制地使用;二是對市場秩序、市場基本規范的維護和完善;三是對市場風險不間斷地、有限度地釋放。唯有如此,中國資本市場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實現。
論壇圍繞大會主題,先后就“中國宏觀經濟走勢與資本市場發展”、“制度創新與市場成長”、“中國投資銀行業向何處去”、“中國資本市場的未來投資走向”等四個論壇模塊,開展了熱烈的討論。
在“中國宏觀經濟走勢與資本市場發展”模塊的討論中,專家認為,中國2000年的GDP增長率達到8%以上,這意味著中國宏觀經濟走勢已經開始逐步走出低谷,為資本市場的良好發展打造了堅實的基礎;我國證券市場在2000年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股票指數增長了50%,未來伴隨中國宏觀經濟走勢進一步轉好,將繼續保持一個穩定的增長速度;與會專家還就GDP增長與股票指數成長速度之間的關系,證券市場發展中的“泡沫”問題,市場發展過程中風險的積累與釋放,證券市場發展與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財政貨幣政策制定與證券市場發展的關系等問題展開了討論。
在“制度創新與市場成長”模塊的討論中,專家們認為,當前市場化階段中,理念創新、制度創新和工具創新的確是我們將面臨的真正艱難的任務,而其中的制度創新又是核心任務所在;資本市場的可持續發展,應當是也必然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當前階段制度創新將主要圍繞證券發行制度的改革與創新、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的規范、股權結構優化與國有股減持、兼并收購制度的完善、市場結構創新、上市公司退出機制創新等環節展開。
在“中國投資銀行業向何處去”模塊的討論中,與會專家詳細分析了中國投資銀行業當前的現狀,指出中國證券公司數量多、規模小、業務創新不足、市場化導向不明顯的特點已經極大地制約了中國投行業的競爭力,造成了目前中國投行業低水平競爭的現狀;在目前我國投資銀行業的利潤結構當中,來自經紀業務和自營業務的利潤占了很高比重,未來應當主要轉向通過為資本市場提供高質量的金融媒介服務、開展工具創新和業務創新等方面贏得利潤;世紀之交的中國投資銀行業將面對重新定位的問題。
在“中國資本市場的未來投資走向”模塊的討論中,與會專家認為,未來的投資走向應當緊密結合中國資本市場對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進程,積極參與對新興產業、高科技產業的培育和孵化進程;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資本市場將通過
大量的并購重組完成對存量上市公司的產業區位提升,并通過上市公司產業政策的引導、大力發展風險投資業、設立創業板市場等手段來實現對增量上市公司的產業升級目的。在這個大規模的產業升級、上市公司資源整合的過程中,蘊含著巨大的商機和投資潛力;在二級市場上通過股票的買賣差價、甚至利用坐望而卻步行為牟取高額利潤的行為將不再是成熟投資者的理智選擇。
本屆論壇與會專家達成如下共識:中國的宏觀經濟走勢正在逐步走出低谷,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并努力構建新世紀現代金融體系的宏微觀經濟基礎已經具備,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資本市場將是全球最具有生命力的市場之一。
參加第五屆中國資本市場文化教育壇的知名專家、學者主要有:黃達、董輔、劉鴻儒、蕭灼基、王傳綸、胡乃武、樊綱、魏杰、邱曉華、謝平、李揚、張維迎、王國剛、易綱、陳淮、韓志國、宋逢明、貝多廣、林義相、石小敏、施光耀等,有關方面負責同志參加了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