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和“索尼”是日本電器業的雙雄,也是一對競爭多年的冤家。多年來,“松下”在“戰爭”中都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可是最近幾年,“松下”這列快速列車突然間減了速,被緊追其后的“索尼”超越,而且差距越拉越大。難道松下真的“松下”了?
失利不是一夜之間的事,而是問題長期積累的結果。多年來,“松下”雖然一直處于領先的位置,但是,它在策略上的失誤終于導致了今天的失敗。給“松下”帶來致命傷的,是它的品牌策略和敗走好萊塢。
品牌策略失誤:公司名稱不是品牌名稱
美國松下公司的宣傳人員曾經抱怨說:“在美國,很多人都不知道Panasonic就是‘松下的品牌。”公司名稱與品牌不同,讓“松下”在和“索尼”競爭時吃了很大的虧。
日本的公司如“索尼”、“日立”和“夏普”,公司的名字就是產品的品牌名,消費者一看就知道這個商品是哪家公司生產的。而公司也隨著產品的熱銷,逐漸在市場上打開了知名度。“松下”卻不采用這種策略,在電冰箱等家電產品上,它用National這個牌子,而在音響和影像產品上,則用Panasonic。美國的消費者常常誤會這兩個品牌分別屬于兩家公司。在日本國內,也有同樣的情況。特別是上了年紀的日本人,對近年才在音響、影像市場崛起的Panasonic沒有特別的印象,到松下電器專賣店買東西時,還常常說:“我要National的電視。”
為此,“松下”實施了提高品牌知名度的戰略。今年2月,在美國好萊塢環球影城的特設會場,田徑巨星劉易斯應“松下”之邀,前來為其最新上市的隨身聽做宣傳。在劉易斯名氣的帶動下,這款新的松下隨身聽收入增長了20%。策劃這次活動的美國松下公司的人員認為,要在美國市場打響知名度,必須花費一番心思,而目前“松下”最需要的就是這樣有創意的策劃。
為了進一步實施提高知名度策略,“松下”終于下決心離開自己的出生地大阪。它將把影音事業部、Panasonic本部和宣傳本部遷往東京。因為東京畢竟是一個國際大都市,接收外界信息的途徑比大阪多,利于公司走向國際市場。“松下”的社長中村邦夫說:“為了能夠打贏這場戰爭,‘松下今后將不惜任何代價,進行大規模的改革。”這似乎意味著“松下”即使改變公司名稱也在所不惜。
市場策略失誤:不懂游戲規則
“松下”在不了解好萊塢文化的情況下,便冒失地進軍好萊塢,結果,慘重失敗。
1990年,趁著日元對美元升值的大好時機,“松下”和“索尼”分別買下了美國的電影公司,準備進軍好萊塢電影市場。“松下”當時買下MCA,是希望把好萊塢最強的電影軟件,吸納到自己的影像事業中。另一方面,MCA則看上“松下”的資金。按美國人的理解,收購就是“我只希望你出資,但不需要你出點子”。結果,“松下”和MCA在經營主導權上發生了摩擦,造成雙方關系惡化。最后,“松下”不得不將持有的80%股份,以5億美元的價格轉賣給一家加拿大公司。它買下MCA時花了61億美元。“松下”不僅為這次買賣支付了高昂的學費,而且直到現在“松下”也還只是家電生產商。
“索尼”的情況卻恰恰相反,不但沒有從好萊塢鎩羽而歸,反而借機進入了新的市場。1989年,它買下了瀕臨破產的哥倫比亞公司。如今,哥倫比亞公司不僅起死回生,而且還幫助“索尼”成功進入電影和音樂制作領域。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在美國經濟下滑的牽連下,“松下”主打產品手機、數碼電視的銷量也連連下挫。到2001年9月,“松下”的營業赤字高達740億日元。“松下”剛剛出臺的以信息科技產業為中心的改革計劃,在這波沖擊下,步伐已被打亂。為了渡過難關,“松下”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內部結構調整。除了緊急削減4000億日元的設備投資外,還大幅裁減人員,凡在公司內已工作10年以上,年齡58歲以上者均被列為裁減對象,裁員人數不設上限。不知道“松下”是否還經得住新的打擊?也不知道“松下”何時能重新跑到“索尼”的前面?G(陳普日)
《海外星云》(2001年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