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關心政府機構的人們驚訝地發(fā)現:在新的國務院建制中,總理辦公室突然消失了!許多人納悶,不知道日理萬機的周恩來總理為什么要取消總理辦公室這一高效運行的政府機構?
總理辦公室是伴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腳步和這個國家政府首腦忙碌的腳步走過來的。
新中國一成立,政府總理和所有的副總理幾乎都處于“日理萬機”當中。這么一個泱泱大國,沒有一個專門的辦事機構來協助總理、副總理們處理日常事務,顯然是不行了。為此中央決定建立總理辦公室。總理辦公室直屬于政務院(1954年9月改為國務院),最早由政務院副秘書長齊燕銘分管,齊燕銘兼總理辦公室主任,副主任是李琦,下設綜合組、財經組、外事組、秘書組、行政組。服務的對象是周恩來總理和其他幾位副總理以及秘書長。總理辦公室人數最多的時候是1956年,達到近20人。
隨著政府有效運行機制的建立和行政體制逐漸理順,為適應國家政治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1957年底,總理辦公室進行了第一次大的精簡,近一半的人員調出去支援各條戰(zhàn)線,留下包括正副主任在內的9位秘書,分別負責聯系國務院各口的工作。從這時起,總理辦公室不再分管其他副總理的日常事務,專為周恩來總理服務。
這次精簡后,國務院副秘書長齊燕銘不再兼任總理辦公室主任。他卸任前,為周恩來物色了一個辦公室主任——中共中央統戰(zhàn)部秘書長童小鵬。童小鵬被調任總理辦公室主任,具備了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周恩來對他比較熟悉,二是他對統戰(zhàn)工作比較熟悉。這樣,1958年4月,總理辦公室的人員各就各位:主任負責總理辦公室的全面工作,副主任(許明)協助主任工作,其他幾位秘書分別負責聯系外交、政法、軍事、經濟、財政、文教、統戰(zhàn)等方面的工作。
周恩來與秘書們在工作上都是直線聯系。由于一國總理的日理萬機,周恩來的秘書們也是最忙的。每天總理辦公室收到各部門、地方的請示報告、文件資料、情況簡報、統計報表等不計其數。如果是特急件,秘書們會立即報送周恩來。其它件,秘書們第一步先為總理充當“過濾器”,按輕重緩急分門別類,有的寫出摘要,有的擬出提綱,等待周恩來夜里回辦公室審閱和批示。大多數時候,周恩來白天忙于參加或主持各種會議,接待外賓或約請有關方面人士談工作,會見各種專業(yè)會議的代表,還經常找機會去看望與我黨長期合作共事的黨外人士。一般到了晚上九、十點鐘以后,他才能批閱那些堆放在辦公桌上的大量文件。
作為一國之總理,周恩來也是總理辦公室的“神經中樞”,千頭萬緒的工作,最后都要歸到他那里。因此他除了凌晨幾個小時的睡眠以外,每天都要工作十幾個小時,許多時候甚至不分晝夜地工作。他要面對十幾個秘書,處理方方面面的工作。但在周恩來細密、踏實、有條不紊的工作作風影響下,秘書們將交到自己手里的繁多事項,及時、快速、高效地辦理,做到事事有回話,件件能落實,從不疏忽,從不貽誤。
盡管秘書們都是各部門抽調來的精英,但由于政府工作的復雜性和重要性,周恩來對秘書們要求很嚴。從辦公室主任到每位秘書,他經常叮囑大家要熟悉全局工作,不要“鐵路警察各管一段”。1959年12月5日深夜,周恩來在閱完一封來信后,在信封背面批了這樣幾句話給辦公室主任童小鵬:
童主任:
我批辦各件,請你于每日在家時上午十二時前,晚間十一時左右來辦公室看一次,以便熟悉全局,利于檢查、聯系和協調各口的工作。
此件請給各秘書同志一看,并對值班干事規(guī)定幾條守則。
周恩來
十二.五
周恩來的秘書深深感到,在總理辦公室工作,既要熟悉自己負責聯系的某些部門的工作,懂得相關的專業(yè)知識;又要熟悉全局工作,學會做多面手。總理辦公室既是國務院的一個“中樞神經系統”,也是個極為鍛煉人的地方。
進入1964年下半年,隨著國民經濟調整的深入,如何進一步加大調整的力度,使各方面工作真正適應新的發(fā)展要求?從改革的意義上進一步精簡機構的任務再一次提到日程上來。主持國民經濟調整工作的周恩來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更多的思考。經過幾年的調整和精簡,國務院的機構和部門大都按要求完成了精簡人員和精簡機構的任務,但仍有一些部門和省市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精簡工作越做越難。為此,周恩來絞盡腦汁。一方面,他在各種場合不斷地強調要搞“機關革命化”,對待調整問題“要有革命思想”;另一方面,他甚至又一次動了從自己身邊減人的念頭——第二次精簡總理辦公室。這兩種考慮,是取消總理辦公室的重要動因。
借制訂國民經濟第三個五年計劃之機,從計劃工作入手,周恩來不斷強調“革命化”的思想。
1964年夏天,中共中央決定趁在北戴河辦公、休養(yǎng)之機,召開全國計劃會議,商議制訂來年年度計劃、三五計劃和長期規(guī)劃等問題。會前,周恩來于7月29日召集有關人員開會,就計劃問題提出了六點意見,核心思想是傳達毛澤東和中共中央的意思:“要有革命思想”。
從計劃問題想到體制問題,由此想到龐大的體制帶來的官僚主義現象,對此,周恩來憂心忡忡。他強烈地感覺到,不進一步改革體制,對龐大的機構進行精簡,官僚主義發(fā)展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遏制。
這年的全國計劃會議集中討論了計劃工作如何革命化的問題。會議承認,計劃工作的主要錯誤是教條主義、分散主義和官僚主義。會議提出了徹底改革我國計劃工作及其方法的十幾條意見,還討論通過了1965年計劃綱要草案。
在這一段時間里,毛澤東將自己對官僚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工作方式的不滿,明顯地表露出來。他將自己對計劃工作的不滿,又擴展到對整個計委機構的不滿。由此逐漸產生了改組甚至取消國家計委、另立機構的念頭。國民經濟調整后期,精簡機構,仍是中央決策層考慮的一個重大問題。
毛澤東在思考進入第三個五年計劃時期對機構進行改革的意圖,周恩來是體會得最深的。周恩來意識到,在毛澤東眼中,隨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許多部門都不適應“機關革命化”的要求,由于需要另立或改組的,總理辦公室家計委,在這個問題上,周恩來是支持毛澤東的想法的。周恩來考慮,機關革命化的問題,首先要從國務院各部門抓起,而抓國務院系統的精簡,首先又要從自己身邊開始。在“機關革命化”呼聲的大背景下,周恩來開始醞釀在國務院機構中取消總理辦公室這一建制的事。
1964年12月20日至1965年1月5日,政協第四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周恩來第三次當選為政協全國委員會主席。12月21日至1965年1月4日,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會議決定周恩來繼任國務院總理。會議期間,周恩來也強調了機關革命化的問題。
但要取消長期以來運作有效的總理辦公室這一機構,并不是件簡單的事。正在這個時候,從毛澤東那里吹來了一陣“東風”。
一次,毛澤東在與周恩來談話時,半開玩笑地說:“你留那么多秘書干什么,讓秘書牽著鼻子走!”
這句話的本意,帶有體貼周恩來辛勞的意思。但周恩來有意將這句傳了出去,目的是為機構精簡作鋪墊。然而,此話傳出,卻產生了各種想法和猜測。
毛澤東說這句話,是由一位中央領導的兩個秘書在工作中出了差錯引起的。周恩來的經濟秘書李巖曾回憶過當時從外地回到西花廳時聽到的情況。他回來后才知道,當時一位領導同志的兩個秘書在外事工作上出了點差錯,由于他們的失誤,耽誤了一件大事。這事反映到主席那里去了。主席不高興,就說了一句:“秘書太多會誤事。”
總理一聽這話就緊張了,他想:“秘書最多的當然是我這里了。”他果斷地決定撤銷辦公室。
周恩來的秘書馬列有這么一段回憶:
總理作為這么一個大國的總管家,要管外交、國防、工交、財貿等幾十個部門。我們每個秘書聯系幾個部委,重要的情況隨時向總理匯報,以便于總理分別輕重緩急處理各項政務。
至于說總理讓秘書牽著鼻子走,根本沒有的事。總理尊重秘書,常常就一些問題征詢他們的意見和看法,但從來不允許秘書擅自作主……
與總理辦公室其他秘書一樣,馬列也是經過精心挑選后抽調來的。1949年12月,毛澤東主席首次訪問蘇聯,期間與斯大林商定,要請周恩來前去蘇聯簽訂新中蘇友好同盟條約。1月,周恩來起程前往莫斯科,帶去了一個龐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包括東北有關部門的領導同志。當時的馬列正在旅大區(qū)黨委做外事工作,由于旅大區(qū)黨委書記歐陽欽被選中作為周恩來的主要隨行人員之一,歐陽欽又選中馬列作為隨行的工作人員。從此,馬列與周恩來有了接觸,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1950年10月志愿軍跨過鴨綠江之前,馬列奉命調到北京,正式進入國務院總理辦公室擔任秘書工作。當時的周恩來總理同時兼任外交部長,在抗美援朝的軍事行動期間還實際擔當“總后勤部長”和“總參謀長”的角色。馬列到總理辦公室,主要是擔任外事秘書,負責聯系蘇聯、東歐事務。在總理辦公室多年,馬列深知這一機構的重要性和作用,也深知毛澤東對周恩來在政府工作方面的信任。自馬列到總理辦公室后,他始終感覺這一機構處在忙碌和高效運轉中。
對總理辦公室的忙,馬列還有一段回憶:
整個抗美援朝期間,總理那個忙,那個累就不用說了。從朝鮮前線來的所有電報都要先送總理處理,一些重大問題都是總理先提出意見,再報請主席批準。很多電報都是總理親自起草或由總理口授的。那時總參謀長是徐帥,徐帥生病了,由聶帥代理總長。重要的作戰(zhàn)部署都是在總理的主持之下決定的。開城談判坐在談判桌前的是南日和柴成文,幕后是李克農和喬冠華。在什么問題上據理力爭,在什么問題上可以妥協讓步,都是按著總理的指示進行的。總理經常要和第一線通電話,了解最新情況,作出最新指示。那時的電話線路不好,又沒增音設備,聽起來比蚊子聲還小。總理扯破嗓子喊,每次打完電話都累得一身汗。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總理是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總后勤部長、總參謀長和指導談判的決策人。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勝利之花是朝中將士的鮮血澆開的,同時也是總理心血的結晶。由于總理日夜操勞,到1951年5月份就高燒不止,累倒了。主席批準休息兩個月。總理去了大連,在整個休息期間,一直關心著前線的戰(zhàn)況,只休息一個月就回北京了。
周恩來的日理萬機,是由他主管的工作面和他的細致的工作作風決定的。而他的工作習慣,又是由長期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和毛澤東的起居習慣決定的。毛澤東習慣夜間工作,上午休息。周恩來的工作習慣也就除了上午休息幾個小時外,幾乎晝夜都在工作,從白天一直到第二天凌晨。長時間的超負荷運轉,使他常常是在批閱文件時,由于太困而將手中的毛筆戳到文件上。實在太困的時候,他就用熱毛巾擦一把臉,或者抹一點清涼油解一下困。為了保證工作的正常進行,他的秘書也就隨時都要保持工作的狀態(tài)。周恩來認為,他是一國總理,每天國內外發(fā)生的大事,都應該最先知道,所以他曾對身邊的秘書提出這樣的要求:一、國內外發(fā)生的重大事情,要立即報告;二、毛澤東主席找他時,要立即報告。遇到這樣的情況,不管他是在主持會議,還是在接見外賓,都要立即寫條子遞進去;如果在睡覺,哪怕剛剛吃了安眠藥,也要立即叫醒他。
1956年夏天從國家計委調到總理辦公室擔任經濟秘書的李巖,對周恩來的“日理萬機”也深有感觸。他后來回憶:
調到總理辦公室后,立即感到工作緊張繁忙的壓力。總理是中央常委、軍委副主席、政協主席。所以黨和國家機關、人大、政協、群眾團體,總之,黨政軍民學,凡設有工作機構的,辦公室都有秘書分別與它們聯系工作。秘書雖然不少,可每人的工作量都不小。
1957年總理辦公室壓縮以后,剩下的8個秘書要分工聯系的部門更多,僅經濟部門就有14個之多。
為及時處置緊急公務和應付各種突發(fā)事件,除總理辦公室建立了24小時值班制度外,周恩來還要求各部委也建立了24小時的值班制度。
李巖回憶道:
中央領導同志工作之忙,之辛苦,當時也許在紅墻之外鮮為人知,當然總理是最忙的一位。由于他管的事多面廣,所以辦公室每天收到的多方送來的請示報告、文件資料、統計報表、情況簡報等,多得不可勝數。分到每位秘書手中的都是厚厚的一摞。
周恩來是怎樣使用這些能干的秘書們的呢?他對每位秘書的工作都是直線聯系的,繁多的交辦事項從不貽誤。對交待給每位秘書的工作,只要事情未了,周恩來到時間會催問或提醒他們。為方便起見,每位秘書的辦公室都配有電鈴,遇有交辦事項,周恩來按電鈴招呼他們過去。由于周恩來白天外出工作較多,所以秘書們將當天來的文件和需要口頭匯報的事項隨時準備著,這就使得周恩來無時不在工作狀態(tài)上。更有甚者,周恩來在用餐、洗澡和上衛(wèi)生間時,都常常要處理工作上的問題。秘書多,也就意味著工作多,往往是周恩來剛剛進門,秘書們就排著隊將文件送給周恩來批閱或向他匯報剛剛發(fā)生的國內外大事。
因為對國內外情況比較熟悉,所以周恩來作普通的會議報告時,一般不用秘書給他準備講話稿,而是由自己事先擬好幾條提綱就行了。半天的報告,他往往是只在小紙片上寫上幾句就夠了。 盡管工作極度繁忙,涉及面廣,工作時間長,使得周恩來多多需要一些秘書幫助工作,但總理辦公室的工作效率和質量是很高的。這一點也曾得到過毛澤東的稱贊。
總理辦公室的建制和人數,就是基于這樣一種極度繁忙的情況而建立和確定的。
應該說,取消總理辦公室這樣的建制,首先是周恩來在國民經濟調整時期以身作則的結果。在調整取得進展,需要進一步實現“機關革命化”的關口,周恩來心中非常清楚,只有從身邊開刀,才有利于動其他難動的機構,這就決定了總理辦公室必須進行第二次精簡。
為使大家心理上有所準備,周恩來早在1964年6月18日就召集辦公室工作人員開會,商議工作安排的問題。他首先鼓勵大家深入基層,去參加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他提出了幾條要求:參加勞動,訪貧問苦,摸清情況,提高認識,堅持原則,解決問題,鍛煉黨性,增強體質,不急不怠,有始有終。
到了年底,在籌備召開三屆人大一次會議的過程中,國務院機構改革的方案逐漸明朗,對總理辦公室這一機構的去留問題,周恩來也下定了最后決心。隨后,他讓辦公室負責人通知各位秘書開會準備善后事項。當時辦公室副主任許明通知了在京外工作的秘書。正在山西搞“四清”的經濟秘書李巖后來回憶道:
當時,我正在外地搞“四清”,工作已快結束了。一天接到許明的一封信,她信上說:“總理決定把辦公室撤銷,具體的信上不好說,回來你就知道了。”
秘書們都感覺到,總理辦公室的撤銷,速度太快了。
軍事方面的秘書周家鼎當時也在農村搞“四清”。為了不影響軍事工作,周家鼎下農村期間,中央軍委曾從作戰(zhàn)部為周恩來選了王亞志來作軍事秘書。王亞志回憶道:
我是1964年7、8月間去的,到1965年2月就離開了,僅僅半年,同總理也沒有朝夕相處的經歷。我運氣不好,剛去總理辦公室,就趕上辦公室裁人。……可以說,我還沒有進入角色就退下來了,只干了些日常的事務。
1964年12月15日,周恩來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會上,討論了周恩來將向第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作的《政府工作報告》稿。
周恩來在會上還介紹了《政府工作報告》的第五部分,這部分的題目叫《機關革命化》。單列這樣一個題目,是“政府工作報告”中少有的。他借題發(fā)揮所講的幾句話,使與會的人感覺到了他內心的矛盾:
人少是好事,人多是壞事。主席經常跟我講,你那個辦公室搞那么多秘書干什么?我現在想通了要跟周榮鑫(作者注:周榮鑫當時任國務院秘書長)合并。合并不是假的,原來的那些秘書有的退回外交部,有的退回總參。我現在有12個人,六、七個人下鄉(xiāng),還剩一半,還不行,要作個徹底革命派,把那個辦公室不要了。
可以說,這是周恩來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正式宣布總理辦公室要取消的決定。
1月4日閉幕的三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有關的決議,總理辦公室便從此在國務院的建制中完全取消了。
在貫徹中央精神方面,周恩來歷來是雷厲風行的。1月13日、15日、16日,周恩來多次約有關方面負責人開會,討論各口機關的革命化問題。為給大家作表率,1月15日這天,他約周榮鑫、童小鵬、許明談話,具體落實總理辦公室撤銷一事。2月2日,他正式召集辦公室全體人員開會,除宣布辦公室解散的決定外,布置了解散后的工作。總理辦公室這一重要機構,便這樣干凈利索地撤銷了。
總理辦公室取消后,在周恩來辦公和居住的中南海西花廳內,只設了一個總理值班室,留下來的,是僅有的一兩個秘書。(責任編輯 吳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