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松涉(HIROMATUWATARU,1933~1994年),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當代著名哲學家。
1933年8月11日廣松涉出生在日本山口縣,從小酷愛自然科學,立志長大當天文學家;小學五年級時通過閱讀恒藤恭著《人類的所作所為》,開始關心人類史,并且廣泛閱讀啟蒙性科普書籍,對愛因斯坦的時空觀和宇宙觀充滿興趣,從而志愿成為物理學家。小學六年級時閱讀卡爾·皮爾遜著《科學概論》,對馬赫產生強烈印象,這一時期,又全部通讀了改造社出版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1947年廣松涉中學二年級,在《學舍鐘》創刊號上發表首篇研究論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論述核爆炸問題,闡述社會科學、歷史科學相對于自然科學的優勢地位。1948年,對杰博林及其他哲學家\"作為批判素材所引用的馬赫主義者們的論說,細心地收集\",寫成\"馬赫主義筆記\"。1949年,作為\"二十歲以上\"黨員資格的例外,加入日本共產黨。1951年,強烈意識到從近代直至現代的自然觀轉換,以\"關系邏輯學\"為主題,完成14冊大學筆記\"邏輯學筆記\"。1952年和1953年,兩次應試東京大學理科類,都未合格,之后,通過與黑格爾的\"格斗\"和重讀\"馬赫主義筆記\",決定將自己志向從物理學向哲學轉移。1954年,考入東京大學文科類,1957年,進入東京大學文學院哲學系,將畢業論文題目由入學時所預定的黑格爾變更為馬赫,作為前提作業,專心致力于現象學和新康德派研究。1958年,精心致力于康德、黑格爾、語言學、社會學、心理學、文化人類學等研究,奠定了畢業論文的基本內容。1959年3月,從東京大學文學院哲學系畢業,在畢業論文《關于論識論的主觀性》一點論考中,就已構成了共同主觀性論、四肢結構論等廣松哲學的基本框架。4月,東京大學研究生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哲學專門課程入學,研讀《德意志意識形態》,發覺編集上的問題。1960年春天,根據《德意志意識形態》的阿多拉茨基版和梁贊諾夫版,寫成\"自己用版\"。1961年,重新修改后提交碩士論文,題為\"康德的‘先驗的演繹論‘\"。1968年,出版第一部論文集《馬克思主義的創立過程》,并致力于《情況》雜志的創刊。1969年9月20日,出版《馬克思主義的基礎》,與創立史的研究區別,從解釋性的視角,突出超越近代思想的馬克思主義的原點,提示繼承性發展的方法和途徑。1972年,在\"人類存在的共同性存立結構\"(《情況》4月刊)中,首次公開《存在與意義》全三卷的構想。10月15日,出版首部哲學論文集《世界的共同主觀性存在結構》,第一次將共同主觀性論、四肢結構論等獨特性\"廣松哲學\"匯集一書,受到讀者歡迎。1974年6月28日,出版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新編版(原德文和日譯文兩個分冊),被稱作\"廣松版\",對以往諸種版本的研究成果,如梁贊諾夫版、阿多拉茨基版、德文新版巴卡圖利亞版、新MEGA試行版等,進行批判性吸取,以綿密的原文評論和嶄新的編集方式(通過印刷體,使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筆跡區別、刪除和增補等修改過程,得以一目了然,這種排版體例及其使用左右對開的嶄新的原文排列)一舉領先于國際性水準。同時,對無視文獻學事實的\"解釋爭論\"打上了終止符,提供了有利于馬克思主義復原和展開的最好教材。此外,本書的裝幀設計也獲得獎項。1975年5月20日,出版了《事的世界觀的前哨》,在以認識論為中心的《世界共同主觀性存在結構》之后,以建立在\"關系的初始性\"上的存在論為軸心,擴展\"廣松哲學\"。1976年,從夏季到秋季期間,懷疑患有肺癌,住院兩個月,不斷吐血,本人已覺悟到死期。1981年3月底,完成《存在與意義》第一卷初稿,1982年4月,就任東京大學文化學院科學史、科學哲學教授,10月28日,讀者長期翹首以待的主要著作《存在與意義》第一卷\"認識世界的存在結構\"問世,以該書作為論述認識論關系的一個段落之后,又致力于有關《存在與意義》第二卷\"實踐世界的存在結構\"的實踐哲學領域的論著。1983年(五十歲)8月,因患膽結石住院,12月29日,出版以物象化論為主題的第一個單行本《物象化論的構圖》,排除圍繞物象化論的誤解,同時,進一步展示獨特的\"擴張\"性構想。1991年底,頸部手術,被告知患有肺癌。1992年,反復住院治療,堅持與癌癥和抗癌劑產生的副作用進行雙重抗爭,以\"鏤骨之念\",開始執筆寫作《存在與意義》第二卷。1993年(六十歲)12月29日,將主要著作《存在與意義》第二卷\"實踐世界的存在結構\"暫且出版(其中第三篇準備以續卷形式出版)。這樣,從已經出版的諸多論著和第二卷(續卷)的\"預定目錄\"中,讀者能夠了解廣松實踐哲學的整體性構想之廣袤。1994年從東京大學退職休息。4月,在病床向夫人進行《馬克思的根本意想是什么》\"前言\"的口述,是為廣松絕筆。5月22日與世長辭,享年六十一歲。
\"縱觀人類文化史,此時,我們正佇立在自十七世紀前后以歐洲為主導開創的所謂近代文化的終沒和取而代之的嶄新文化史階段開創的交會時期\"(《新哲學入門》)。這句廣松涉的論斷,簡明地表述著已經蘊藏在他未完成的畢生之作《存在與意義》中\"廣松哲學\"的根本意想。
廣松涉不僅通過縝密的文獻研究等手法,將康德、黑格爾以及馬克思、恩格斯為首的歐洲近代哲學,化為自己的思想資源,而且,將自然史和生命史的全過程作為他的哲學對象,并基于這個壯麗宏大的理想意念進行獨立思索。廣松涉的人生軌跡,充分顯示了他超越現實中歷史性、社會性條件的制約,為了揭示全新的世界觀這一場文化革命而進行的奮斗。
如果用幾句話概括什么是\"廣松哲學\",恐難盡全面,東京大學名譽教授大森藏說:\"除去一部分狂熱的廣松崇拜者以外,廣松涉的名字一般鮮為人知。但是,有許多人都同意這一點,廣松是西田幾多郎之后,恐怕還要超越西田的日本哲學家。\"
顯然,\"廣松哲學\"不僅體現在他以《存在與意義》、《事的世界觀的前哨》、《物象化論的構圖》、《德意志意識形態(廣松注釋版)》為代表的八十余部豐富著作中,而且體現在他以\"共同主觀性\"、\"四肢結構\"、\"物象化\"、\"關系的初始性\"以及\"事的世界觀\"等獨特概念對\"主觀-客觀\"基礎圖式的揚棄中,還體現在他年青時代就開始執著追求并親身投入的日本共產主義事業的長期實踐活動上,更體現在他日積月累獨的立思考、大膽創新和嚴謹的治學態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