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劉緒貽教授是我國當代著名歷史學家、老一輩社會學家。改革開放以來,先生老當益壯,在中國美國史研究的學科規劃、隊伍組織、人才培養、著書立說、翻譯介紹等諸方面,貢獻彰著,德高望重。2003年5月13日,將是劉緒貽先生九十華誕。為此,吾等聯絡學界同道友好,組編《美國史研究與學術創新--劉緒貽教授九十華誕祝賀集》,以表達我們對劉先生的由衷祝賀之忱。
在我們看來,編輯和出版學術文集是對學者學術生涯的一種最好的紀念方式。古今中外,大都如此。以我們所熟知的美國的史學界為例,每當一個著名的歷史學家到了一定的年齡(如七十歲、八十歲等)或從終身教職主動退休時,往往都會有其學生或同道編輯出版一冊學術水平很高的專題性文集,既表達對該學者學術成就的承認和敬重,也表示同仁們的學術情誼與合作精神。
反觀我國史學界,雖說也曾為少數前輩學者出過類似的學術專集,但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還遠遠未能盡如人意。以我國美國史研究界為例,盡管老中青學者人才濟濟,但這一方面的工作似乎還沒有很好地開展起來。迄今為止,只有南開大學美國史研究室編輯過《美國歷史問題新探--楊生茂教授八十壽辰紀念論文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本來,在學術傳統上,國人一向尊師重教講究師道尊嚴,可惜這種好的作法后來卻逐漸式微了。近些年來,情況雖有所好轉,但還遠遠不夠。如何從學術界自身開始、然后擴而大之到全社會都真正養成尊重學術、尊重學者的環境和風氣,依然任重道遠。如今我們之組編《美國史研究與學術創新--劉緒貽教授九十華誕祝賀集》一書,也是希望在這一方面有所貢獻,具體而微地推進這一工作。
與國外學者通常比較重視學者文集不同,我國的學術界和出版界似乎對單卷本或多卷本的\"專著\"更加重視,而對于學術文集(無論個人文集還是多人專題文集)大都有一些抵拒心理甚至是排斥的態度,所以后者的編輯與出版往往面臨更多的難處。事實上,一些高水平的學術文集由于議題集中、主題明確、\"水分\"較少,反而可能比大部分所謂的\"專著\"更有學術價值。某些以較長時段為選擇范圍,從眾多專家的學術論文中精心選擇出來的學術論文合集,可以說在相當大程度上代表了某一領域甚至是某一學科的前沿水平和發展方向。我們希望通過本書的編輯與出版,能夠向學術界和讀書界證明高水準的學術文集有著確鑿無疑的存在價值、出版價值與購藏價值。
從1980年起,中國美國史研究會曾編輯過四種美國史論文集(分別由三聯書店、東方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但它們基本上是研究會年會的論文專集,在時間跨度、主題綜合性和研究深度上均受到一定的局限。1984年,天津人民出版社曾出版過楊生茂先生、林靜芬先生選編的《美國史論文選(1949~1979)》,這是到目前為止僅有的一種長時間跨度、綜合性的美國史論文選集,它為同行和讀者提供了很大的閱讀便利。可惜,類似的選本以后卻再也沒有編輯出版過。
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改革開放與中美關系正常化以來,中國的美國史研究,不論是作為世界史研究的一部分還是作為美國研究的分支,都率先進入學科重建、科際整合、學術創新的新時期,其長足進步與迅速發展與劉緒貽、楊生茂、黃紹湘、劉祚昌、羅榮渠、汪熙、丁則民、鄧蜀生等老一輩美國研究專家的身體力行及其卓越成就密不可分。盡管像其他一些基礎性學科一樣,美國史的教學和研究在今天依然面臨著不少突出問題與嚴峻挑戰,但二十多年來,無論是人才培養、學術交流還是成果發表、學術討論,美國史研究所取得的顯著進步和巨大業績都是有目共睹的。特別是在以論文為主要載體的學術創新研究方面,無論是研究領域的深度廣度,文獻資料發掘運用,還是研究課題的學術取向,研究方法的探索嘗試,與過去相比,都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本書從學術論文這個基本的成果層面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美國史研究的最新發展,就此意義而言,也可以說是上述《美國史論文選(1949~1979)》的姊妹篇。
就私愿而言,我們不僅希望本書是老中青三代同仁奉獻給劉緒貽先生九十歲生日的\"學術蛋糕\",而且也希望本書能成為系統反映有關我國美國史創新性學術成果的一個窗口,還希望它能成為便利廣大讀者了解美國,進而推進美國史研究與學術創新的一個理想讀本。
我們熱切期待著來自學界師友與讀者的學術批評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