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有關資料,我國每年出版的新書品種有數萬種之多,要讀本好書真需要沙里淘金的耐力。
我最近有運氣讀到了一本好書。于朋友處看到這本《心靈邊緣》,我當即被它輕松俊朗的風格所吸引,它那方方正正的開本甚至讓我想到了\"圍城\",人生的圍城,心靈的圍城。一口氣讀完,我仿佛也站到了自己心靈的邊緣,不由自主地去關注、去審視、去綢繆:機會與選擇、堅守與成功......諸多感想、感嘆、意念相交織,一時間就像打翻了五味瓶。
我腦海中不停地閃現著一個詞匯:選擇。人的一生,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就是對人生的稀缺資源的不斷配置的過程,由其配置方式、方法的不同而導致了不同的效益--成功或失敗,幸福或不幸,或轟轟烈烈,或平如止水。這些稀缺資源包括時間、精力、情感,等等。尤其是時間,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滿打滿算,三萬多天而已,而我們可做的、必做的事情卻又是那么多,因此必須取舍、選擇。站在人生的邊緣,心靈的邊緣,何去何從?
當然,就一件事情來說,時間為我們提供的機會并不少,每個人都有一兩次機緣可以抓住。可惜的是,機會來臨之時,人們往往沒有任何準備,常常是手慌腳亂地目睹機會冉冉飛去,空自激動的頭眼發昏。《心靈邊緣》一書所描述的上述情景,稍有些閱歷的人,誰沒有經歷過?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關鍵處只有幾步。這句話雖已被無數人咀嚼得很爛,但個中的滋味并沒有隨時光流逝。現在,決策學幾乎成了一門公共學科,稍有些層次的人,都曉得\"決策樹\"的涵義。我們的人生軌跡不就是一棵棵的決策樹嗎,人生最關鍵的那幾步,就蘊涵在那一個個的決策點中。
出生時,盡管各人的家庭環境、地域環境也有差別,但這并不成其為此之后人生迥異之最關鍵因素。直接導致人生巨大差異的,是各人面對同一事物或相近事物的不同選擇、不同決策。對某些特定的人群來說,機會是均等的,對機會的把握不同,才是人生悲喜劇的總導演。
就拿我自己來說,每當從繁華的都市回到老家的時候,我總會抽時間到離家不遠陪伴我渡過了整個中學時代的附中門口徘徊,停下腳步,默默地站上一會兒。有時,我會撫摸著油漆得烏亮的鐵柵欄門,望著筆直的一直通向校園深處的林蔭道,少年時的歡笑與求知的苦讀一起,潮水般地涌來。
當年,我和我們一條街的十幾個孩子一起,幸運地走進了這個大門。那時大門的顏色是灰色的,非常破敗的灰色。我們的教室是一座足有五十年歷史的二層灰磚樓,前廊上豎立著四根兩人合抱不過來的綠色的木柱,油漆斑駁,很像四棵古老的白樺樹。教室里的桌椅都很舊了,木地板上的紅漆基本上找不見,露出可憐的木色,有些地方還翹了起來。我們的教室在二樓,走到我的座位必須經過一大塊翹起的地板,每次我都要很小心地走過,生怕一不小心掉下去。我不止一次地夢見自己\"噗\"地一聲從那里掉了下去,腿腳身子在下邊教室的天花板上吊著,胳膊和頭在自己教室的地板上露著,同學們圍著笑,卻沒有一個人去救我。
初中時我們街上的十幾個孩子都在一個班上,初二那年恢復了高考,老師、同學、家長都意識到了學習的重要。緊接著,以分數為標準,我們這些十幾歲的孩子開始了一系列的選擇。我們以自己的努力加上少許的天份選擇分數,然后再按自己的分數被學校、被社會所選擇。我有幸踏入了大學的校門,而別的孩子回到了那條街上,開始了各自的謀生。
出了校門以后的選擇更是多種多樣。改革開放的大環境,為我們實現各自的價值,創造成功人生提供了廣闊的選擇空間。一個接一個的選擇,一次又一次的決策,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道路都不再是筆直的大道,人生的決策樹枝杈紛呈。
站在母校的大門外,我分明聽到了一批又一批少年學子步出校門時或堅實或豪邁,或柔弱或果敢的腳步聲。我分明看到了一支支從稚嫩到成熟的人生之筆在生活這個無比闊大的練習簿上畫著形狀相同卻又絕不重合的決策樹。
二十年過去了,按毛主席他老人家的說法,\"三十八年過去,彈指一揮間\",我們這二十年,不到一彈指的功夫,各人的境遇已經有了絕大的不同。有人成了家財近千萬的大老板,有人安安穩穩地作著小職員,有人還在不斷地構造著人生的圖景,有的人卻已經提前退休,百無聊賴地數著慢慢流逝的時間......造就這一切的,不是別人,是我們自己,是我們在不同時間、不同環境下的不同選擇。
每個人的生活軌跡都像一張網,有的人織得緊密,收獲頗多;有些人織得疏落,游戲人生,一無所獲。結出這一張張生活之網的,是我們一次又一次的選擇與決策。別說你別無選擇,不選擇本身就是一種選擇--被動選擇。與其被動地選擇,讓別人、讓社會去選擇你,不如主動去選擇合適的人生。也許你選擇的結果并不能令自己滿意,但你選擇了,你主動作出了決策,你至少免去了不選擇的遺憾與失落。
在生存壓力日益加劇的今天,好像每個人的沉浮榮辱都可以寫成一部血淚史。大量職工下崗,操起賣小吃、擦皮鞋、收購酒瓶子的營生;昔日的科長跑到私營小廠當起了門衛;慘淡經營的商人積累起來的家業,在一次失誤的擴張計劃中血本無歸;掙了一筆血汗錢的打工仔,被劫匪搶走了藏在內褲里的錢袋,靠要飯回到家,才發現老婆已經自力更生地跟人跑了......這些常常見諸報端熒屏的消息,經《心靈邊緣》集中起來--復述,讓心軟者嘆息,讓強硬者沉默不語。如果這些苦難之一降諸你我自身,無疑是把我們推向了一個人生邊緣,是陷于苦難不能自拔,還是迎難而上堅強奮起?《心靈邊緣》告訴我們:既然沒有永遠的成功者,那就做一世的強者。過多回憶、述說自己的不幸,就有成為魯迅筆下的祥林嫂的可能。何況,不論你有如何驚天地泣鬼神的苦難經歷,放之于人世的汪洋,又算得了什么?
處在社會巨大的網絡制約中,循序成為社會構成與運行的經緯并在這些密如蛛網般的制約狀態下生存、穿行,你就必須遵循起碼的生存規則、發展規則、游戲規則。許多時候,面對人生的多種可能性,我們可以自由地選擇,但過不了多久我們就會發現,當初義無反顧地走上的陽光大道,一開始就是錯的。比如一些人,耗盡心血在各自的領域里拼命勞作,指望播下的種子能結出碩果。但時運不濟,天災人禍隔三差五,總是與成功失之交臂。直到某一天突然發現,自己辛勤耕耘半生的領地,三寸薄土之下,竟然是堅硬的巖石,用來堆放垃圾可能更合適。還有什么比半生心血付之東流更殘酷的?
當人們無力改變現實的時候,就很容易墮入宿命。近幾年,很多人開始研究《周易》,遇上心煩猶疑之事,往往會占上一卦。但是,正如《心靈邊緣》中提醒我們的,不要太沉迷于其中,那些似是而非的爻辭與紛繁的時空聯系,以及含義的\"辯證\"與模糊,幾乎讓那些所謂的預言都能應驗。
幸福不是財富、地位、名望的凝結,而是心靈的感覺。既然如此,任何人都可以享受這道盛宴。關鍵在于我們如何選擇各人的尺度。站在心靈的邊緣的選擇是需要大智慧的,《心靈邊緣》一書就時時閃耀著這種智慧。在越來越商業化的大環境中,人們的注意力已集中到了不多的幾個方面,比如賺錢,比如網絡,比如放縱。你在大街上高呼你的宣言書,不會有人理睬你,頂多以為炒股買彩票又整出了一個瘋子。生活節奏的加快,逼得人們自顧不暇,既淡薄了友情,也疏遠了對生活、對人生、對心靈的追問。
只有經歷過了心靈的歷練,我們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正走在一條真正屬于自己的成功道路上時,才能夠無論在人生歷程中遭到多大的挫折與打擊,都不會半途而廢。這就是我推薦《心靈邊緣》的理由。心靈的梳理與溝通可以使我們受益無窮。
(《心靈邊緣》邊緣漫畫系列叢書之一種,魯稚主編,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版,1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