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現代化進程的啟動,是在今天人類歷史跨入全球化這一特定的歷史時空下進行的,因此中國現代性的建構、轉換與完成就總是與前現代、后現代的東西相互糾纏,錯迭共生,具有世所罕見的特殊性、矛盾性與復雜性。但無論怎樣,如何對待傳統思想文化資源、對待西方思想文化,如何處理主流意識形態與時代發展變化及上述兩種思想資源的關系,都是中國思想界的要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當代日本著名的新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和思想大師廣松涉,在建構其哲學體系,重塑日本民族精神時做出的努力,給了我們一面參照的明鏡。
雖然廣松涉的名字在中國學術界還相當陌生,但作為戰后日本最重要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廣松版\"《德意志意識形態》的發表及極富個性的\"廣松哲學\"體系的建立,一定意義上已使他成為世界性人物。\"他以日本民族文化為基底,以馬克思為邏輯中軸,廣收當代自然科學和西方哲學的成果,創立了一個很具有東方(大和)特色的廣松哲學。\"一般說來,廣松哲學的思想源頭主要有四部分:當代科學哲學觀(相對論、量子力學、馬赫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胡塞爾、海德格爾、梅洛-龐蒂哲學、當代認知科學、格式塔心理學等現當代西方哲學;日本傳統思想文化等。廣松哲學就是上述思想交融創新的復雜綜合體。
首先,廣松涉哲學理論旨趣的形成與起步,是從對現代自然科學特別是物理學的強烈興趣與關注開始的,《科學的危機與認識論》、《相對論的哲學》就是這一探討與思索的結果,并且這種科學哲學觀旋即與對馬克思哲學的研究互補共生,并內化為其日后哲學體系建構的一個基本支點。在戰后積極投入左翼學生運動的過程中,廣松涉開始接受并研究馬克思主義,但與日本正統馬克思主義派的人云亦云不同,他通過對馬恩經典進行文獻學與思想發生學的研究,力圖\"回到馬克思\",恢復馬克思思想的原貌,把握馬克思思想的真諦與神髓。廣松版的《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的思想圈》、《青年馬克思論》、《物象化論的構圖》等系列專著,就是這一時期研究的豐碩成果。與此同時,廣松還對現當代西方哲學思想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讀,先后出版了《梅洛-龐蒂》、《交互主體性的現象學》、《現象學的社會學原型-許茨研究筆記》等等。在此基礎上,廣松涉立足于時代發展和歷史實踐的新需要,以日本民族思想文化為潛在底盤,通過《事的世界觀的前哨》、《物、事、語》、《佛教與事的世界觀》,特別是《存在與意義》第一、二卷的出版,逐步構建起自己獨特哲學體系--\"事的世界觀\"。關于這一新哲學體系,他自己曾作過這樣的描述:在認識論的視角中,它替代了以往的\"主觀-客觀\"的模式,以四肢構造的模式表現出來;在本體論的視角中,替代了對象界中的\"實體的基始性\"的認知,而以\"關系的基始性\"自覺表現出來。從邏輯層面而言,它意味著與同一性為基礎的假定相對,以差異為根源性范疇,以及相對于構成要素性的復合型,這是一種建立在函數性關聯型結構中的本體論。相對于因果論式的說明原理而言,是一種相互作用式的描述原理。
無論是對廣松的哲學和思想理解、贊賞,抑或不贊成、反對,廣松涉在馬克思哲學主義研究與自己哲學體系建構方面取得的成就,許多人難以望其項背。在攀登真理之路中,對待西方現當代哲學思想,甚至一切域外思想文化,廣松涉都有一種兼收并蓄,海納百川的胸懷與境界。無論是當代科學哲學最新成果,康德、黑格爾德國古典哲學,還是胡塞爾、海德格爾的思想及當代認知學、心理學成就,廣松涉都博聞廣采,來者不拒。正像日本古代文明是在吸收、嫁接中華文明基礎上交融形成,日本現代文明賴\"明治維新\"以來全面吸取歐美近現代文化與西方現代文明一樣,廣松涉為了建構自己的哲學體系,可以說也是貪婪地吸取一切可以利用的思想精華,通過全面消化吸收,進行優化創新。也正因為如此,廣松哲學體系才相當程度地表現出某種開放性、當代性和世界性。對待馬克思主義哲學,廣松涉更表現出一個\"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的\"求道者\"形象。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廣松涉建構其哲學體系的邏輯中軸,為了得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真諦,他孜孜以求,通過文獻、文本解讀與\"知識考古\",力圖重返馬恩思想產生的歷史語境,再現馬恩思想產生的原始境況,把握馬恩思想創作的心路歷程,重現馬恩思想的精神與原貌。正是通過他的這種努力,他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中獨辟蹊徑,并把它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水平。毋庸置疑,在廣松哲學的建構中,大和民族的思想資源、思維方式、文化心理、民族個性等,始終是\"天地不言有大美\",作為最深的思想背景與底色嵌入體系結構深層之中。但是,不同思想的拼湊調和與隨意折衷,不能產生真正有價值的思想,縱觀廣松涉的思想發展歷程,在任何時候他都是一位獨立自主,具有強烈批判意識和創造性思維的哲學家,對任何一種進入他理論視野的思想與哲學都懷有強烈好奇與興趣,開放門戶,毫不客氣地拿來,但他從不盲目接受、盲目信任,無批判無反思地囫圇吞棗,而是進行深入研究,對其進行比較、甄別、判斷,做到外為己用,\"洋為和用\",豐富自己的思想。同時,對待自己本民族的哲學思想、文化資源,既不全盤丟棄,也不故步自封,而是借助于外來思想進行改造提高,達到共融共生。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時代,其思想課題的提出,新思想、新理論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絕不僅僅是理論自身自然進展的結果,時代的需要;社會歷史實踐發展,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社會條件的發展變化常常是其主要的原因,廣松哲學的出現就是他站在時代高度,在當代科學和社會實踐的新層面創造性地綜合百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