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值得靜下心來閱讀的作品。
最好是有雨的秋夜。萬籟俱寂之時,你半臥在沙發上,擰亮一盞光線柔和的臺燈,沏上一杯新綠的毛尖置于茶幾,然后輕輕地打開《孤獨仰望》。茶香裊裊地在四周飄散,燈光若隱若幻,一篇一篇,《早市》、《養母》、《荒原上的女人》......你讀著讀著,不由會被一個個真情的故事所打動,打動你的,還有文中滲透出的淡淡的憂郁和感傷。窗外沙沙的雨聲帶著秋韻,伴著你的無眠。合上書頁,一遍遍回想那些樸素的句子、真誠的情感,眼睛不由地濕潤了,你的心隱隱地有點痛。
在時下的文學界,散文創作是一件很時尚的事情。誰都可以寫,誰都想寫一寫,但真正寫好并不容易。比起那些散文名家來,楊新雨似乎還有些默默無聞,盡管時有佳作見諸報端,但畢竟寫散文的時間不長,散文數量也不多。然而,至少有一件事可以證明他的實力。2002年6月,《孤獨仰望》獲得\"全國首屆冰心散文獎\",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散文界的最高獎項。\"首屆冰心散文獎\"是遵照中國散文學會名譽會長、已故著名作家冰心先生生前遺愿而設立的。中國散文學會于2000年開始此獎啟動工作,得到海內外散文作家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多達兩千多部(篇)參賽作品中,《孤獨仰望》能夠脫穎而出,恐怕絕非偶然。
《孤獨仰望》,書名緣于其中的一篇作品。某冬日,作家在汾河邊跑步,心中糾結著\"亦自憐亦自嘲亦愜意\"的情緒,無意間看見河灘上樹叢中站著一位孤獨仰望的男子,沉靜而有氣度。那人超逸的姿態神情使\"我\"產生極大的興趣,猜測揣度間卻發現,其實他是在專注地放著風箏。河灘,樹叢,孤獨仰望的男子,超然物外的神情;冬日渺遠的天空,孤獨飛翔著的紅色蝴蝶風箏,\"凄清而迷幻地游蕩\",\"高傲而悲憤\"。由是,\"我\"的思緒深陷于關于孤獨的感悟:\"不論在生活中找尋到多么豐富的內容和形式,深心里的孤獨是無時不在籠罩著的,原因呢?可以說有,也可以說沒有。\"孤獨仰望,寫場景、寫人物,其實都是在寫自己,寫作家自己對生命、時間、人生的獨特感受和思索。蝶中有我,我中有蝶,物我兩忘,似乎撲朔迷離,卻又自然玄妙。用\"孤獨仰望\"作為這本散文隨筆集的書名,在我看來,竟有其別樣的深意。事實上,作品收入的五十余篇散文和隨筆作品,都是作家孤獨仰望的自在吟唱和紛繁思緒,是孤獨仰望者的心海潛流。筆者曾對楊新雨講到這個看法,他笑而不答。
孤獨是一種境界,一種精神求索的氛圍;仰望是一種情懷,一種高尚的人文品格。與當代一些散文大家相比,楊新雨好像不太重視選擇重大題材,他的視線所及盡是凡人小事,如早市上的車夫、信訪局門前的老婦、路遇的普通警察、大橋下相戀的少男少女、養母養父等等等等。那些仿佛沉淀了許久的細節,有些瑣屑,有些平淡,有些灰暗,細細品讀,卻是那般真切,那般動人,那般回味無窮。楊新雨筆下的那個養母,雖是在寫他自己對養母的一份懷念之情,然而讓人共鳴、令人感動的卻是天下兒女對生養自己的父母的同樣的真情。《養母》開篇平淡無奇:\"我的養母,是個很小氣的人,至少在我們村里,許多人都這么認為。\"羅列了幾件養母對外人\"小氣\"的瑣事后,筆鋒一轉:\"然而,凡有好吃一點的東西,她是不吃的,她都留給自己的親人,她認定的親人自然首先是養父和我,其次是她的兄姊幾家人。她每做好點的飯菜,就總愛站在一旁,親眼看著她的親人一口一口吃下去,她的口虛虛地不斷張合著,你喝一口湯吸溜下去,她也隨著吸溜一下,似乎在協助著你吃。\"\"記得有一次看見養母推磨,磨著摻了玉米軸的玉米,這種面我當然是不吃的,自然都是養母的,我卻記不起來,多會兒看見她吃這種東西,她的情形我是不注意的。\"只這兩處細節,就讓我們黯然神傷,直想掉淚。作家在不動聲色平實自如的講述之后,對這位在困難時代忍辱負重養育了自己的母親如此動情地傾訴著:\"養母,我恩重如山的母親,您沒有文化,而我如今身處都市的文化圈中,卻很難再見到您這樣純粹的人。\"這具有穿透力的結尾,讓我們感受到涌動在作家心海深處的情感波濤。讀《養母》,會聯想到艾青的著名詩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和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三者取材十分相似,而楊文的藝術風格與后者更為相近。\"風華從樸素出來,幽默從忠厚出來,腴厚從平淡出來\",這是楊振聲先生對朱自清散文剴切的評論,恐怕也是楊新雨藝術追求的境界吧!
高爾基講過這樣的話:\"在我看來,藝術的精神就是力求用詞句、色彩、聲音把你心中所有的美好的東西--高尚的、自豪的、優秀的東西,都體現出來。\"楊新雨散文展現給我們的,就是這樣的人情美、人性美。偶遇信訪局門前上訪的老婦人,他傾聽她的訴說,同情她的遭遇,抑制著\"氣憤和悲酸的眼淚\",當下為她代寫一紙訴狀(《信訪局門前的老婦》);回憶故鄉負重的毛驢,他寫道:\"在牲畜對人的依存中,你會覺得牲畜是非常善良的,你還會覺得它們是非常苦命的。你會想,人除了身體上的苦累,也有精神上的苦累,而牲畜又何嘗不是如此?不過是你不懂得它罷了。\"(《家園是故鄉》)表述著作家對更寬泛意義上的生命的關注與關懷。能否以高尚美好的情感把握生活,表現生活,最終取決于創作主體的人格。楊新雨將個體生命存在的意義與文學意義相融為一,將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滲透于散文作品的字里行間。于是,你穿過書頁淡淡的墨跡,可以到達他心靈彼岸,窺見他對家園故土、親人朋友甚至我們生存的環境的濃濃的真情。幾年前,在省出版局召開的一次會上,我們同行相聚。席間有人提起他過去的一段情感經歷,好像還調侃地問一些什么問題,他并不回答,眼圈紅紅的。那時我與他還不熟悉。后來讀《芳菲夢尋》,便隱約感覺得到他心中擁有曾經的美好,以及難言的落寞、傷感和無奈。
楊新雨擔任太原市作協常務副主席、《都市》文學雙月刊副主編。他對中國文學歷史與現狀的思考、對當代作家與創作的觀照便成為其隨筆寫作的主要素材,《孤獨仰望》中一半的篇什就是這部分內容,也都寫得真情畢現。也許與作家的品性有關,楊新雨隨筆見解是深刻的,文字卻是溫婉的,態度也是寬容的。他認為:\"許多文人們,只是在細部的見解上很出色,或者很有風度,卻缺少大思想和大風度,缺少整體的人格的力量。\"他這樣評價看似熱鬧的國際大專辯論會:\"這種辯論會類似于一種精心操作的競技與演出\",\"各執一辭,各找一方面機理,本身就是失了公允,也失了求知識的正常心態......\"。他這樣表述文學的生命力:\"‘熱‘起來的從來都只是浮泛的東西,是并非文學性質與文學趣味的東西。真正的好文章、好著作,可能只是留給慧心人與素心人靜靜品賞的。\"\"好的作品即使真能熱起來,那也只是表明市場將其作了時尚的操作并獲得了大眾浮泛的理解而已。\"可謂真知灼見,自出機抒,頗耐人尋味。在平實中構建精神世界的框架,于婉約中含蘊深邃獨到的思想,這就是楊新雨隨筆作品的魅力。
《孤獨仰望》--楊新雨以自己的學養、閱歷、思想、文字镕鑄成的一尊孤獨仰望者的雕塑。它的造型、它的線條輪廊,以及它的色彩對陽光月色的輝映,可能會引來各種各樣的品評,而我們則似乎應該以\"慧人心\"、\"素人心\"的情懷,去傾聽它心海中的潛流波濤。透過生活的浮塵和表象,讓我們靜下心來欣賞--《孤獨仰望》。
(《孤獨仰望》,楊新雨著,北岳文藝出版社2001年6月版,13.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