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黎娜
俊男CEO,靚女大學畢業生,庸常的愛情故事情節……但《男才女貌》的收視率僅次于《新聞聯播》。投資和制作方北大君士是怎么做到的?
華人當紅歌星阿杜在《他一定愛你》這首歌中唱到:“我躲在車里,手握著香檳,想要給你生日驚喜。”以此為片頭曲的電視劇《男才女貌》在中央電視臺播放的時候,投資方北大君士集團旗下的君士影視公司也滿懷驚喜,因為《男才女貌》的市場反應也足以讓他們手握香檳舉杯慶祝。
據國內收視調查的權威機構央視-索福瑞媒介研究發布的《全國收視調查報告》顯示:該劇收視率創今年青春電視連續劇新高,在央視電視劇節目中排名第一,全臺排名第二,僅次于《新聞聯播》。在央視國際網絡推出的電視劇風云榜第9期的排行榜上,《男才女貌》以絕對的優勢高居榜首。
在央視八套晚黃金檔播出后,在長達3個多月的時間里,相繼在香港亞視、內地10多個省級衛視上星頻道以及10多個省市級電視臺晚上黃金強檔連續播放,并且在許多電視臺多次重播,僅在央視就重播了三次,還遠銷到美、加、日、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
在《男才女貌》的慶功會上,導演唐季禮認為《男才女貌》的成功標志著國產的青春偶像時裝劇邁向了一個新里程。他表示將繼續拍攝《男才女貌》的系列作品。
青春劇的破冰之作
這其實并不是一個有新意的愛情故事,陸毅扮演的CEO邂逅林心如這個落魄的漂亮女大學畢業生,兩人已經談婚論嫁時,林心如發現陸毅非常大男子主義,想把自己當金絲雀養在家里,于是她決定逃婚……
《男才女貌》采取的是當紅偶像明星劇的模式(港臺地區當紅演員林心如、大陸人氣正旺的陸毅),大陸公司按這個模式制造的作品還能贏得市場認同,這是很令人意外的。近年來,韓日青春偶像劇以其獨特的風格占據著國內市場,國產的電視劇多以武俠古裝、歷史演義題材見長,而現代題材的青春劇則一直處于低迷狀態,鮮有精品產生。
難怪唐季禮后來說“開拍《男》劇之前有壓力,許多人勸我拍古裝劇,古裝劇才有市場,但我偏要挑戰市場,幸好成功了!”
《男才女貌》能夠在如此多的省市級電視臺黃金強檔播出,并擁有如此眾多的收視群體,這樣的電視劇確是鳳毛麟角。業內人士認為,《男才女貌》的出現,打破了日韓青春偶像劇壟斷國內青春電視劇市場的格局,樹立起真正屬于中國觀眾的本土品牌。這一點從收看該劇的網民們的留言中更明顯地體現出來,許多觀眾尤其是香港及韓國等地的觀眾紛紛表示,該劇不同于以前大陸電視劇的“土氣”,而是非常時尚、上進。
北大君士集團董事長兼君士影視公司董事長王新屏的解釋是,《男才女貌》的成功關鍵在于找準了市場定位,貼近年輕人的真實生活,表現年輕一代在激烈的競爭中積極奮進、向上的生活經歷,這容易引起年輕人的共鳴。君士影視公司只是按照市場的規則滿足了消費者的需求,因而會被市場所接受。
這部電視劇大力借鑒了在國際上大行其道的青春娛樂片的成功經驗,結合中國影視市場對于觀賞性強作品的需求,做了一次全新的嘗試。在制作隊伍方面,該劇聘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知名海外導演擔綱制作,并邀請海內外最新當紅明星出演。簡單地說,它的成功,靠的也就是這些因素而已,并不出奇。
影視業的民企活力
2002年,全國共播出電視劇489部,共9005集,僅電視臺的廣告收入就達230億元,其中80%由電視劇產生。
在中國現行電視節目管理體制中,國有影視集團下屬的電視劇制作中心是生產和發行影視節目的主體。自1990年代以來,民間資本開始涉足影視界,經過幾年的創業和整合,已磨練出一批具有相當實力的企業。目前獲準自由拍片的民營企業數量雖然有限,但在制作能力上卻已能夠與影視集團分庭抗禮。
“中國的電視劇市場有現在的規模,成熟的商業市場,幾乎完全依靠民營資本的活力”,上海電視臺電視劇頻道總編陳文說。
王新屏也承認,民營企業由于一開始就是按照市場的規律運作,機制比較活。而大型國有文化企業的轉變往往受制于體制的慣性,轉型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
另外,民營的影視公司往往都是從行業外進入文化產業的,往往在其他領域內積累了一定市場經驗。像北大君士集團在房地產、基礎設施和高科技領域的經驗,這有可能移植或轉化為市場化程度尚嫌不高的文化產業的專業化能力。
從2001年進軍文化市場到《男才女貌》獲得市場的認可,君士影視公司已經有了自己獨特的經營理念。董事長王新屏在談到此感受頗深。
產業化的鏈條
在進軍文化市場的先期,君士影視公司做了一系列有影響的社會活動,比如 “中戲—君士新電影年度大獎”、“北京大學君士影視文化節”等,這些活動都沒賺錢,但卻是對品牌的一種投資。
王新屏結合君士影視公司的投資運作經驗,頗有感觸地說:目前我國的電視劇產業鏈條整體上已經比較成熟,但在細節上,比如資金的投入和產出上還不是很規范。
電視劇市場目前最大的問題出在電視終端。傳媒業的活動分為傳播和經營兩塊,他們雖聯系緊密,但性質不同。《廣播電視管理條例(1997)》明確規定了電視臺國家所有的性質,國家控制著電視終端,主要是傳播的內容方面。
而資本則關注最大限度的增值,如果市場的作用發揮得比較充分,播出終端以產品質量的高低為衡量標準,電視劇市場就會形成一種良性的選擇機制,資本的投入和產出將會直接掛鉤。但目前節目質量的評價缺乏足夠的市場化機制,企業作為投資、制作商事實上和電視臺處于一種不對等的地位,前者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