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誕辰一千七百周年,我有幸曾先后走訪了\"書圣\"的故居(山東臨沂)和蘭亭(浙江紹興)。兩地都是集書法與園林藝術于一體,是人們進行中國書法尋根之旅的最佳去處。王羲之生于公元303年,字逸少,古瑯琊(山東臨沂)人,官至右將軍,故又稱王右軍,辭官后定居會稽山陰(浙江紹興)。
臨沂城內的王羲之故居,是一座占地五十一畝的庭院和園地。大門楹聯為當代書法家啟功書寫:
北國普照南國戒珠盡右軍故里
西晉硯池東晉蘭亭皆書圣遺跡
聯內普照(寺)在泰山南麓,(洗)硯池在臨沂,戒珠(寺)和蘭亭在紹興。楹聯對仗工穩,有氣派。
庭院內林木青翠,洗硯池、曬書臺、禊亭及曲橋等遺跡,經過修建基本上保持原貌。曬書臺的前面,聳立著王羲之的高大塑像,手持墨筆,昂首沉思。書院陳列著有關王羲之的文獻資料和書法碑帖石刻拓片,新建的晉墨齋收藏文房四寶及書畫小賞。齋前有鵝池,白鵝在碧水中悠然弋游,齋西是精巧秀麗的留香亭,亭橋相接,曲折有致。游人走進百米長的書法碑廊,但見五十塊大理石碑刻,可欣賞書圣的碑帖和當代南北大家不同風格的書法作品。墨華軒存有歷代的書法珍寶,楹聯是:
繼永和雅興集歐柳顏趙眾家風范
衍萁裘勿遠先賢
讀淳化遺韻匯蘇黃米蔡諸體精粹
刊碑帖以昭后昆
聯內列舉的歐陽詢、柳公權、顏真卿、趙孟和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都是我國著名書法大家。
故居內的洗硯池,是一泓清亮如鏡的綠水,池內白鵝三五成群。據說,王羲之七歲開始練習書法,經常坐在家門前的高臺上臨池練字,練畢便到臺下水池洗涮筆硯,天長日久,池水盡染,故名洗硯池。王羲之愛鵝,時常站在池邊對鵝凝視深思,在鵝身上鉆研書法。他執筆時食指高鉤,似鵝頭那樣昂然微曲,拇指在食指和中指之間,無名指內鉤抵住筆桿下端,小指緊貼無名指,運筆時像鵝掌撥水,全神貫注到筆尖。王羲之勤學苦練,博采眾長,精研體勢,將秦漢篆隸之妙融于正行草體,創造出妍美流暢的新體。他的楷書勢功形密,行書娟秀勁健,草書濃纖折衷,字勢雄強多變化,書法獨樹一幟,為歷代書法家所宗尚,影響極大,被尊為\"書圣\"。
王羲之的妻子郗氏和兒子們全都擅長書法,尤其是王獻之有\"小圣\"之稱,后世將他父子合稱為\"二王\"。唐代張懷的《書斷》,將王氏父子的隸書、行書、草章、飛白、草書等五種文體列為\"神品\"。
風景清幽的蘭亭,位于浙江紹興城西南的蘭渚山下,因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而揚名千古。蘭亭周圍茂竹環繞,幽徑兩旁是垂柳、丹桂,潺潺溪水流經這里,名\"曲水\"。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景觀和典雅精巧的人文景觀相映照,是我國江南著名的園林之一,每年來觀光的中外游客達數十萬人。
古時候,江南流行修禊(又叫祓除)的習俗,農歷三月三日人們紛紛到水邊舉行消災求福的儀式。晉代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謝安、王彬之等名流,老少四十一人在蘭亭修禊,流觴曲水(觴音商,古代飲酒的器具),吟詩撰文,成為文學史上一次有名的盛會。他們所寫的詩結集為《蘭亭集》,由太原的孫綽撰《蘭亭集跋》,王羲之乘興揮毫,用行書寫下了《蘭亭集序》。這篇千古文章從第一個\"永\"字到最后一個\"文\"字,筆意連貫,氣韻生動,\"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筆勢\"飄若浮云,矯若驚龍\",字里行間抒發了曠達不拘、寄情山水的志趣,全篇三百二十五字,僅僅是出現二十處的\"之\"字就個個矯健俊美,各具風采,無一雷同。《蘭亭集序》被世人視為法帖,奉為\"天下第一行書\",也是王羲之自己的得意之作,定為家族傳世之寶,秘不外傳。后世所傳均歷代書法名家的摹仿之作,真跡的下落迄今不明。
有一種說法是酷愛王羲之書法的唐太宗李世民遍求蘭亭真本,千方百計派人盜得真跡,令摹刻翻拓,賜給皇子近臣,臨終時又留下遺詔,要《蘭亭集序》陪葬,從此\"天下第一行書\"長埋地下。
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到蘭亭訪古攬勝,吟詩作賦,很多人熟讀序文,從中集句、集字為聯,懸掛在亭臺堂閣的楹柱和墻壁上。1981年4月全國各地五十多位名書畫家、學者薈集蘭亭,舉行盛會紀念王羲之,著名書法家沙孟海、書畫家錢君等均即席作聯。
\"竹風隨地暢,蘭氣向人清\",蘭亭的景色令游人賞心悅目。穿過修竹夾道的卵石曲徑,濃蔭中有一碑亭,碑鐫\"鵝池\"兩個赫然大字,傳為王羲之父子二人的手筆,故二字肥瘦有別。亭旁鵝池水色澄碧,幾只白鵝悠然漂游。越過鵝池的三曲石橋,穿過竹林,流觴亭臨水而立,飛檐翹角,雕鑲門窗,四面迥廊,古樸幽雅。亭前清溪縈繞,山石參差,這便是古人臨流觴詠之處。由流觴亭往東是王羲之祠,又稱\"右軍祠\"。祠周清泉流淌,古樟蔽日。正殿有王羲之塑像,兩廊墻壁鑲嵌古刻碑石,其中有唐宋以來名書法家臨摹的《蘭亭集序》十數種。
流觴亭的后面有御碑亭,八角攢尖頂,重檐飛角,碑正面鐫有清康熙皇帝手書《蘭亭集序》全文,碑背面刻乾隆皇帝《蘭亭即事》七律。碑高六米八,重約三萬六千斤,碑冠和四周底部勒云龍浮雕,雕刻精細,造型優美,是我國江南罕見的碑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