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8月26日,酷熱尚未退去的南京紫金山下,有1000多間客房的鐘山賓館爆滿。這里正在舉行監管部門第一次組織召開的全國城市商業銀行監管工作會議及第四屆城市商業銀行發展論壇。與會者來自全國各地,分別代表了城市商業銀行這一群體的各個層面,有監管機關中國銀行業監督委員會、各地銀監局籌備組負責人,也有112家城市商業銀行的董事長、行長。
苦樂不均
截至2003年6月底,全國共有城市商業銀行112家,營業機構5161個,從業人員10.7萬人,共合并城市信用社2294家,資產總額13029.4億元,各項存款9846.75億元,各項貸款6523.91億元,實現賬面利潤36.09億元,不良貸款比率1078.11億元,不良貸款比率16.53%(按“一逾兩呆”口徑),但1078億元的不良貸款中,絕大部分是“兩呆”(即呆滯、呆賬),至少應提700億元的壞賬準備。但全行業的一般準備金只提取了60多億元,其中上海銀行一家就提了12億元,而有的銀行卻連專項準備金都沒有提。城市商業銀行平均的資本充足率亦只有5.3%。
112家城市商業銀行本身亦是良莠不齊。上海銀行、北京商業銀行是城市商業銀行中的第一集團軍,總資產都超過1000億元,現在考慮的是爭取跨地區經營、信息披露、提足準備金、上市的問題,所比較的目標也是股份制商業銀行。
資產規模在100億元至1000億元的城商行的有34家,南京商業銀行、杭州商業銀行、西安商業銀行等都是商業銀行中的“富裕階層”。他們帶來的是引進外資、不良資產處置方面的經驗,自然是意氣風發。近年來有30多家城市商業銀行已經或正在進行增資擴股,還有一二十家城市商業銀行準備引進外資。但是一些城市商業銀行在增資擴股中碰到了新問題,可謂喜憂參半:一方面,增資擴股及時補充了資本金,另一方面新股東入主后的法人治理結構如何完善已然迫在眉睫。
而歷史包袱較重、不良資產較大的一些城市商業銀行則自比為銀行業的“弱勢群體”,他們在會上著重于呼吁得到“公平競爭”的機會——國有商業銀行有資產管理公司、股份制銀行跨地區經營不受限制、農信社享受額外的利率浮動優惠。特別是農信社從今年開始其存款利率可上浮 30%,這使得許多地方今年上半年新增存款資金明顯加速流向了農信社。
處于最底層的,是被監管當局列為處于高風險狀態的22家城市商業銀行,其中13家賬面已經資不抵債。他們更為惴惴不安,考慮是生存、安全、可能面臨退出的問題,因為這次監管當局已經發出了明確的信號。
監管信號
在第一天的工作會議上,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和副主席唐雙寧均到場并發表重要的講話。劉明康脫稿侃侃而談,闡述其四大監管理念、四個監管目標和六條良好的監管標準。他尤其強調監管部門的目標是維護存款人和金融消費者的利益,而股東的利益并不需要監管部門的特殊保護。這是和國際慣例接軌的理念。因為一則存款人的利益得到保護的話,股東利益也自然受到保護,二則監管部門對股東的“不保護”會促使股東更好參與、監督商業銀行審慎的經營。劉明康還說“辦銀行,切忌浮躁”,并提出要增加商業銀行信息披露和提高透明度,給銀行創造億萬“編外監管者”。種種觀點,均令與會者耳目一新。
最令與會者震動的是,劉明康說到,如果銀行經營不好,每況愈下,不會等到資不抵債,就要請其經營者“早點滾蛋”。這句話明確表明監管部門正在考慮市場退出機制,對劣質銀行不再姑息。
1998年中國人民銀行曾經有內部文件寫明,對城市商業銀行不會采取關閉措施。這個文件給當時的各城市商業銀行服下一枚“定心丸”。劉明康的講話顯然是對過去這一文件精神的顛覆,這令在場部分城市商業銀行行長們悚然心驚。雖然監管部門的這一表態距具體執行尚遠,但畢竟給出了一個嚴厲和必要的信號。
在去年的論壇上,當時的中國銀行人民銀行監管二司副司長曾為民營資本、外資入股城市商業銀行設定入股上限。這一表態曾被看做是監管部門正式打開了社會資本入股銀行的大門。一年后的現在,商業銀行和監管者對增資擴股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是否繼續引入民營資本?增資擴股后誰來控股?如何應對社會資本迂回取得商業銀行控股權?法人治理結構如何完善?種種問題都需要重新認識。
負責城市商業銀行監管的銀監會監管二部主任南京明,在閉幕式上對增資擴股中出現的新問題提出了明確的監管意見:城市商業銀行應堅持股權多元化、分散化的原則,銀監會將嚴格增資擴股的審查工作,新入股的股東必須披露其關聯企業及入股其它城市商業銀行的情況,對于入股企業隱瞞關聯關系的,銀監會一旦查實,將責令其轉讓股權、禁止其再次投資參股城市商業銀行。
“車馬之爭”
論壇開始的第一天,應銀監會的要求,大會主辦者邀請摩根士丹利投資銀行家藍德彰發表演講。藍德彰曾執掌JP摩根北京代表處,現在同時也是上海銀行、南京商業銀行的外部董事。這位純正的美國人以一口流利的中文作了銀行法人治理結構、如何作好一個董事、對監管的建議等內容的演講,十分引人入勝,會后就被各地行長們團團圍住。但他反復闡述的一個觀點卻遭到了在場所有商業銀行行長的一致反對。藍德彰說,現在中國所有銀行都在謀求快速地增長,認為不抓住發展的機會就會永遠是小銀行,以為會失去競爭力。他認為這種想法不切實際、本末倒置,是車在前頭馬在后頭。
藍德彰認為,銀行資產的增長、存款的增長是最容易的經營目標,但資本金的增長卻并不容易。由于中國銀行業貸款風險分類制度剛剛全面推行,銀行的成本核算體系十分粗放,利率尚未市場化,因此銀行缺乏最起碼的對風險定價的能力,對風險資產的定價存在系統性缺陷。在這種情況下,銀行行長以資產規模的增長為目標是不良的經營方式,只會不斷復制錯誤,使銀行內在問題越來越嚴重。他說,銀行應根據資本金的大小來確定資產規模,董事會的作用是確保車和馬的關系正確匹配,對于銀行發展的速度應當謹慎,應把資本的增長放在首位。
藍德彰所言,是西方銀行業最為主流的、審慎的銀行經營的觀點。但是,在接下來的論壇上,很多城市商業銀行行長都就“車馬論”發表了自己的反對意見。即使是藍德彰擔任董事、城商行里最早引進外資的上海銀行行長傅建華也表示,自己一直在和藍德彰在此問題上“論戰”不休。傅承認藍的“車馬論”是基本原理,但是,如果沒有資產規模的擴大,哪里有上海銀行的今天?
溫州商業銀行的代表則認為,對于城市商業銀行而言,“發展是硬道理”,一定是先做大規模,“車在前、馬在后”,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再作調整,如治理結構、車馬順序等。更有一些城市商業銀行的代表認為,在中國,資本金是否充足根本不會影響銀行的正常經營。言下之意,國有商業銀行有國家信譽為后盾,城市商業銀行也有地方政府信用作后盾,仿佛高枕無憂。
這場論戰,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更讓人意識到城商行發展的“初級階段”還遠未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