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巴克被譽為21世紀的美國企業神話。星巴克出售的不是咖啡,而是人們對咖啡的體驗,它創造了品牌營銷的奇跡,真正詮釋了品牌的內涵,成為企業界的楷模。但星巴克也面臨著在全球擴張中的一系列問題……
星巴克由一家小型企業擴張成為一家全球性大公司的故事被譽為是20世紀的美國企業神話。創辦于1971年的星巴克公司,15年前僅在西雅圖建有17家咖啡店,現在,該公司在世界28個國家共建有5689家連鎖店。在華爾街,星巴克已成為投資者心目中的安全港,過去10年里,其股價在經歷了4次分拆之后已經攀升了22倍,收益超過了沃馬爾、通用電氣、百事可樂、可口可樂、微軟以及IBM等大公司股市收益的總和。
《商業周刊》評出的2001年全球100個最佳品牌中,星巴克排名第88位。但《商業周刊》稱星巴克是“最大的贏家”,因為在許多著名品牌價值大跌的同時(如施樂的跌幅為38%,亞馬遜和雅虎的跌幅均為31%),它的品牌價值猛增了38%,在100個品牌中位居第一。
據克勞和庫蘇馬諾的研究,企業快速成長有3種方式:(1)遞加——將拿手好戲演到最好;(2)復制——在新區域重復商業模式;(3)粒化——選擇特定業務單元發展。星巴克迅速成長差不多同時運用了這3個戰略——在產品和服務上的精益求精可以看作是“遞加”;不斷在不同的區域增開咖啡店就是“復制”;從同時出售產品和服務轉向提供服務和體驗,這實際上是“粒化”戰略。
星巴克品牌人格譜
霍華德說:“管理品牌是一項終身的事業。品牌其實是很脆弱的。你不得不承認,星巴克或任何一種品牌的成功不是一種一次性授予的封號和爵位,它必須以每一天的努力來保持和維護。”因此,我們基于人性的角度,對星巴克進行人格譜整合分析。
“崇尚知識、尊重人本位、關系與情感至上”是星巴克的核心價值觀。“星巴克”文化實際上是圍繞人和知識這兩個主題下功夫的文化,這種文化的核心,是利用盡量舒適的環境幫助人拓寬知識和能力,挖掘人在知識上的最大價值。星巴克的成功并不在于其咖啡品質的優異,輕松、溫馨氣氛的感染才是星巴克制勝的法寶。
星巴克是美國式咖啡文化的杰出代表,它是“健康、成功和地位”的象征。
星巴克品牌事業線
星巴克以一種商業教科書上沒教過的方式創立了自己的品牌。
口碑效應:眾口爍金的經典
星巴克的品牌傳播是一種看起來相當緩慢的點對點的“窄播”模式即口碑式營銷,見效慢,當然是失效也慢,耗資較少。星巴克董事長兼CEO霍華德·舒爾茨說:“星巴克的成功證明,耗資數百萬元的廣告不是創立一個全國性品牌的先決條件,一個公司有充足的財力不一定能創造名牌產品。你可以循序漸進,一次一個顧客,一次一家商店或一次一個市場來做。這也許是在顧客中建立信任的最好方法。通過這種直接對話的方式,再加上你的耐心和經驗,用不了多久,你就會將一個地方性品牌提升為一個全國性的品牌。”
星巴克在美國擴張時主要依靠集簇戰略,在攻進某個大城市市場時,會在距離很近的區域內開數家店。每個城市都會成為進一步向郊區及小城鎮市場拓展的根據地,雖然有時免不了會面臨同根相煎的局面,但星巴克相信在同一地區開辦多家店面有助于品牌建立。
連鎖擴張:咖啡與茶的較量
1996年,星巴克開始向全球擴張,第一家海外店開在東京。星巴克能在一個以綠茶為“國飲”的國家里獲得成功,標志著它的策略在其他國家一樣可行。為實現其擬于2003年在亞洲建立500家連鎖店的計劃,星巴克已經在日本、新加坡、菲律賓、臺灣和泰國開設了連鎖店,并與韓國簽訂了經營協議。星巴克在亞洲快速崛起的確是一個意外,在亞洲地區,咖啡向來都被茶踩在腳下,與其說是亞洲人變得愛喝咖啡,倒不如說是星巴克的品牌和形象征服了亞洲人。
在20世紀80年代之前,咖啡對于大多數中國人而言,是一個陌生的詞匯和一種陌生的東西。“雀巢” 和“麥氏”為改變中國人喝茶的習慣,專門對中國的市場進行了調查。麥氏的結果是:中國最早喝咖啡的人是受過高等教育、向往西方文化的知識分子。雀巢的結果是:中國買咖啡的是一些先富起來的個體戶,他要用咖啡來炫耀同西方生活的接近。這兩種調查結果最終在廣告語上凸現出來,是麥氏書卷氣十足的“滴滴香濃、意猶未盡”和雀巢淺顯直白卻富于煽情和炫耀性的“味道好極了”。對此,“中國星巴克之父”——孫大偉感言:“亞洲人對西方的品牌十分著迷,我們希望這種熱情能夠延伸到星巴克咖啡。……我們盡力接近普通人群。不希望人們感覺到星巴克是一種奢侈的行為,但希望能擁有2000萬在大城市有高收入的人群。……我們并不需要每一個中國人都喝咖啡。”目前,星巴克公司僅在京津兩地就擁有30余家連鎖咖啡店。星巴克咖啡還將加快其在中國華北地區的擴張速度,力爭在該區域達到50家連鎖咖啡店的目標。時機成熟后,星巴克還將進一步開發茶飲料。
關系營銷:品牌傳播的楷模
員工關系資產
舒爾茨意識到員工在品牌傳播中的重要性,“知名的品牌和尊重員工使我們掙了很多錢和很具競爭力,兩者缺一不可”。他另辟蹊徑開創了自己的品牌管理方法,把用于廣告的支出用于員工的福利和培訓。1988年,星巴克成為第一家為臨時工提供完善的醫療保健政策的公司。1991年,星巴克成為第一家為員工(包括臨時工)提供股東期權的上市公司。在星巴克公司,員工不叫員工,而叫“合伙人”。這就是說,受雇于星巴克公司,就有可能成為星巴克的股東。

霍華德·舒爾茨將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歸功于這種伙伴關系的獨特性。他說,“如果說有一種令我在星巴克感到最自豪的成就,那就是我們在員工中間建立起的這種信任和自信的關系。”
客戶關系資產
星巴克一個主要的競爭策略就是在咖啡店中同客戶進行交流,特別是咖啡生同客戶之間的溝通。每一個咖啡生都要接受24小時培訓——客戶服務、基本銷售技巧、咖啡基本知識、咖啡的制作技巧。咖啡生必須能夠預感客戶的需求,在耐心解釋咖啡的不同口感、香味的時候,大膽地進行眼神接觸。
供貨商關系資產
當企業把工作的中心放在主業的時候,同供應商的關系至關重要,特別是關鍵商品和附加服務的供應商。星巴克副總裁John Yamin說:“失去一個供應商就像失去我們的員工——我們花了許多時間和資金培訓他們”。
星巴克品牌愛情與家庭線
雅斯培·昆德(Jesper Kunde)在《公司宗教》(Corporate Religion)一書中認為:星巴克的成功在于,在消費者需求的重心由產品轉向服務,再由服務轉向體驗的時代,星巴克成功地創立了一種以創造“星巴克體驗”為特點的“咖啡宗教”。
《經濟學家》雜志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說:“從僅僅為了確認產品到包含整個生活方式,品牌正逐級演化成一個不斷增長的社會空間。在發達國家里,有人認為品牌已經擴張到有組織的宗教衰落后留出的真空中。……消費者愿意為一個品牌付出額外的錢,因為這個品牌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或者一套理念。公司利用人們的情感需求一如它們利用人們想要消費的欲望。”
星巴克的“咖啡宗教”是由具有相近的人生情調、社會身份的人組成的一個共同體。用舒爾茨的話來說,“如果人們認為他們與某公司有著相同的價值理念,那么他們一定忠于該公司的品牌。”星巴克傳播的是大眾文化中的精英文化,也可以說是精英文化中的大眾文化。舒適的坐墊,輕柔的音樂,一杯濃香的飲料在手,人們可以充分享受生活的情調。

星巴克所使用的咖啡豆都是來自世界主要的咖啡豆產地的極品,并在西雅圖烘焙。從原料豆的購買運輸、烘焙、配制、配料的摻加、水的濾除,到把咖啡端給顧客,都必須符合最嚴格的標準,都要恰到好處。
在星巴克的品牌家族中,有大量的子品牌。星巴克圍繞品牌的核心價值,建立產品、服務的特點屬性、效用和表象,使品牌的個性與消費者的個性渾然天成,賦予“星巴克”迷人的個性。
出售“情感”的星巴克
星巴克崛起之謎在于添加在咖啡豆中的一種特殊的配料:人情味。從咖啡館到咖啡王國,星巴克證明了人情味與看得見的資產一樣重要。星巴克并不是惟一堅信人情味比所謂的管理更重要的公司,也不是惟一將之付諸行動而大獲其利的公司。2001年底,克勞格管理學院的調查結果發現:成功的公司都用一種前后一致的、明確的、多層面的方式來定義和運用情感關系。雖然一些公司會把情感關系當作任何一次交易的附帶,但頂級公司卻能超越交易層面,把重點放在發展以信譽為基礎、互惠互利、長期的聯系之上,尤其在客戶、供貨商、聯盟伙伴及員工這4方面。星巴克正是這種以新型情感關系為核心的組織的典范。
負責飲品的副總裁米歇爾·加斯說:“我們的文化以情感關系為導向,以信任為基礎,我們所說的伙伴關系涵蓋了這個詞所有的層面。這種情感關系非常有價值,應該被視為一個公司的核心資產即公司的客戶、供貨商、聯盟伙伴和員工網絡的價值。”
“第三空間”
“星巴克不是一種趨勢,而是一種生活方式”。
星巴克深諳“咖啡廳的存在是為滿足顧客消磨時間的需要”。它認為在工作室、家居以外,還有一個“第三空間”,成為顧客的另一個“起居室”。在第三空間里,你可以享受自己獨處的時光,可以約上心愛的情人共進溫馨晚餐,也可以約上三五知己促膝談心,更可以與平日在劍拔弩張商場上的商務伙伴進行非商務的溝通……這一切需要一個適當的環境,這個環境必須具有安靜、優雅、輕松、舒適的要素,顧客愿意在一個“稍微豪華點的空間”里消費自己的時間。
獨特的星巴克體驗
星巴克公司塑造品牌,突出自身獨有的文化品位。每個到過星巴克咖啡店的人,都會產生一些獨特的經驗,星巴克人認為自己的咖啡只是一種載體,通過這種載體,把一種獨特的格調傳送給顧客。這種格調就是“浪漫”。星巴克努力把顧客在店內的體驗化作一種內心的體驗——讓咖啡豆浪漫化,讓顧客浪漫化,讓所有感覺都浪漫化。
星巴克吸引中國消費者的是中西結合的氛圍。內部品位獨特的人文環境——清雅的音樂、悅目的圖畫,大到中式家具和考究的西式吧臺,小到咖啡制作和飲用器具,既透著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又保持著原汁原味美式風情,二者并行不悖,結合得如此天衣無縫。一杯咖啡成就一個財富夢想,一切緣自一種眼光和判斷。
《時代》雜志在最近一篇文章中將星巴克咖啡列入新經濟行列,“因為它不只是喝咖啡,更在傳播一種經驗、文化,提供新的交流氛圍。” 美國文化里獨有的隨意、率性和實效,星巴克已將其演繹得淋漓盡致。
“羅素悖論”的困境
目前美國市場基本飽和,在美國全境和加拿大已經建有4247個店面,不過在美國還有8個州沒有星巴克的連鎖店。但是,大城市的市場已經沒有什么發展空間。萊赫曼兄弟公司的分析師米歇爾·斯佩賽表示:“星巴克公司現在已經遇到了公司發展過程當中的一個重要關頭,即再想取得大發展變得越來越困難,畢竟它現在已經是一家全球性的巨型企業,每向前邁進一步都不再像以往那樣輕松。”舒爾茨和他的管理層正在絞盡腦汁設想新的增長點。
但是,星巴克正在走向困惑。以出售情感體驗為己任的星巴克,隨著知名度的提高,變得門庭若市起來。本來是為少數人打發時間提供的優雅場所,卻由于門口靜靜等候的長龍而使店面無法繼續承擔“第三空間”的職能。
星巴克現在陷入“羅素悖論”:他出售的是情感體驗,而不是產品。本來希望讓每個人擁有最充分的情感體驗的同時,為自己賺取最大的價值;而今,卻在眾人趨之若鶩之時,不得不面對降低“情感給予”,減少獲得價值的困惑。
(作者是天津財經學院貿經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