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讀和寫有密切聯系,讀是寫的基礎,寫是讀的再現。只有會讀,才能會寫。讀的能力就是鑒賞的能力,中學生已具有相當的鑒賞能力,發揮這種能力要靠教師適時啟發誘導心智進行開發和培養,從而為深層閱讀和寫作架起橋梁。
鑒賞教學首先要讓學生入境而思。令學生人情入境是讀的首要問題。教師條分縷析地去講文章做法,不如令學生親眼去欣賞文章之妙處,以之動情,以之促思去讀文章。如涉深水,不得蛟龍必有魚焉,如游勝地,流連忘返者,必陶醉其間,讀進去便走進去,走進去才會走出來。
鑒賞教學是專題教學。鑒,鑒別即判斷、評析;賞,欣賞即感受體驗。鑒賞的運動過程是吸收——咀嚼——改造——再現。語文課的課文分析往往不能完成鑒賞的全部過程,寫作亦如此。這并非要專門進行文學理論的研究而是要講究章法技法知識,把讀和寫兩個教學結構聯系起來。通過對同體裁或同類型的不同文章進行比較分析,研究異同,嚼出味來,品其所美。重心不是看寫什么,而是看怎樣寫,更重要的是超前分析,看為什么這樣寫,我為什么不能這樣寫,以求其所以然。對章法、技法、思維過程到寫作藝術心領神會,從中吸收營養以付諸寫作實踐,這就使學生將讀寫結合起來,讀有路寫有術。
鑒賞教學重在開拓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特長。學生主觀角度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文章的差異性又是必然的,因此教師應該宏觀控制,微觀調解,因利乘便,因勢利導,鼓勵他們各取所需,以發揮特長,使作文趨于完善。鑒賞教學是思想素質培養的教學,以從實際出發為準則,公正、客觀、科學地解剖和評價文章。無私于輕重,不偏于憎愛,不貴于合己,無踐殊途,不要合己則嗟諷,民我則沮棄,這樣才能從天平中明確文章內容的分量,從鏡子中看見文辭的美惡。雜取種種很值得稱道,取其不同,補己之各異,讀是充實自己,更重要的是端正思維曲線。寫是完善自己,走出自己的捷徑。通過比較分析,才能加工改造自己認識自然的材料,才能受用于自己的寫作之中。
鑒賞教學是培養和發揮想像力的教學。通過讀去啟發思維,所謂聞一知十道理就在于此。牛頓看到蘋果落地才發現地球有吸引力。有了想像力,才能編織自己掌握的材料,才能去發現類似的東西,才能從已知推導未知。從讀文中摸索出行文規律,才能正確地處理頭腦里已有的客觀事物。想像要有各種角度,而角度正是從讀之中引發的,諸多想像角度來自于平時積累的文章提供的經驗之中。
鑒賞教學的內容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年齡段不同,就要有程度不同、文章內容不同、著眼點的不同,而不同的內容又決定不同的分析方法。議論文應側重議論的性質,分析的角度,議論形式和邏輯思維形式等異同。散文應側重想像的形式,景情理的結合,結合點的出現,動情點的構成,凝聚點的表現,聯結線的伸展,升華點的閃爍。文學作品文脈的展開,語脈的形式,意脈的延伸等,所有這些都需教師根據學生的各方面學習情況,因人而異,因文而異。要確定讀的問題,絕非課文分析的字詞句章,這種問題首先應來自教師對學生寫作情況的了解,有的放矢,立竿見影。
鑒賞教學的過程是讀中發現,思中判斷,議中化解,鑒中概括,寫中運用,這五個過程都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啟發式和理論聯系實際是基本原則,前者以啟迪心靈打開智慧窗口為目的,后者以讀寫結合以讀促寫為目的。
鑒賞教學將閱讀教學和作文教學融于一體。這個框架是引導學生走進文章去,走出文章來。這一去一來就是整個學習過程。學生徜徉于文章的情境之中,在獲得藝術享受的同時,思想上受到普遍教育,不同程度地接受藝術的感染和潛移默化的影響,各揚其長,各補其短,真正培養學生的發現能力和創造能力,使語文教學文道統一。
(作者單位:黑龍江省沾河林業局第三中學)
責任編輯/倪軍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