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課本修訂后,課型分為三類,其中課內自讀課本獨樹一幟,較難把握,它既非講讀課文那么重要,也非課外自讀課文那樣可放手不管。對于這類課文,如果以講為主,時間會被占用太多,教學計劃難以完成;如果光由學生課外閱讀,恐學生又難以消化。因此,這類課文必須由教師指導學生在課堂上閱讀。怎樣指導才能使學生弄清、弄懂并熟練掌握這類課文呢?我在多年的實踐中摸索出一套比較切實可行的方法。教學步驟如下:
一、課前預習,學生質疑
首先應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初步認識。要求學生根據自讀提示認真閱讀課文。在閱讀過程中借助字典和詞典弄清生字、生詞,在此基礎上依照自讀提示把握課文,將自己把握不準或干脆不懂的地方以問題的方式提出,教師于課前將學生的這些問題收集起來,做備課用。
二、把握重點,冰釋疑點
教師將學生的問題分門別類,依據學生的疑問和課文的重點要求,將二者聯系起來,并以此為憑據進行備課,將學生的普遍問題融進課文,重點在課堂上予以指導,其他問題或點撥一下,或個別解答。如《美猴王》,中學生問題集中于:1.石猴與眾猴之異同? 2.石猴何以為“美”?3.課文太離奇(石猴哪有那么大本事?石頭何以成猴等)。對于這些問題,要同課文重點——美猴王的特點和神話的一般特點聯系起來談,談《美猴王》三性(猴的自然性、人的社會性和神的神奇性)合一的人物塑造。這樣,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
三、反饋疑難,學生解答
講解點撥后,立即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其再回到他們所提出的問題上來,自己一一解答。學生就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根據教師的講解解決自己提出的問題。這種“解鈴還須系鈴人”的做法,讓學生從聽課中得到了解決疑難的樂趣,極大地提高了學生自己獨立學習的積極性。
四、融會貫通,弄懂全文
在學生了解疑難問題之后,讓學生再一次針對自讀提示閱讀全文,并在閱讀中帶著所解答了的問題抓住課文重點。這樣疑點、重點一齊得到了解決,從而很好地使學生弄懂全文,輕松地解決了課后的練習,起到了“溫故知新”的良好效果。
通過這種有步驟化的學習,學生得到了充分的自由,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這就有利于提高學生自學能力,開拓學生的思維,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比教師一手包辦的效果要好得多。
(作者單位:望奎縣第3中學)
責任編輯/倪軍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