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師者必須創建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鼓勵每個學生暢所欲言,以學生個體的活躍帶動學生群體的“躍躍欲試”,再反過來以學生群體的積極踴躍促進學生個體思維的活躍。閱讀教學也應當以學生為主,堅持讓學生“自主閱讀”。讓學生“自主閱讀”,就應當讓學生多說、多問、多思:
一、給學生多創造陳述見解的機會——多說。
課堂上語文教師所占的時間,按蘇霍姆林斯基的看法“不應超過5~7分鐘”,其余時間應該全部交給學生。因為“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理解的東西,才能成為他自己的東西,才是他真正地掌握的東西。”引導學生說的方式多種多樣,可以是寫作前說聯想,說材料,說立意,說構思,也可以是閱讀后說自己對文章的評價,對人物的理解……
引導學生多說,教師不要打斷學生,也不要在學生說后急于評價,而應盡量延遲評價。有一次引導學生賞析李白的《行路難》,先后有十幾個學生發表評論,都不讓人滿意,我正要說出自己的理解時,靈機一動:“看還有誰能提出新的理解,不湊夠10個我們就不往下講新的內容。”學生更加認真地審讀詩歌,開始提出更具說服力的觀點。終于一個最為精練、深刻的解說出現了:“開頭二句并非一定是對現實中的華宴的描繪,更可能是詩人對想像中情景的描繪。因為寫此詩時,李白正在長安,唐玄宗、楊貴妃的寵信使他的物質生活非常奢華,但‘寰區大定,海縣青一’的理想卻遭遇困境。所以開篇李白即用華宴與心中的茫然作對比,以突出自己物質的富足和精神的困苦,揭示壯志難酬的苦悶。‘拔劍四頤’說明他覺得自己必須做點什么,但又著實無事可干,無路可走,所以‘拔劍’后‘心茫然’,但作者失意之中又并未消沉,而是繼續……”由此可見,學生思維的創新性往往是在眾多設想的刺激下才得以產生的,這就要求教師學會延遲評價。
二、引導學生自讀文章,主動質疑問難——多問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最能激發創新的火花。古人說:“讀書者無疑須教有疑,有疑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
學生的某些質疑很有水平,他們曾大膽懷疑過書本內容的真實性,對作品風格、形象、結構、寫法,學生也曾廣泛質疑。如詩人為何要反復渲染“就是那一只蟋蟀,在詩經里唱過,在楚辭里唱過,在古詩十九首里唱過”,這涉及到對古詩意象原型的解讀;朱自清為何字佩弦;松齡是字,還是號;韓愈明明不住在昌黎,為何自號昌黎韓氏,這些都涉及到了對古人字、號及郡望的理解;別里科夫為何會被幾聲大笑嚇丟了性命?
教師應引導學生廣泛質疑,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提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教師的“三不迷信”;歡迎質疑,歡迎發表與材料不同的意見,歡迎提出與老師不同的意見的“三歡迎”;允許出錯,允許改正錯誤,允許保留不同意見的“三允許”。當然也要向學生講清楚,質疑中絕不能全面否定,也不要對知識、文化采取虛無主義態度,提出問題必須言之成理,持之有據。
三、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研究——多思
提出問題還須自己去解決問題。由質疑問難到探索研究,正是學生完成創新活動的全過程。如果教師此時越俎代庖,全盤包辦,學生的思維發展無疑會大打折扣。但這并不等于說,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問題置之不理或明知學生無力解決這種高難度問題還硬要學生自我解決,明智的做法是下發同類材料,讓學生自己完成思考過程。
有學生在讀完了《歸園田居》后,提出了疑問:“‘方宅十余畝’,多幸福;‘草屋七八間’,那簡直賽過活神仙了。陶淵明歸隱的生活真好!”事實當然未必這樣,但師者不應急著否定學生的想法,可以提出問題“這里的景物描寫究竟是實寫還是虛寫?”然后把《歸園田居》中其他幾首詩、《五柳先生傳》及《晉書·陶淵明》的節選文字印發給學生,組織學生自由討論,聯系“草盛豆苗稀”“環堵蕭然”等詩句,學生自然能看出這里是虛寫,進而悟到陶淵明無論是出仕還是歸隱都是一種無奈,出仕是為養家糊口,歸隱是因為個性不適合做官,只好終老田園,所以詩中的“歸園田居”實際是陶所追求的精神家園,真正的桃花源在他的心里。
引導學生多思,教師除讓學生自主設疑外,也可自提啟發性或開放性問題,但目的都是要讓學生的頭腦動起來,以提升思維能力。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附屬中學 綏化師專中文系)
責任編輯/倪軍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