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懂得審美的人是一個人格不健全的人,一個不懂得審美的民族,是愚昧的民族。《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樂課程標準》力求體現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它為音樂教學指出了一個方向,即一切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課標”更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
不同學科,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取向和內涵是不同的。在音樂課程中,由于音樂課程的性質和價值所決定,必須突出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目標,以體現音樂教育的本質是審美,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這一特點。對于音樂課程來說,其特質是情感審美;其教育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其教育效應主要不僅在于知識和技能的取得,更應體現在熏陶、感染、凈化、震撼、頓悟等情感層面上。所以說,音樂教育的根本機制,在于有情感的教師面對有情感的學生。
在音樂教學中情感是基礎,只有學生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才會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音樂中,這樣就要求教師用不同的教法去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用音樂來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抒發自己的情感。在音樂教學中態度是條件。在情感的基礎之上,應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態度不僅表現為學習的追求、學習的責任感,更表現在對生活的樂觀、進取和向上。
從表面來看,音樂知識的教學是純粹的認知性教學,與感悟音樂無關,實際上并非如此。音樂知識是對音樂現象、音樂符號的邏輯性界定和詮釋,或是人對音樂感受經驗的抽象表達。因此,音樂知識教學除具有文化傳承目的和培養學生對音樂的邏輯性、抽象性的理解力之外,還具有培養學生對音樂感受力的輔助作用。音樂感受力是一種以形象思維活動為主的情感判斷力。通過音樂知識的教學,強化了學生對音樂的邏輯思維能力。它有助于學生在音樂感悟中形象思維活動的定位,長期情感活動的定勢。在這里,邏輯抽象思維對形象思維和情感活動起支持作用,它促進了音樂感受力的發展,這是音樂教育所特有的規律性。
從課程目標來說,音樂課程最核心的目標是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促進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這是第一位的。
二、“課標”更注重培養學生綜合素質
《音樂課程標準》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鼓勵音樂創造。在學習過程中,重視學生的體驗、模仿、探究、合作。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啟發求異、鼓勵創新。這樣的學習,學生的思維不僅得到發展,而且音樂興趣大大增加。
通過音樂教育,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團隊精神、個性、自信心,把音樂放在社會大環境下進行。《音樂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自信地在他人面前表現,這似乎和音樂沒有聯系,但它體現了對學生自信心的培養,培養21世紀人才所應具備的一種品質。中小學音樂教育不是專業教育,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應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以音樂為工具和手段來達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
三、音樂教學更要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
在教學中,應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素質教育的思想。丟掉傳統教育中教師的絕對權威,洞悉學生的興趣愛好,了解他們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并針對他們的興趣愛好批準教學的切入口,因勢利導,將手中的“指揮棒”變成引領學生去探索美妙音樂世界的“引路石”。在這里,教師不再是喋喋不休的說教者;學生不再是教師思想、情感的復制品;課程也不再是純粹意義上的單一的教材內容,相反,教師能夠從學生出發、從學生學習音樂的角度出發,研究解決學生要學什么、怎樣學等一系列問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也能積極地參與進來,愉快地學習。這樣,教師和學生就都成了課程的創造者與開發者,成了最終實現教學目標的有機結合體。
四、音樂教學要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對于學生來講,最好的教師是在教學活動中忘記自己是教師而把自己的學生視為朋友、志同道合的那種教師。”的確,真摯的情感是不應有什么貴賤之分的,學生與老師一樣有著豐富的內心世界和情感體驗。教師與學生是平等的。在教學中,教師要樂于走下講臺,關注學生的每一份情感,傾聽他們的心靈,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指責;多一些交流,少一些“命令”;多一些探討,少一些灌輸。惟有這樣,學生才會變被動為主動,變接受為參與,我們的音樂課堂也才會成為一個充滿情趣的、平等和諧的課堂。音樂教育的本質是美育,音樂教育的魅力在于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五、培養學生對美的感受力,變“技巧性傳授”為“藝術性指導”
審美是完美人性的閃光,審美活動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愛人類、愛自然、愛自己、愛生活的過程。所以說培養學生具有豐富的愛心,比培養學生技術上的才能更重要。“技術”教學是短暫的,是容易生疏甚而遺忘的;而“藝術”教學給予學生的則是永恒的,是能讓學生終生受益的。音樂教育首先并不完全是為了培養音樂家,而首先是為了培養人。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盡量避免那種生硬的、繁難的技巧技能性訓練,而應從學生出發,多為他們營造一些發現美、創造美的自由空間,以激發起他們熱愛美、傳播美的熱情,從而使美能在學生的心靈中生根、發芽、成長、壯大。
(作者單位:哈爾濱市蕭紅中學)
責任編輯/郎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