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自行車的王國。在汽車熱興起之前,在所有交通工具中,中國人對自行車情有獨鐘。因此大多數人也許會對本文將要敘述的歷史感興趣:自行車是一個半世紀前傳入的舶來物,一百年前流行于中國各大城市,當時的自行車車型已經相當先進,直至20世紀90年代山地車等新型車流行前幾乎被中國人使用了一個世紀。百年前自行車價格昂貴,而購買者樂此不疲,因為他們可以采取分期付款的方式。
自行車的最初傳入
第一輛自行車傳入的時間已不可考,這無關緊要,因為最早的自行車騎行起來很不方便,并不能真正成為人們的代步工具。大量的史料記載,在20世紀初中國的許多大城市中,自行車已經成了人們熟知的交通工具。
自行車的發明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1790年,法國伯爵西夫拉克首次發明自行車。這是一種用兩個木輪直線排列的最簡單的自行車,沒有鏈條,人坐車上,以兩腳蹬地向前行駛,雖然與今天的自行車大相異趣,但比走路畢竟省力。1839年和1853年,英國人麥克爾和德國人費歇分別發明了自行車踏板。踏板由金屬制成,裝在前輪上,騎車人可以靠蹬踏板驅動車子,運行速度大大提高,體力也節省多了。但這時的車身是木結構的。1869年英國人謝爾查發明了鏈條和中軸,1871年空心鋼管開始取代木頭構成車架,1880年滾珠軸承被應用到自行車上。在這一系列發明的基礎上,1885年英國人斯塔利創造了全套自行車鏈條傳動裝置,把腳踏板的運動用鏈條從前輪移至后輪,并設計了使車座、腳蹬子、車把、前后輪的回轉軸相互構成三角狀的結構,使自行車的運動合乎結構力學的原理,造成了自行車的革命,不僅運行速度大大提高,同時也節省了體力,自行車從此進入生產階段。1889年蘇格蘭人杰羅巴又發明了充氣空心輪胎,發展到這一階段的自行車與今天的已沒有很大的區別了。
在自行車發明和改進的各個階段,這些不同類型的自行車都曾經傳入中國。最晚不超過1868年,上海街頭已出現了自行車。據當年11月17日的《上海新報》報道,當時上海的自行車不多,僅有幾輛,形式有兩種:一種是人坐車上,用兩腳點地而行;另一種靠蹬踏而行,“轉動如飛”。由此可見,當時上海的自行車既有原始的靠腳尖點地而行的自行車,也有1839年或1853年裝配了踏腳板的自行車。
上海的自行車是由僑居的外國人帶進來的。風氣開化的上海人對外國的新器物很感興趣,因此19世紀60年代后自行車便不斷傳入,成為上海街頭新奇一景。但當時自行車尚處于試制階段,需要不斷改進,傳入的大多自生自滅,難以像其他傳入的交通工具,例如馬車、人力車那樣流行起來。1876年,文人葛元煦在《滬游雜記》中描寫他所看見的上海街頭自行車說(譯文):“車子有前后兩個輪子,中間是車座,前輪的兩旁各有一個踏蹬,還有鏈條,前輪上方有橫木作為扶手。人騎車上,兩腳踏蹬子,運轉如飛。兩手握橫木,使兩臂撐起,速度快如馬車。但是,騎車者需練習兩到三個月才能熟練。近來已不多見?!边@段記載中所說的自行車的“踏蹬”設在“前輪”,車的把手是“扶手橫木”,顯然是1839年或1853年歐洲自行車第二階段的產物。1883年黃式權在《淞南夢影錄》中寫道(譯文):“從前上海有腳踏車,雖然行走如飛,但草軟沙平尚有翻車之虞,一遇磚石瓦礫,便無法行走。因其不便,近已不見?!边@些記載反映出,自行車雖然很早就傳入中國,但長時間不能流行,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自行車本身性能不佳,騎車人不經過長時間的練習不能掌握騎行技能,騎行中也容易摔倒。其次,作為交通工具的車輛未與道路相配套,中國的道路坑坑洼洼,自行車輪子比馬車小得多,難以適應;在寬暢平坦的馬路普及之前,自行車在中國(即使是上海這樣的大都市)難以流行。
到了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隨著通商口岸的增辟,道路狀況的改善以及自行車自身的改進,自行車在中國流行起來。自行車最集中的城市是上海,當時有幾百輛。據1898年1月28日的《申報》報道:“泰西(即歐洲)向有腳踏車之制,邇日此風盛行于滬上,華人能御者亦日見其多,輕靈便捷,其行若飛?!边@里提到的是近期上海開始盛行自行車,不僅寓滬西方人,而且華人也開始騎自行車了。同年4月1日的《申報》又說:“每日黃浦灘一帶,此往彼來,有如梭織,得心應手,馳驟自就。”這說明在1898年時,外灘馬路上自行車已經往來如織,而且自行車經過改進后,騎車人已能駕馭自如了。
除上海外,其他城市也于19世紀末出現了自行車。1897年,北京的一名法國醫生去宣武醫院時,“坐腳踏車展輪而行”。同年9月,煙臺一名西方人騎自行車穿城而過,引得“睹者咸為稱贊不置”。除京師和通商口岸外,一些風氣閉塞的內地城市也引進了自行車。1898年一則有關江西報道說:“近日上海盛行腳踏車,江省初無所見。昨天某少年乘坐雙鋼輪腳踏車,由進賢門至貢院前一帶馳騁往來,迅捷如飛。士人見所未見,無不訝為奇制。唯道途凸凹,不能任意馳驅”。
自行車由于輕靈便捷大受歡迎,但道路條件則限制了它的發展。1899年,蘇州官府因騎車人日益增多,而道路狹窄,經常造成交通事故,禁止中國普通百姓在城內騎自行車。被允許騎車者只有三種人:“西人、教士、教民”,其余“一概不準乘坐”。由于種種限制,到1904年春,成都市內僅有7輛自行車,其中3輛車的車主為外國人,1輛為郵政局送信用,其余3輛的使用者為普通中國人。
百年前關于自行車的大膽預言
19世紀末自行車在上海及其他城市的興起,除了車輛自身的改進、城市道路的改善等原因外,還由于3名英國人騎車環游地球,途經中國長江流域大都市,激起了中國人對試騎自行車的莫大興趣。據當時上?!稌r務報》、《申報》的連續報道,這次環游地球的壯舉從1896年7月20日開始,從倫敦出發,由印度入中國,歷經漢口、蕪湖、蘇州等城市,1897年12月22日抵達上海,歷時520余日,行程14332公里。騎行者一路上風餐露宿,將沿途見聞隨時記錄下來,投往各大報館,借助稿費支付旅游所需。在中國,他們每到一個城市,都有大批中國人前往看稀奇。抵上海時,寓滬外國人騎車幾百輛蜂擁出城迎接,一時蔚為壯觀,華人觀者如潮。這一切,客觀上為自行車作了最好的宣傳。人們佩服這些騎自行車走世界的外國人,對自行車的興趣也被激發起來。幾個月后,1898年4月1日,鑒于上海人騎車驟增,中國最有影響的報紙《申報》特地發表社論,作了一個大膽的預言:自行車必將大興于中國。
隨著自行車的流行,19世紀末,自行車修理業務已經發展為一種專門的行當。
最早的自行車修理業務是從一些相關的行業起步的。如1898年4月上海史維記鐘表鋪在《申報》刊登一份廣告說:“本鋪開設上洋后馬路興慎里對門,修理鐘表、機器腳踏車、一切泰西異樣玩物,迄今數載?!边@則廣告還附有一自行車圖片,以廣招徠。此圖片顯示,當時的自行車與今天已經沒有什么區別。同年6月,該店鋪又登廣告,聲明除修理自行車外,開始代銷自行車,可見自行車在上海已經初具市場。該廣告說:“本號專理鐘表、機器腳踏車、西洋玩物等件,精工巧造,四遠馳名,今又到最靈巧第一架新式腳踏車,價廉物美?!彼^“第一架”,顯然該店鋪是首次代銷自行車。該廣告也配有自行車照片一幅,連同其4月份廣告中的自行車圖片,都是中國報刊中較早的自行車圖片。
19世紀末,銷售自行車已成為一些外國洋行和中國商店的重要業務,20世紀初自行車專賣店在許多大城市出現。
1899年12月13日上?!吨型馊請蟆返囊粍t消息提到,某人之包車曾“與踏飛洋行之腳踏車相撞”。1901年該報又刊登踏飛洋行一則附有新式自行車圖片的廣告,廣告寫道:“本行專辦各種腳踏車,出售外洋頭等機廠奇造一種飛輪腳踏車,其速較快。本行不惜重資,遠運而來,刻已到申,尚幸價值平廉,想紳商之樂步飛者當欣喜而聞,為特布啟?!憋@然,踏飛洋行至少在1899年已存在,是一家以銷售自行車為主的外國商人開的店鋪,到1901年已經專營自行車業務。20世紀初,自行車專賣店在一些重要的通商口岸城市都不難見到。1902年天津鴻順洋行宣布:“專售英美各國男女自行車,各樣飛車,時式無練 [鏈]快車,車燈、車鈴以及車上應用之件一概俱全?!痹搹V告的附圖是一輛女車。附圖顯示,這輛女車有車鈴,車閘,還有今天已經很難見到的車燈,車鏈已經采取全包式。1903年,天津又出現一批法國制造的女式自行車。有關廣告稱:“美國巴??搜笮行碌降聡麖S制造頭等新樣女腳踏車十部,每部價銀六十兩?!卑凑债敃r白銀與銀元的比價1:1.4,60兩白銀約合84元銀元。
車價昂貴,分期付款
清末自行車價格昂貴,無論南方的上海還是北方的天津,車價始終在80元上下浮動,相當于今天一輛中檔汽車的價格。1900年初上海的一則銷售廣告說:“今有外洋精造腳踏車公司專托本公司在中國廣為銷售。該廠欲揚其名于天下,故價值廉之尤廉,所有車上大小物件,亦可零售?,F因來貨無多,凡有追風逐電之好者,速來嘗試。是價目列下:頭等,價洋八十五元;二等,價洋七十八元。燈、鈴全備。”可見當年自行車的價格有85元和78元兩種。
此后的幾年間,車價略略下降,但降價的幅度十分有限。1906年上?!稌r報》所登的一則廣告稱:“本行自運英國頭等腳踏飛車,價廉物固,每〈輛〉計洋七十五元,可保用二三年。”1907年,天津日商新開設的加藤洋行為推銷自行車,采取分期付款方式,每輛價80元,若采取一次付款方式,價75元。其廣告稱:“敝商會現在天津設立分號,專售英國克比多利市之盛貨野司會社制造各樣新式寶星牌自行車,與眾不同。此車真乃貨實價廉,且鮮明華麗無比,又兼非常堅固,敝行并可能保長久不壞。共運到五十輛。出售分期交價,以三個月內為限。頭一月付洋三十元,第二月三十元,第三月二十元。若付現洋,每輛七十五元?!边@則廣告可說明三個問題:1、自行車因屬貴重物品,已采取分期付款的銷售方式。一次性付款的價格是每輛75元,分期付款的期限是3個月,每輛80元,比一次性付款貴5元。2、一家洋行一次到貨50輛,說明天津自行車市場不小。3、一些名牌自行車已經出現:“寶星牌裝置飛輪、明閘、鏈子包”,性能和裝潢已相當先進。
20世紀最初的10年間,自行車在中國價格居高不下,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使用自行車人數的不斷增加,市場遠未到飽和的程度。1908年來自山東的報道說:“歷下各街,坐腳踏車者絡繹不絕,車價為之驟漲?!本秃苣苷f明這一現象。
自行車售價昂貴,愿騎車的老百姓很多,所以在民國時期出現了許多專門租賃自行車的車行。在上海,平均每條馬路有一、二家這樣的車行。因車價貴,租費也同樣很貴:頭等新車每小時租費0.30元,全天2元;次等車每小時0.20元,全天1.50元;舊車每小時0.10元,全天0.80元。這種租車業務直至20世紀60年代在各城市中仍不罕見,70年代后期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行車購買力的增強才自然消失。
自行車剛剛傳入時,人們因它借助于雙腳蹬踏驅動行駛,形象地稱之為“腳踏車”,偶爾也使用過“自行車”一詞,例如1896年出版的《時務報》在報道3名英國人騎自行車環游地球時,使用的就是“自行車”一詞。但當時“自行車”一詞遠遠不及“腳踏車”普及。在清末,中國南方特別是上海地區的報刊較多使用“腳踏車”一詞。1902年天津《大公報》創刊時,受南方的影響,也曾使用“腳踏車”一詞,但從1904年1月起,該報已基本上以“自行車”取代“腳踏車”?!洞蠊珗蟆肥禽浾搨髅街凶钤缡埂白孕熊嚒背蔀楣潭~的報紙,此后“自行車”一詞在書面和正式用語中,一直沿用至今。不過在民間習語上,還長期稱之為“腳踏車”或“單車”。
自行車在中國發展很快,特別是上個世紀20年代以后。1928年,南京市有自行車590輛,1936年增至8944輛。上海發展更快,是中國的自行車王國。1925年上海公共租界有自行車9800輛,8年后增至29500輛。解放前夕的1948年,上海全市擁有自行車23萬輛。發展到如今,自行車已幾乎是城市人手一輛,農村戶有一輛了。作為一種人力驅動的簡便交通工具,一百多年來自行車與中國人的日常生活結下了不解之緣,至今仍無其他交通工具可以取代它在尋常百姓家庭中的地位。
(責任編輯 莊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