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金融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金融制度的設計與變革既不能孤立于世界潮流,又同一國的政治經濟制度密切相關。在我國現階段,貨幣市場正在形成,資本市場也剛剛起步,金融監管還不成熟,金融市場條件遠沒有達到混業經營的要求,因此分業經營的抉擇是階段性的明智之舉。但面對商業銀行的內部利益要求和WTO的外部推動,中國必將走上混業經營的道路。
關鍵詞:分業經營;混業經營;金融控股公司
一、問題的提出
分業經營與混業經營,是金融業經營模式的兩個層面。綜觀20世紀西方金融業的發展歷史,其經營模式大都經歷了“混業——分業——混業”螺旋式發展的過程,這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我國目前所實行的分業經營模式,很大程度上借鑒的是美國的經驗,實踐中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暴露的問題與缺陷也越來越明顯。因此當1999年11月美國從法律上肯定混業經營并付諸實際行動之中時,我國的金融理論與實務部門也紛紛開始了分業與混業的激烈論爭。對此,我們認為,金融業經營模式的選擇歸根結底是一種制度安排。在金融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金融制度的設計與變革既不能孤立于世界潮流,又同一國的政治經濟制度密切相關, 這種設計與變革必須兼顧國內金融業發展的實際、資本市場的發育程度、信用體系等。
二、混業經營的動因與條件分析
與其他金融制度的變遷一樣,金融業由分業經營到混業經營,其原因復雜多樣。
1. 混業經營的動因。綜觀各國實踐,混業經營的動因主要表現為:第一,金融市場的激烈競爭。商業銀行不得不繞過有關法律,尋找途徑開展投資銀行業務,即進行混業經營;第二,分散風險。由于“全能銀行”的業務領域廣闊,可以把各種資產、負債及擔保抵押業務進行廣泛的風險組合,從而達到了分散風險的目的;第三,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強。加強金融創新,拓寬服務范圍,增強市場競爭力;第四,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務,降低服務成本;第五,具有穩定、優質的基本客戶群;第六,金融創新。伴隨著金融全球化、自由化與電子化的發展,金融領域的創新層出不窮。
2. 混業經營的條件。第一,完善的資本市場。金融的穩定與安全對一國的經濟發展是至關重要的。完善的金融法律環境和高效的監管為混業經營創造了條件;第二,先進的技術手段。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得金融機構可以提供更多的產品和服務,進而改變了現代金融系統的結構,加強風險管理能力,從而使商業銀行業務擴張能力加大,可以進入原先不敢進入或無法進入的非傳統領域。
三、我國金融業實行混業經營的障礙分析
首先,混業經營最主要的渴求者商業銀行還沒有形成混業經營制度要求的具有獨立理性的利益主體,這主要表現在:
1. 我國的商業銀行還沒有建立有效的風險控制機制。我國商業銀行的安全保障體系主要有三個層次構成:第一個層次是中央銀行監管;第二個層次是自我約束;第三個層次是社會監督。由于我國的中央銀行還沒有足夠的獨立性,其監管和風險控制的手段還很單一;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還經常受到行政干預;社會監督缺乏規范化的運作,也遠沒有形成有效的制衡機制。
2. 商業銀行壟斷嚴重。這種較高的市場集中并沒有帶來高的回報率,反而導致商業銀行利用自身的特殊地位進行市場控制,阻礙市場發展。
3. 銀企關系密切。在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銀行和企業的關系基本上是管理與被管理、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銀企關系密切, 結果導致銀行無法用“三性”原則獨立地選擇和決定信貸資金流向,信貸資產質量惡化,不良債權增加。對整個社會而言,造成信用危機和社會資金供應的失衡。
4. 信貸資產質量低。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資產形式單一,總資產中貸款占了80%左右,這80%的信貸資金主要貸給了國有企業, 不良資產比例較高。
5. 資本充足率低。資本充足率是指資本總額與加權風險資產總額的比率。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目前距離巴塞爾協議規定的8%的標準仍有差距,表明抵御風險能力和競爭能力都較弱。
其次,我國證券市場先天定位錯誤,后天發育不良,缺乏完善的運行機制,主要表現在:
1. 股指波動大。自20世紀90年代初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分別建立以來,我國的證券市場走的是一條不斷發展和規范的道路,但是和國外比較成熟的股市相比,我國的股市存在著股指波動大,投機氣氛較濃的問題。
2. 投資銀行行為不規范。在我國,投資銀行主要是指證券公司。我國的投資銀行是伴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在十幾年的發展歷程中,作為證券市場主體的投資銀行在國有企業改革、優化資源配置和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許多不規范的地方。首先,在一級市場上作為證券承銷商,對上市公司進行過度上市包裝;其次,在二級市場上違規操作;第三,其投機氣氛太濃;最后,投資銀行缺乏有效的風險控制機制。投資銀行的這些不規范行為對于我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甚至整個經濟體制改革都有極大的危害性。
3. 上市公司質量低。從建立迄今,我國股票市場經過10多年的發育,上市公司逾千家,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國股票市場從一開始就被錯誤地定位為給國有企業融資,這使得上市公司只注重資金上的優勢,忽視經營管理, 因而,從總體上來說,我國股票市場上市公司質量不高。
4.缺乏理性投資者。在美國等西方國家的資本市場上,以保險基金、退休基金、失業基金和投資基金為主的機構投資者以其雄厚的資金實力成為資本市場上最主要的參與者。但在我國,許多機構投資者往往是以短線操作獲利為主,不但沒有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反而助長了投機行為。目前我國證券市場上最大的投資主體是散戶,而散戶的投資行為常常是非理性的。
5. 市場規模相對小。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盡管已略具規模,但是其相對規模仍然較小。相對狹小的資本市場已經成為阻礙中國資本市場向縱深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限制商業銀行資金進入資本市場的理由。
6. 信息披露不規范。研究表明,我國上市公司的經營狀況普遍存在著披露信息不真實、不充分、不及時、不全面和低質量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加大了股市風險,也損害了我國證券市場健康發展。
再次,從理論上講,有效金融監管是以監管體系完整、監管依據充分和監管手段先進為基礎,以金融政策傳導有序、暢通和統一為關鍵。2003年前,我國確立了中國人民銀行、證監會和保監會分業監管的金融組織體系,但是很多方面仍需要不斷完善。
1. 中央銀行缺乏對市場科學、有效的監管機制。與發達國家金融監管上百年的歷史相比,我國從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專門履行中央銀行的職能算起,到今年也只不過十幾年的時間,這期間金融監管從無到有是一個高速發展過程,但是,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是金融監管的理念、體系、方法等方面還沒有形成合理的框架。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實行混業經營,必將給我國金融體系帶來極大的危害。
2. 缺乏相關法律。近年來,我國陸續頒布了不少金融法律法規,但法律法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還不能象市場經濟國家那樣規范而靈活,金融法的司法性和透明度還不高。法制建設滯后,客觀上束縛了中國金融業的發展。
四、中國金融業經營模式的選擇
中國金融業存在著混業經營的迫切需求,中國的金融體制改革和加入WTO也為中國金融業向混業經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現實的障礙決定了中國金融業的混業經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必須采用漸進式發展之路。在此發展過程中,除了要盡快建立健全我國的相關法律法制,加強金融業監管,經營模式的選擇至關重要。
從組織構架上來講,混業經營的模式有三種:一是全面放開阻礙不同金融行業之間業務交叉的法律限制,發展綜合性銀行, 也稱作全能銀行,以德國和意大利為代表;二是允許金融機構投資組建新的公司,或者通過附屬子公司從事其它金融行業的業務,以英國和金融改革后的日本為代表;三是金融控股公司,以美國為典型代表。金融控股公司在歐洲國家和地區非常普遍,所形成的集團整體被稱為混合性的金融集團,當前這一模式主要由金融機構之間跨行業的合并實現的。
作為現代金融制度的一項重要安排,混業經營體制的優勢是多方面的。考慮我國金融業發展的現狀,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在我國將會是一種有效的組織制度安排,具有一定的優勢。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增強了商業銀行對金融市場變化的適應性,能夠為客戶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務,有利于形成銀企之間的權力利益制衡關系,提高金融的安全度和社會的信用度;能夠更好地發揮動員儲蓄轉向投資的中介職能,實現投資渠道多元化,充分地發揮信用中介人的功能;金融控股公司可使商業銀行的資源得到充分利用,促進金融機構的競爭,有助于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降低社會成本;金融控股公司使金融機構數量的減少,便于當局集中精力對若干家大銀行進行監督和管理等。
面對日益開放的世界,中國金融業的發展關鍵是不斷地提升金融體系的整體競爭力。金融控股公司作為一種重要的制度安排,應當成為我國金融改革的主要方向或現實選擇。商業銀行和證券公司作為我國金融體系的兩大主體,都應審時度勢,合理定位,加強競爭與合作,積極探索,共同培育和發展我國的金融控股公司。
參考文獻:
1.王長江.現代投資銀行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2.葛兆強著.國有商業銀行制度導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
3.葛兆強.金融制度變遷金融控股公司與我國商業銀行發展.財政與金融,2001,(2).
4.李學峰.李向前.股權結構與股市穩定性.南開經濟研究,2001,(2).
5.嚴武.論我國投資銀行業的規范與創新.江西財經大學學報,1999,(4).
6.呂青.我國的銀行壟斷及其效果.理論導刊,2000,(12).
(作者單位:華夏銀行南京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