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它迫切要求現代企業重視和加強法制管理。然而,在從事企業法制管理的人才隊伍建設方面,還存在著供需不相協調的問題。本文從企業法制管理這一角度出發,闡述了企業法律專門人才的作用和素質要求,分析了如何充分利用工科院校教學資源的優勢,培養企業法律專門人才的問題。
主題詞:企業;法制管理;企業;法律人才;培養
一、現代企業的法制管理勢在必行
在現代企業管理中,不僅會經常遇到大量的專業法律問題,如:合同、擔保、證券、票據、專利、商標和招投標等問題,同時,也常常會涉及到許多面廣量大的相關法律問題,如:企業的市場壟斷、產品的銷售與售后服務、人力資源的管理、財務管理、信用管理,以及我國進入WTO以后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之間技術合作與貿易爭端等問題,這些問題并非一般企業管理所能解決的,它需要通過企業的法制管理來指導、協調、監控,甚至直接參與。
所謂企業法制管理,就是要求企業在其經營和管理活動中增強法律意識,提高法律水平,并以此為基礎自覺遵守法律法規,積極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管理活動,以提高其經營活動的有效性。因此,在企業內部建立一支專職化的法律顧問隊伍,健全法律顧問制度,既是企業實現法制管理的必然要求,也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
1999年,江澤民同志在第二次中央政治局法制講座上就明確指出:要注意培養懂法律、善經營的企業管理人才,進一步健全企業法律顧問制度,以利提高企業依法經營管理的水平。由此可見,企業法制管理工作和企業法律顧問制度已經得到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
二、企業法律顧問隊伍的現狀與目前法律人才的培養
近年來,經過政府部門大力推動,企業法律顧問工作已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重視。目前,全國已有30%的國有大中型企業建立了法律顧問機構,形成了9萬人的企業法律顧問隊伍,在企業法制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與企業法制管理的發展需要相比,企業法律顧問還存在著十分嚴重的“供不應求”問題。其主要原因是相當一部分法學專業的學生雖有較好的法律理論基礎,但其自身的知識結構不合理,崗位任職能力較低,難以參與企業的管理,贏得企業的信任。
然而,與以上人才需求不相協調的是:這幾年法學專業的發展在高等教育各學科中是名列前茅的,無論是綜合性大學和師范類大學,還是其它各類院校都紛紛辦起了法學專業,學歷層次從專科、本科到碩士、博士,從全日制教育到成人教育。但是,在“通才”教育的理念下,幾乎絕大部分的這些學生都學相同的課程。這樣一種法律人才培養模式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對社會來說,社會對法律人才的使用從知識結構和技能要求上存在著明顯的區別,而現在法學專業的畢業生除了學歷高低和學校層次的差異以外已無甄別;另一方面對高等院校來說,雖然各院校之間在教學條件、師資結構、學生生源和辦學特色等方面有很大的相異性,卻在法律人才的培養上不分工。
因此,人才供需之間的這種突出矛盾,無疑嚴重地阻礙了企業法制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法制管理工作的開展。而解決以上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改變現有法學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對企業法制管理工作的需求。
三、充分認識工科院校在培養企業法制管理專門人才方面的資源優勢
1.工科院校應承擔培養企業法制管理專門人才的任務。
所謂法律人才,一般來說是指具有系統的法律知識、獨特的法律思維方式,能從事法律理論研究和法律實踐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本文認為,法律人才可以分為兩大類,即:學術型人才和應用型人才,而應用型人才還可以分為專才和通才兩類。這里,學術型人才主要指偏重于理論的研究和知識的傳播,將來從事法學研究和教學的人員;而應用型人才主要指偏重于知識的應用,將來從事法律職業或從事與法律相關職業的工作者,它包括適用于公、檢、法、司及律師事務所等特定法律職業的應用型專才,以及廣泛適用于包括國家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團體等在內的與法律相關職業的應用型通才。
根據這種法律人才的分類,本文認為,政法大學、綜合性大學和師范類院校在培養學術型人才和應用型專才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而作為其它類院校在師資力量、教學條件、信息資源、教學氛圍等方面就法學理論教育領域與以上院校相比,確實存在著相當的差距。因此,這些院校在法律人才培養的分工上:一是應承擔一部分應用型專才的培養任務;二是更應側重于應用型通才的培養,企業法制管理專門人才的培養就屬此類。
2.培養企業法制管理專門人才是工科院校的特長所在。
我們知道,工科院校的人才培養主要是面向企業,為企業培養各類專門人才。因而,長期形成的教學資源、信息渠道、教學模式等是培養企業各類專門人才的沃土。(1)無與倫比的實驗設備和教學設施。工科院校日積月累地把大量的教學經費投在了教學、科研的實驗設備和設施上。由于工科院校專業的廣泛,各個院校還都具有自己特定的教學領域和專業條件,這些極具特色的教學設施正是為特定的行業和企業服務的,它是培養特定行業和企業專門人才的基地;(2)富有特色的師資隊伍。各個工科院校特定的教學領域也造就了一支專門的教師隊伍,他們有適合于面向企業人才培養的獨特教學內容和方式:應用性、前沿性、實踐性。他們的教學面向企業,實習走進企業,科研服務企業;(3)“魚水之情”的企校交流。工科院校與企業的交流是全方位的、緊密的、互惠互利的,它包括:“信息交流”(企業骨干來校培訓、學校教師去企業調研)、“人才交流”(學校向企業輸送各類合格人才、企業專家來校講學、學校教師去企業當顧問)、“資金交流”(企業向學校投資辦學、搞科研,學校向企業投資辦實業)等。
因此,我們認為,工科院校與企業這種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系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這對于工科院校培養企業法制管理專門人才來說,它既是一種根基,也是社會教學資源的合理配置。
四、培養面向企業法制管理的法律專門人才
1. 企業法律專門人才的素質要求。
本文提出的是培養企業法律專門人才,并不單純是企業法律顧問的問題。隨著企業法制管理的不斷強化,作為企業法律專門人才,除承擔法律事務方面的咨詢、服務工作以外,承擔直接管理工作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包括:(1)協助企業領導人正確執行國家法律、法規,對企業重大經營決策提出法律意見;(2)參與起草、審核企業重要的規章制度;(3)管理企業合同,參加重大合同的談判和起草工作;(4)參與處理或直接辦理企業的合并、分立、破產、投資、商標、專利等有關法律事務,以及代理企業參加訴訟和非訴訟活動;(5)參與、指導和監督企業的生產、質量、銷售、財務、人事和技術等管理中的相關法律問題;(6)對企業干部和職工進行法制宣傳教育。
從企業法律專門人才的崗位職責來看,作為一名企業法律專門人才:一是要系統地掌握法學專業的基本理論和知識;二是要了解和掌握有關企業管理的知識,包括財務、供銷、質量、生產、外貿等管理方面的知識;三是基本了解本行業、本企業以及相關產品的業務知識和生產技術知識。總之,他應該成為一名精法律、善管理、懂科技和經濟、通外語的復合型人才。
2. 利用工科院校培養具有特色的法律專門人才。
(1)教學內容——在“法學理論與相關知識的結合”上下功夫。法學教育應首先以法學基礎性理論為前提,在法學專業知識教育方面,可以有選擇地加重經濟法、國際法、知識產權法、環境資源保護法、勞動法等課程的教學內容。其次,應加強管理和經濟知識方面的教育,開設經濟學、財務管理基礎、營銷學、企業管理學等課程,讓學生能更多地掌握企業經營管理理論。另外,各工科院校還應根據本校的專業特點進行一定的專業技術基礎理論教育,如:開設一些化工生產和工藝、機械制造工藝、服裝設計與生產等課程。同時,還可以開設一些如煤礦行業的安全、化工行業的環保等與企業法制管理密切相關的專門課程,既介紹相應的技術,又介紹相關的法規。
(2)教學方法——在“講授法與案例教學法的結合”上動腦筋。講授法是我國法學教學中的傳統方法,它是在我國悠久的文化傳統和法律制度的影響下,逐步形成與普及的。案例教學法的引進是21世紀經濟、政治、文化發展對法律人才素質要求的必然。就案例教學法之利而言:有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推理的能力和表達能力,以及解決具體法律問題的能力;有助于訓練學生直接面向實踐、走進社會的法律職業技能,它對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尤為重要。
(3)實踐環節——在“法律專業實習與企業管理實習的結合”上找出路。美國法學教授托馬斯·摩根講道“法學院的學生們需要工作技能。忽略技能訓練會給學生們帶來危害。技能應該伴隨學生度過整個工作生涯。”法學教育必須建立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的法學教學環境。作為企業法律專門人才,除本專業法律方面的專業實習外,工科院校應根據本院校有利的企業實習條件,在經過必要的相關專業課程學習之后,進行相關行業的企業實習,通過實習不僅可以熟悉一般企業的生產、經營、財務等管理情況,而且還可以進一步了解一些特殊行業的生產、技術、售后服務等企業的法制管理問題。如:化工行業的安全生產、環境保護問題,食品行業的產品衛生質量問題,家電行業的售后服務問題等。
當然,加強企業法律專門人才的培養并不是一個一蹴而就的簡單問題,而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既要體現法學專業的本色,又要融入企業管理、行業技術的知識;它既要充分利用工科院校的教學資源優勢,又要滿足社會對法律人才專業素質的需求。只要我們更新觀念,拓寬思路,就一定能夠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企業法律專門人才,推動企業的法制管理。
參考文獻:
1.陳高林.企業法制管理.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9.
2.張文顯.法學理論前沿論壇.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2001.
3.韓朝華.企業兼并呼喚法制.企業改革與管理,1999(6).
4.黃正.現代企業管理的法律理念.現代管理科學,2001(1).
(作者簡介:韓玉啟,南京理工大學經管學院博士生導師、教授;黃正,南京理工大學經管學院博士生、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