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運用經濟學中簡單經濟模型對供應鏈中出現的“牛鞭效應”進行信息決策分析。
關鍵詞:供應鏈;牛鞭效應
信息時代的企業供應鏈管理風云突起,作為供應鏈管理中關鍵一環的信息決策分析更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就針對供應鏈管理中出現的“牛鞭效應”進行決策分析。
供應鏈增加競爭能力的最基本要義就是通過合作來減少風險,大大提高整個物流過程的效率,而要提高效率對于主要供應鏈參與者來說必須分享信息。這類信息分享不應該局限于交易數據,同樣重要或者更為重要的是樂意分享戰略信息,以便廠商能共同計劃最佳的方法和采用更有效的手段來滿足需求。這種合作范例是基于這樣一種信念:信息協作是使參與廠商能夠更快更有效地正確行事所不可或缺的。分享信息和共同計劃可以排除或減少與存貨投機密切相關的風險。事實上如果信息能夠分享并使用適當的話,在生產線的終端與顧客結帳之間定位的大量存貨,就能從渠道中被排除出去。為了達到減少整個供應鏈存貨的目的,經理們認識到信息能夠有效地減少存貨和對人力資源的需要。特別是利用最新的信息制定的需求計劃,能夠通過減少需求的不確定性來減少庫存。對于供應鏈信息系統的開發把精力集中在改進交易系統的效率上以建立供應鏈競爭優勢的基礎,最初的理由是減少交易成本以獲得較低的價格,而交易成本由于有眾多的系統用戶、大量的信息需求、很高的業務量以及軟件的重要性而變得較高,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從供應鏈的信息鏈下手,解決信息鏈中出現的薄弱環節,減少供應鏈中各種市場不確定性和風險。
“牛鞭效應”指供應鏈上最終用戶的需求隨著供應鏈上游前進的過程中變大的現象,需求變化程度的增加導致了供應鏈顯著的無效率作業(如:供應鏈中各個企業被迫大量增加庫存)。這是由供應鏈末端企業對消費者對某產品的實際需求量與預測的需求量之間存在的偏差所引起的。一方面,消費者存在訂貨的提前期,實際需求量與訂貨量之間存在偏差。隨著向上游轉移越來越長,供應鏈延伸越長,中間非價值增值過程越多。另一方面,消費者存在著一定的需求量,為了滿足顧客的需求量,零售商持有比需求量多的貨物,當零售商向批發商訂貨,批發商被迫持有比零售商更多的庫存或具有比零售商更高的供貨能力;當批發商向分銷商訂貨時,分銷商也被迫持有比批發商更多的庫存,結果導致了供應鏈上的成員都維持了更高的庫存,發生更高的成本。這種“牛鞭效應”反映的是一個對信息的階段性扭曲所導致處于終端的企業供貨商對供貨信息的模糊接受,信息的模糊接受直接對于供應鏈的整合優化產生不利影響,它造成批發、零售商的訂單和生產商產量峰值遠遠高于實際客戶需求量,進而造成產品積壓,占用資金,使得整個供應鏈運作效率低下。隨著供應鏈運作的企業越多,這種效應越加明顯,整個供應鏈的管理會變得十分復雜、困難,但是這種效應是無法避免的,是供應鏈本身固有的特性。
綜上所述,供應鏈管理中產生的信息風險是理性成員所運用的優化行為的結果。參與供應鏈安排的企業都會認定一個具體的表現角色,還會分享共同的信念,即從長期來看,它們會因通力協作的結果而處境良好。每一個成員都是理性人,為了保證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會隱藏一些敏感信息,涉及商業秘密的信息不外泄;為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就會夸大一些公用信息(例如:消費者的訂貨量),使信息失真,造成信息風險。然而,從整條供應鏈看,每一個成員的利益最大化,并不一定帶來整條供應鏈的效益最大化,往往由于這種“內耗”大大影響了供應鏈的整體運作水平及競爭力。因此,為了減少信息不完全所帶來的風險,提高整條供應鏈的競爭優勢,必須建立一定的機制來約束供應鏈上各個企業的行為,同時要求供應鏈上各個企業對自己所擁有的信息在一定范圍內、一定程度上實現共享,這些信息包括訂貨和存貨狀況,當企業有可能獲得有關供應鏈活動的重要數據時,這類數據往往是以書面為基礎,或者很難從計算機系統重新得到。這種信息的迅速可得性對于消費者作出反應以及改進管理決策是相當必要的,因為顧客頻繁地需要存取存貨和訂貨狀態方面的信息,這里不僅與信息的可得性有關,從某種程度上與信息精確性和即使性都有關聯。當實際存貨和信息系統存貨之間存在較低的一致性時,就有必要采取緩沖存貨或安全存貨的方式來適應這種不確定性。
在集成化供應鏈中,增加供應鏈節點企業間的聯系與合作,提高信息共享程度,用覆蓋整個供應鏈的決策系統代替缺乏柔性和集成度差的決策體系,使整個供應鏈能更好地協調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并消除信息扭曲的不良效應。然而,由于企業是獨立的利益主體,相互間缺乏信任,在這種信息不對稱的條件下,就帶來了“逆向選擇”——制造商誤選了不適合自身實際情況的供應商,以及供應商的“敗德行為”——供應商降低了服務水準,增加了潛在費用。在供應鏈管理中,由于制造商無法全面、細致地了解供應商的運作全過程,供應商對制造商服務的不確定性必將對制造商帶來風險。要減少這種不確定性就要充分考慮信息的可得性和及時性,增強這兩方面有助于減少不確定性和存貨的需要量。
針對上述情況我們可以假設供應商與制造商都是完全理性的,那么在非對稱信息條件下,最優的激勵機制應是一方面能對供應商產生激勵,另一方面又能分擔制造商的風險。我們考慮單個制造商和供應商的簡單經濟模型:令供應商完成契約安排的勞動量為q(這里產品相當于供應商提供的服務),產量Q=Q(q)為了簡化,產品價格為1,這樣,Q就確定了產品的價值,假定S(q)為供應商生產價值Q元產品后得到的報酬,C(q)為供應商提供q勞動量的成本。我們試圖尋找次優的激勵機制(利益分成機制)來刺激供應商提供良好的服務,因為在非對稱信息條件下,最優機制是很難達到的。在利益分成機制下,供應商與制造商雙方都按一定比例從收益中獲得各自的利潤。假設供應商的份額采取S(q)=aQ(q)+F的形式,其中,F為常數,a<1,這樣由供應商利益最大化得出Max a Q(q)+F-c (q)此時供應商提供的勞動量滿足:aMQ(q )=Mc(q)。MQ(q)為邊際產量,Mc(q)為邊際成本。在信息對稱時,供應商提供的勞動量q',滿足M Q(q')=MC(q )因而在不對稱信息下不是最優的。然而在非對稱信息條件下,盡管供應商報酬是部分取決于可觀察的產量Q(q),但供應商和制造商都共同承擔了產量波動帶來的風險,從而既對供應商產生激勵,又使供應商不必承擔所有的產量波動風險,從而在次優條件下最優地解決了供應商的“敗德風險”。
另一方面,為解決制造商誤選了不適合自身實際情況的供應商,在契約簽訂時,企業可采取以下兩種方式:(1)尋求中間商或經紀人對供應商進行信息甄別。假設制造商直接與供應商簽約的風險為V,中間商或經紀人的代理成本為C',信息不對稱降低后的風險為V',那么當V-V'>C'時,制造商采取的策略是可行的。雖然中間商或經紀人本身并不能成為供應商的信號,但他們能利用專業知識鑒定識別供應商的信息。通過建立中間商或經紀人的商業信譽,能夠使制造商和供應商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狀況得到扭轉。希望獲得良好服務水平的制造商通過經紀人的可接受價格與提供良好服務的供應商簽約,且為此而支付給經紀人的傭金也低于其在非對稱市場上搜尋良好服務水平供應商的成本。(2)制造商與供應商在合同簽定時,采取風險分擔措施。根據前面假設:供應商風險分擔VS=BV+E,0<B<1,E為常數?,F假設市場中有兩類供應商:低服務水平的S1和高服務水平的S2,S1承擔風險能力VS1小于VS2承擔的風險能力VS2,VS(承擔風險能力)是與其對未來的預期相關;對未來的預期也就是根據企業現有的生產能力對未來收益的預期,即VS=aQ(q)+F-C(q),那么只要aQ(q)+F-c(q)>BV+E,S1和S2都能承擔風險,愿與制造商簽約,但如果逐步增加B,則aQ(q)+F-C(q)-BV-E是遞減的。當VS1<VS2時,S1最先達到無法承受較高的風險,將退出競爭,而S2由于服務水平高,承受風險能力更大,取得競爭優勢。通過以上兩種方法,信息甄別有效地降低了信息不對稱帶來的逆向選擇風險,從而改善了供應鏈中的信息傳遞風險,提高了動態聯盟的效益。
供應鏈當中出現的“牛鞭效應”是不可避免的,但這又與日常經濟生活中所要求的提高供應鏈整體效率相背離,要完全消除這種效應不可能,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在實際允許的條件下盡量降低這種效應發生時所產生的不利影響,這里介紹的經濟學模型就提供了這樣一個工具,工具的作用主要是幫助解決在現實生活中所出現的類似問題,而這個模型時是在假設單一經濟單元條件下實現的預測,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所要面對的將是復合的多個經濟單元的同時運作,需要解決的是多個經濟單元同時出現這種效應的問題,這就復雜得多了,所以介紹這個模型的作用還需要廣大經濟工作者在實際操作中綜合運用本身的推斷預測的能力,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有選擇地使用,這樣才能發揮模型的最大效用。
總之,針對供應鏈中存在的“牛鞭效應”所進行的經濟學分析,在這里主要提供了一個思維方式來解決這種供應鏈上下信息因為企業為了自身利益而扭曲的現象,這種思維方式需要在實際操作中不斷完善才能物盡其用,為提高供應鏈整體保障效益而努力!
參考文獻:
1. 鮑爾索克斯,克勞斯.Logistical Management:The Integrated Supply Chain Process.機械工業出版社,1999.
2.鐘彼德.Management Science Research:A Strategic Perspective.機械工業出版社,2000.
3. 哈羅德,海因茨.Management.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4. 丁立言,張鐸.物流系統工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湖北省軍事經濟學院研究生二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