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社會投資機制的不成熟性,我國政府在科技園區和科技企業的發展過程中既要制訂相關政策,還要設立發展基金,作為大半個投資主體存在。本文認為:一方面,政府財政支出無需“回報”,從而導致缺乏風險投資結果受益或者償失的承擔對象;另一方面,經驗證明由于運行方式的根本性差異,政府沒有可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經營好風險投資基金。因此,政府無需扮演科技園區、科技企業發展風險投資主體角色,直接參與風險投資市場,政府作為投資主體設立科技企業創業基金的這種風險投資政策值得商榷。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議。
關鍵詞:科技園;科技企業;風險投資;創業基金
一、問題的由來
從近20年各國科技園的發展歷程來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科技園的風險投入政策方面一般是以社會資金為主、政府為輔,即社會上的投資公司和民間投資團體為投資主體,政府提供寬松的政策環境和便利的服務。而我國目前的狀況是政府既要制訂相關的政策,還要設立科技企業發展基金,作為大半個投資主體存在。
但是高技術企業尤其是初創的科技企業往往需要大量的資金且成功率較低,因此國外一般由專門的風險投資者承擔。據歷史經驗,風險投資者進行風險投資的結果為:50%的投資失敗、40%不贏不虧、10%贏利。應該說,風險投資的這種高投入、高風險、高知識、高技能的要求,不是政府行為所能承擔的。下表對銀行貸款、風險投資和政府創業基金這三種融資渠道的特點進行了比較。
政府有沒有理由參與風險投資市場的經營?如果說政府有理由參與經營,那么誰來承擔投資失敗的風險,投資成功的利潤又如何分配?而且,政府參與風險投資的基金來自納稅人或國家財政,理論上使用國家稅收形成的財政是不需要回報的;再者,經驗證明政府也沒有可能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勵機制經營好風險投資基金。可以說,政府設立科技企業創業基金的做法實際上是一種過多干預市場的行為。據此,本文認為,當前我國各地科技園以中央和地方財政為投資主體設立科技企業創業基金的風險投資政策不盡合理,有待改進。
二、政府參與風險投資市場經營的缺陷
1. 風險基金高風險與政府財政支出追求“收益”穩定性的矛盾。政府財政支出(這里主要指科技撥款)不以營利為目的,但不表明政府支出不講求效益。一般而言,政府的科技撥款主要用來資助公益型RD活動,資助那些與國家利益密切相關、需較長時間才能產生效益且費用高、風險大的重大項目(如:高科技領域的探索性研究,國防、交通、能源等方面的重大研制項目)研究,通俗的講,就是政府科技撥款傾向于企業一般不愿意也無力承擔的基礎研究。這種財政支出的特點是追求長期的社會效益,其回報不是以直接的資金形式回收,而是以提高全社會的經濟效率來求得效益。從長遠來講,這種投入的“收益”是長期的、穩定的、低風險的。
風險投資是一種博弈投資,其特點是無擔保、高風險、流動性較小、高專業化和程序化,投資人積極參與并追求超額回報。博弈的結果往往是輸多贏少,但仍有眾多的風險投資公司前赴后繼,原因是科技企業的高收益率。例如:投資于美國硅谷Digital公司的投資者許多投資都失敗了,但對Digital公司的一筆投資就贏利數十億美元。投資公司就是這樣在輸贏中成長或者破產。
政府財政支出不應該是這種以營利為目的的博弈,它追求的是長期、穩定的“收益”,這和風險資金高風險的特性相矛盾。
2.風險投資需要積極參與和政府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之間的矛盾。風險資金與高新技術兩要素構成推動風險投資事業前進的兩大車輪,二者缺一不可。風險投資家(公司)在向風險企業注入資金的同時,為降低投資風險,必然介入該企業的經營管理,提供咨詢,參與重大問題的決策,必要時甚至解雇公司經理,親自接管公司,盡力幫助該企業取得成功。
從對我國部分地區政府創業基金的監管體制來看,政府主要通過地方科委對創業基金的申請和使用進行管理,特別是對基金使用狀況的監管,往往是以年為單位。即每年一次由科委對科技園區內企業使用創業基金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查,而對于財務機制不健全的地區,這種調查的監管效果甚微。加上我國的科技園區多而散的現狀,政府創業基金投入比較分散,不易監督,其效果與初期設想往往大相徑庭。再者,政府科技創業基金具有不以營利為目的的特性,這意味著沒有基金使用后果承擔主體。在我國目前行政監督體系還不完善的情況下,這種特性很可能會造成基金在使用過程中存在“不公平競爭”。
3.科技創業基金使用渠道不暢與我國基礎研究投入不足的矛盾。在和江蘇幾家著名科技園的接觸中了解到,雖然每個科技園都有提供科技創業基金申請的服務,但企業很少能夠通過這種形式獲得創業所需要的資金。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科技項目評估制度不夠完善,對科技企業的增值潛力評估信度不高。在沒有很大把握的情況下,政府本著寧缺勿濫的態度一般不肯輕易發放資金。結果是一方面政府有資金卻不知如何下放,一方面是科技企業為發展資金而發愁,往往錯失發展良機。根據筆者對全國20家科技園主頁的訪問統計結果,所有的科技園都有關于科技創業基金申請的欄目,申請要求和科技部、財政部的總體要求幾乎一致。各家科技園也都有有關創業基金的鏈接,但從鏈接情況看,最后多數是創業咨詢公司,或者是網頁刪除,或者是信息中心,真正屬于投資公司的幾乎沒有。因此,雖然由科技部、財政部牽頭設立了科技企業創業基金,但使用渠道不甚暢通。
科技企業初期所需的大量資金主要用于將科研成果商業化,因此,用于科技企業創業的基金屬于RD經費中應用研究經費之列。然而從近幾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在RD中所占比重來看,基礎研究的投入還很少,從近10年科技統計年鑒的統計情況來看,基本上在5%~10%之間波動。
對基礎研究項目的分析表明,我國基礎研究占RD的比重維持在5%左右徘徊不前。再看美國的情況,美國基礎研究經費占研發經費比重在1985年就占12%,1995年達到17%。從幾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歷史經驗,我們認識到基礎研究對于一國經濟的發展極為重要,尤其是現代科技革命以后,這種影響更快更大。
綜上所述,一方面是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缺乏;一方面是屬于應用研究經費的政府科技企業創業基金使用渠道不暢,這有悖于“勒緊腰帶過日子”、“好鋼用在刀刃上”的原則。
4. 科技園、科技企業數量多與我國財政支出不足的矛盾。建立科技園區無疑會促進高新科技產業的發展,但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需要從全國范圍內統一部署。目前我國各類科技園區、開發區的數量過多,產業規模不夠,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較嚴重。據統計,1991年國家級開發區只有27個,僅僅兩年后就發展到52個。各省、市辦的開發區多達100多個,到2000年,全國開發區、科技園區共達300個。很多地方沒有考慮地方資源稟賦特色,沒有進行區域規劃,一哄而上,盲目建立“大而全、小而全”的科技園,分散了有限的資源,小打小鬧,不成氣候。園區內科技企業的數量更是從1991年的2743個猛增到2000年的20796個,幾乎翻了7倍。資金需求旺盛是科技企業初期的共同特征,而這幾年我國研究經費支出的增長率基本維持在10%~25%之間。
科技園、科技企業數量過多與我國財政支出不足的矛盾表明由政府設立創業基金來扶持科技企業的成長是不客觀的。
三、政府應對投資市場的對策
1. 提供更為科學、合理的政策環境。(1)政府可以制訂更適宜科技企業成長的政策環境,如:優惠稅收、政府采購等;(2)政府提供更為寬松的科技企業融資環境,如:貸款、交叉融資等,對那些用于發展科技企業的風險投資者予以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3)對那些在技術上領先,確實具有創新價值的項目和企業還可以采取政府補貼的形式給予扶持。
2. 適當進行政府投資。大多數科技園區都是依賴于高等院校而建立的,因此有些以往由高校承擔的國家科技攻關項目或重大科技工程項目也有可能轉移到科技園進行。對這些屬于基礎性科學研究領域的項目或承擔了部分工作的科技企業,政府可以通過政府投資或直接撥款的形式優先保障科研項目的順利進行。
3. 鼓勵融資渠道多樣化。一方面是科技企業發展需要大量啟動資金,一方面是民間投資主體和國內外投資機構沒有發揮的空間。政府可以鼓勵不同部門和行業之間的交叉融資,甚至與外國投資機構、外國同類廠商之間的交叉融資。如果政府擁有一項已經將這些問題做了充分準備的風險投入政策,無疑會對我國科技企業的蓬勃發展起到推動和穩定作用。
綜上所述,對于重點科研項目和重大科技工程的建設,政府可以以投資、撥款的形式參與,并且通過貸款、補貼、優惠稅收、風險投資和交叉融資、政府采購等政策手段扶持科技園區和科技企業的成長。政府財政是主要杠桿手段,但在總體上均不應成為主要支配力量,主導支配力量應來自競爭性的民間投資團體。因此,政府面臨的任務是培育民間風險資本市場,在企業和市場起作用的地方,政府應該逐步退出。
參考文獻:
1.吳林海著.中國科技園區域創新能力論.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
2.陳禹,謝康著.知識經濟的測度理論與方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
(作者簡介:吳榮順,東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副主任、副書記;周勇,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