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股票激勵計劃”實施中的不誠信,為中興通訊的企業文化留下致命傷。
2003年6月,深圳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的“員工股票激勵計劃”被證券監管部門認定違規,并被要求限期整改。深圳證管辦對中興通訊的例行巡查,分別指出了包括公司治理結構、會計核算、財務管理在內的13條問題,其中特別指出,該公司在激勵機制中存在以下問題:未履行法定程序;公司獎勵制度未經董事會審議,外部董事、獨立董事對此并不知曉;同時未對與此有關的決策程序和決策情況進行必要的信息披露。
上述報道因當事方的企業知名度以及“股票激勵”這一關鍵詞而備受關注,筆者通過進一步了解該新聞背后的事實,發現了該公司企業文化建設中的致命傷。
管理層誠信可危
企業文化,往往通過企業宗旨、戰略愿景和核心價值觀所構成的框架,來進行結構化的描述并內外傳播,體現出企業目標、企業哲學、企業風氣、企業道德和企業精神。核心價值觀是企業文化的靈魂。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容,可能因社會文化背景、公司緣起、創始人和領導者的觀念,以及行業特征等的影響而有所不同。但在具體的社會發展階段,一定存在被普遍遵循的核心價值觀,比如誠信,就是當代企業所必須具備的基本操守,也是普享的核心價值觀。
中興通訊事件中,該公司及其管理層的誠信受到了較大程度的損害。作為一個上市的公眾公司,在出臺核心骨干長期激勵計劃的過程中,竟然沒有履行必要的董事會審議程序;該股票激勵計劃自1998年就開始實施,涉及金額高達7000萬元之巨,但該公司竟然從未向廣大股東通報甚至“知會”一聲;進一步調查還表明,該計劃即使在中興通訊內部,因其“處于高度保密狀態”,員工們也普遍懵懂不知;此外,該計劃出臺時規定公司總經理等高管層不參與,媒體調查的結果卻表明,公司主要領導在該計劃中受益不菲。因此,這件事情對該公司的企業文化建設進程與實際效果,將造成不可避免的損傷。
價值觀未被認同
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核心價值觀要有效轉化為員工的整體行為,從而實現可持續的企業整體業績改善。員工整體行為的改善,必須有賴于將企業文化建設做實,而做實的途徑,則在于下大力氣建立并不斷完善企業的制度體系。最能直接支持企業文化、表達企業核心價值觀的制度,往往是業績考評與薪酬分配制度。
激勵制度及其具體方案的制定和實施,必須事先真正關注員工的需求、取得員工的普遍認同,事中嚴格執行、落實員工的責權,事后對員工的工作業績給予科學合理的評估和全面有效的反饋。
中興通訊的股票激勵制度在1998年和2001年分別實施過一次。每次實施時,由人事部門和財務部門依據員工的崗位性質和歷史獎金水平等,確定“骨干員工”的具體對象,這些“骨干員工”50%以上的獎金必須用于購買本公司流通股,并予以凍結,一般凍結期為5年,在此期間,員工不得離職,否則其名下的股票不予兌現;期間實際可兌現股票數量,也必須根據考評結果,由一個并不簡單的公式計算得出;另外50%的獎金,也要分5年延期兌現。
員工們認為:“所謂的股權不過是我們本該得到的獎金,卻被變相扣留了;名義上是通過獎勵以挽留人才,實際上只是通過這種方式來迫使員工留下。”而作為該激勵計劃的直接當事人和被激勵對象,即有資格加入該計劃的“骨干員工”,也普遍持抱怨的態度。顯然,該計劃并沒有取得員工的認同,其實施的結果,成了員工與公司之間的一場“博弈”,非但不能起到正向激勵員工、長期保留核心骨干的效果,反而惡化了公司內部的工作氛圍,助長了員工與管理層的對立情緒,從而嚴重損害了員工對企業核心價值觀的認同,破壞了企業文化建設的進程與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