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報道,6月份,由溫州9家民營企業聯合組建的中國最大的民營財團——中瑞財團控股有限公司在浙江溫州正式開業。9家企業所占股本相同;財團沒有控股股東,董事長兩年一換、輪流坐莊。
在國外,財團是金融資本的簡稱,是指由極少數金融寡頭所控制的巨大銀行和巨大企業結合而成的壟斷集團,通常由一個或幾個家族集合而成。從這種意義上講,財團實際上就是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混業經營的高級企業組織形式。不過,從中瑞成立時確定的核心業務來看,由于分業經營的限制,“財團”這個名字和實際之間還有相當的距離。
根據“以實業投資為基礎、以金融資本為紐帶”的定位和中瑞的業務安排可以看出,“中瑞既不是財務公司,也不同于國內泛濫的投資公司,而是具有私募性質的企業間融資平臺,一個較恰當的定義也許是‘原始形態的投資銀行機構’”——經濟學者鐘偉的評價非常中肯。
實際上,盡管中瑞的股東們經歷了從手工作坊到流水線的初步升級后,目前是國內行業中的領先者,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其核心競爭力一直表現為成本控制能力,技術和品牌的貢獻相當弱小。隨著全國學溫州,企業的相對比較優勢正在逐漸喪失——幾乎和北京上海相當的地價把溫州的這種成本優勢抵消殆盡,資源的短缺制約了企業的本地擴張,無法消化的研發和技術升級的成本嚴重制約了溫州企業的產業升級。
不過,溫州企業也發現了自己這種情況下的相對比較優勢——已經積累下來的資本優勢和具有深厚文化根基的民間借貸。于是,我們看到了建立在個人借貸融資基礎上的“溫州炒房團”和中瑞、中馳等財團的催生。
對這種企業探索,我覺得,并不一定現在非要有個結論。風險,尤其是混業經營的地雷,就像原來溫州企業正是突破許多政策底線而發展起來的一樣,需要辯證地看待,沒風險又賺錢的事不會掉到民營企業頭上。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就要過一個檻兒,到了一個十字路口,這時候需要做的是選擇和行動,而不是徘徊不前,有魚沒魚撒一網,有棗沒棗三桿子,其實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猶猶豫豫、躑躅不前,不做選擇,結果只有一條——坐以待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