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到中國,我就會全程跟蹤。他的各場演講門票我都買到了。可以說,除了上廁所和睡覺之外,其他時間我都要跟隨著他……”
說這話的是何許人?所謂的“他”又是誰?
因為說這話的口氣很FANS。而所謂的“他”,也會讓人以為是劉德華、貝克漢姆或者周星馳當中的一個。
可是,如果這里的“他”不是影視體育明星,而是杰克#8226;韋爾奇;說這番話的不是某個狂熱的追星族,而是一個我們的企業家,你還會覺得正常嗎?
不管正常不正常,杰克#8226;韋爾奇來了又走了,那個事先向媒體說這番話的企業家或許也圓滿完成了他的追星之旅。
雖然我能夠理解那些狂熱的追星族面對自己仰慕的明星的那份熱情,可我卻沒法理解這位企業家的追星行動。
追貝克漢姆是因為他的球藝,追劉德華周星馳是為了欣賞他們的演技——追韋爾奇當然是因為欣賞他的管理。理由看似簡單,但問題也正在這里:看貝克漢姆的比賽你能欣賞到他的球藝,聽劉德華的音樂會看周星星的電影你會獲得藝術的美感;而除了睡覺和上廁所,一定要追隨著韋爾奇滿世界跑,你是為什么?或者,你想在這種追隨中得到什么?
與那些體育影視明星比,韋爾奇當然毫不遜色,可以說是更偉大的大師,連股神巴菲特都認為“所有的CEO都想效仿他,他們雖然趕不上他,但是如果仔細聆聽他所說的話,就能更接近他一些”。可是,股神說的“聆聽”當然不一定是要當面聽他演講,他所謂的“接近”顯然也不是和大師身體的接近。
學習之風深入人心,向成功者學習成功更是很多人的學習方式。經營管理從憑感覺靠經驗到自覺地檢討和學習,學習的革命在某種意義上講已經取得成功。但是眼下需要取得更大成功的是,如何改造我們的學習,如何使這種學習更積極更有效?
一般來講,學習的目的無外兩種,一曰致用,二曰養性。管理學說到底是一門實踐科學,對企業的經營管理者而言,學習的目的固然不排除有可以養性的一面,但更多時候當然還是為著學以致用。除了有志于理論研究者,所有的學習對象,不論是韋爾奇這樣的大師,還是各類總裁班訓練營的講師,甚或只是一本讀物,都應該只是自己學習提高的材料,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是學習應該具有的最基本的態度。
還拿這次韋爾奇中國之行來說,說白了,大師不過是這場聲勢不小的商業演出的“演員”,固然觀眾注定會在觀看中受益良多,但如果觀看者過度忘我,反倒會淡化了學習的初衷。這次活動的主辦者都說,“我們并不是把他當偶像請來的,是作為一個供人反思和審視的對象請來的。”
忘我乃至于無我,在有些時候是一種至高境界,但在這樣的學習中,就可能是一種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