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商業評論》2004.07
模仿時代 危機四伏
模仿行為對社會造成巨大影響,在商業和金融兩方面尤甚。成千上萬的通訊渠道使得幾乎任何人即刻就能知道其他人的做法、想法、信念、主張或預測。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也的確在根據這些資訊來采取行動。隨之產生的流行狂熱和時尚潮流、泡沫和崩解,也比以往更頻繁、嚴重且復雜。
信息時代所造成的吊詭,遠超過其應有的比重,其中包括下列所述:在信息極為充裕的時候,我們并未用它們來達成較佳的決策,反而去模仿他人,以及他人的錯誤。信息過多,使得模仿成為最方便的啟發方法,這就是“自我參照”社會的基礎。模仿有其優點。不過,這也會增加不穩定性和不可預測性。因為模仿的定義就是以倍數增加——它可能把一個單一意見膨脹放大為群眾運動,或是突然把一名最無足輕重的角色推向市場最前線。
《首席信息官》2004.06.15
六步打造有效的職業培訓計劃
即使我們說過成千上萬次:你的員工是最寶貴的資產,你必須像重視系統和產品一樣重視他們的發展,實際上,還是有很大部分的高級執行官情愿把眼光盯在計劃的按期執行和財務預算方面,對職業培訓計劃幾乎無暇顧及。首席信息官執行委員會的成員們根據自己的親身實踐為你的人力投資提供一些必要的指導方針:
1.走廊里的談論。高層會議室絕不是與員工談論個人職業發展的好地方,聰明的執行者會在走廊這樣輕松的地方和員工聊聊。不過在發起這場談話之前,你一定要了解公司能讓其發展計劃實現到何種程度。
2.制定一個完善的職位體系,根據個人專長確定工作頭銜,并使其與薪酬、技能要求、獎金和年度考評緊密掛鉤。
3.為了取得主動權,一個新的職業培訓計劃需要一個適時的、有效的、公開的溝通交流計劃做支撐。
4.更謹慎地提拔領導。顯眼的項目不一定能培養卓越的經理,我們需要確定他是不是能在更惡劣的條件下也勝任這個職位。
5.建立全面的專業的職業培訓課程。
6.使用交叉培訓。
《快速公司》2004.06
設計至關重要
自1990年代起,許多公司就開始意識到產品時尚化的重要性,這種時尚化不是從零售商的利益出發,而是為這些產品的直接使用者著想。斯迪、蘋果、三星通過設計出一代又一代炫酷且以人為本的產品,使大量消費者成為它們的顧客。設計使這些公司碩果累累,并與市場上的其他產品區別開來。他們明白公司與顧客的關系已經改變,工作的性質已經改變,商業本身也已經改變,設計在新環境下顯得至關重要。
從個體層面上來看,設計也是重要的。工作服休閑化的趨勢已經預示著灰色套裝時代的結束;我們采用的技術工具——從手機到膝上電腦,再到互聯網本身的外觀和形象都預示著一種新的工作方式的到來,那就是開放和合作的工作方式。
當今的大部分公司都意識到,一個產品不僅僅是許多種功能性零部件的集合,因為顧客對產品的體驗是從它的設計開始的。一款好的產品必須能與顧客的情緒產生對話,而設計就是將這種情緒點燃的火種。到位的設計一定深深地植根于企業文化當中。它不僅反映出產品背后真正的概念,再延伸一下,還反映出這個企業的理念。設計正成為一股勢不可擋的力量,影響著商業和整個社會。
《銷售力》2004.07
銷售巨頭的秘訣
雖然最近像安然、美聯航這樣的巨頭走向毀滅的例子屢見不鮮,但大部分公司還是走勢良好,他們的銷售團隊因為方法得當促成了一筆又一筆生意。我們將這些B2B巨頭成功的銷售經驗總結出來,以供較小的企業借鑒。
秘訣一:確立有效的、適時的、雙向的溝通渠道。將例會、適時的電話和電子郵件正式化,以確保溝通成為一種制度、一種規范。
秘訣二:未來的天下是技術的天下,必須在技術上為銷售團隊作必要的投資。任何規模的銷售團隊都必須有足夠的財力為銷售人員配備像筆記本電腦、手機、辦公軟件等必要的工作器具,以及跨部門的客戶服務和關系管理解決方案,否則將無法參與競爭。
秘訣三:銷售人員與區域緊密相連,區域成員可以幫助公司做出各類決策。一個公司如果能不斷從銷售區域得到最及時的反饋,在公司的管理和決策方面就可以比對手更占先機,因為最好的想法往往出自最接近顧客的人。
秘訣四:將公司的集中支持和區域自治權結合起來。中小企業大都偏向區域的放權,因此可以通過鞏固銷售資源、規范培訓計劃、制定適當的政策和程序來增強公司控制的力度,以便在消費者心目中建立起統一的公司形象。
《智能企業》2004.06.12
保持供應鏈的平衡
衡量企業供應鏈管理系統的效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要從眾多評價方法中選擇一個有效的手段是非常困難的。
供應鏈管理在效率和靈活性之間需要尋求平衡。如何降低操作成本、如何通過供應鏈加速物流速度、如何提高靈活性以適應多邊的市場環境、如何減少庫存、如何提高交付的實施性等等都是企業極力追求的目標,但在追求這些目標的時候,我們不能忽視其中存在的平衡關系——如何保持其中的平衡性是供應鏈管理策略的本質。正如管理大師馬歇爾所說,供應鏈中最大的平衡關系是效率和靈活性之間的平衡。
供應鏈評價有4個要素:時間、成本、效率和效力。評價一個供應鏈體系的時候要平衡考慮這4個要素,主要的原則有:以目標為導向的評價體系;綜合考慮,不要采用單一的視圖作為衡量手段;集中于關鍵領域;底線價值,關注企業的投資回報率。
《管理雜志》2004.07
善用顧客參與
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把一部分服務轉移給顧客自行處理,例如銀行業便透過自動提款機,讓顧客分擔一些出納員的工作;此外,某些加油站已經讓顧客自行加油。
這種顧客自助式服務的概念,被稱為“顧客參與”,是指消費者在一項產品的消費過程中,必須投入或多或少的勞力與精神,包含顧客心理、身體和情感上的投入。既然接受服務的消費者也產生了服務,因此有學者認為此類型的消費者是一種“生產性的消費者”。
將顧客的參與納入服務提供及傳訊的過程,對企業有許多潛在的好處。除了對服務品質的評估具有正面作用,也幫助企業改善服務的過程,創造提升整體服務價值的機會,并使企業得以進軍市場尚未被滿足的空隙,獲得顧客高度的忠誠和再度消費的意愿。
許多學者都同意,服務業需視顧客為準員工,并且善加規劃,管理顧客與企業運作的模式,達到提高生產力的效果。事實上,在某些情況下,顧客所能提供給企業的資源甚至比員工所能付出的還要豐富。
《突破》2004.07
學校行銷大有可為
近年來,陸續有人在探討學校行銷這個重要課題,也有些學校的學術和行政主管開始嘗試采用行銷的理念和方法來推展學校的教育服務,這是可喜的現象。不過,在研討或推進之前,我們要了解這到底有沒有必要性呢?
行銷的本質在經由交換創造顧客價值,有交換關系存在就用得著行銷。所謂“交換”是指一方自他方取得有價值的東西,同時也提供有價值的東西給他方作為回報的行為。
學校與主要顧客(學生、校友與家長)之間是具有交換關系的。學校可提供給他們許多有價值的東西,包括知識、文憑、人脈關系、榮耀等。而另一方面,學生、家長和校友也可提供給學校學雜費收入、捐款、支持和口碑。除了主要顧客群之外,學校還有不少次要的顧客群,如大眾媒體、工商企業、政府官員和熱心社會人士等。
由于學校和顧客之間存在交換關系,因此,也可運用行銷的理念和方法來強化它對顧客的服務,增進學校服務質量,塑造良好的學校形象。
《世界經理人》2004.07
非權威領導者
如果要給傳統的中國企業領導者畫一張集體素描,他們威嚴的表情大概會驚人地相似。因為,長期以來在中國,“權威”這個字眼就與領導力相伴而生,而領導者的權力意識一直壓倒責任意識而處于絕對的上風。
在現代企業中,員工的創造力和團隊合作越來越被視為增強企業競爭優勢的重要源泉。這時,領導者生硬地依靠職務權力去命令和控制,往往使效果與初衷背道而馳。而當領導者把自己當作導師、伙伴甚至朋友,運用各種輔導、溝通、包容、激勵等非正式權威的領導方式,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就是在刻板的權威之外,能夠幫助團隊成功的另一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