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 奇

韓國有九個道、一個特別市和五個直轄市,面積9.9萬平方公里,面積占朝鮮半島總面積的45%;人口約4800萬,人口密度居世界前列。而韓國首都漢城僅有600平方公里(相當于北京的1/30),但人口卻有1200萬(與北京相同),是世界上最擁擠的城市之一。漢城始建于公元前18年,位于朝鮮半島中西部,臨近西朝鮮海的漢江下游右岸。公元1394年,朝鮮王朝在此建都,時稱漢陽。漢城目前共有22個區,是一個高度現代化與豐富的古代遺產和諧并存的國際化大都市。歷代皇朝修建的眾多宮殿使其享有“皇宮之城”的美譽,漢江沿岸綠樹成蔭、碧草連天,漢城體育中心和奧林匹克公園設施具有世界水平,第10屆亞運會和第24屆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更使漢城在世界上享有盛譽,正是因為如此,有關韓國將把首都遷離漢城的消息一經傳出,立刻在全世界范圍引起關注。
鑒于來自各方的質詢與壓力,韓國政府官員對遷都的性質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韓國政府為減輕遷都一事所帶來的困擾,堅持認為將國家行政機關遷出漢城并不是“遷都”,只是“遷移行政首都”而已。但是,按常理來說,一個國家的國家元首所在之地便是首都。反對者對此抓住不放,認定總統將來要離開漢城,“遷都”之說成立,于是,有關韓國遷都的爭論也由此展開。
各國遷都 方興未艾
從上世紀中葉開始,一些國家開始把遷都作為自己國家調整經濟、促進全面開發的重要步驟。就目前全世界范圍而言,遷都已成為首都“減負”、控制規模的一種有效手段,正在涌起一股不大不小的潮流,成為一種以人為本的國家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舉例來說,首先是巴基斯坦把首都從印度洋岸邊的卡拉奇遷到伊斯蘭堡,極大地促進了該國北部地區的經濟和社會文化發展。南美洲第一大國巴西歷史上南富北窮,經濟發展極不平衡。早在1822年,就有人倡議把首都從南部濱海的繁華城市里約熱內盧遷往內地。1956年,巴西政府在中西部戈亞斯州一片荒原上選中了新都地址,定名為巴西利亞。1960年4月,巴西首都正式遷往巴西利亞。
尼日利亞將首都從拉各斯遷到阿布賈。拉各斯是尼日利亞西南海岸的重要港口城市,也是尼日利亞最大的工商業城市。但由于與該國內地相距遙遠,使得該國的經濟發展極不均衡,造成尼日利亞沿海地區經濟繁榮,而內地則貧窮落后,而且北部少數民族的分離主義情緒由于貧窮也日漸高漲,權衡再三,尼日利亞政府終于下決心將中部城市阿布賈作為新首都的所在地。
德國將首都從波恩遷到柏林。1991年6月20日,德國決定將聯邦議院和政府所在地從波恩遷往柏林。1999年8月25日,德國總理施羅德按計劃搬入柏林的臨時總理府辦公。對于統一后的大多數德國人來說,柏林是“德國唯一的世界都市”同時也是最適合作為首都的城市。
坦桑尼亞將首都從達累斯薩拉姆遷往多多馬。早在上世紀70年代,坦桑尼亞政府就開始籌劃將首都遷往中部城市多多馬,但遷都過程十分緩慢,至今依然沒有實現,但坦桑尼亞政府表示,坦桑尼亞首都最終將會是多多馬。
哈薩克斯坦將首都從阿拉木圖遷到阿斯塔納。1997年12月10日,哈薩克斯坦總統納扎爾巴耶夫宣布以阿克莫拉取代阿拉木圖,作為哈永久首都。1998年5月,又將阿克莫拉更名為阿斯塔納。阿斯塔納位于哈國家版圖的中部,從上世紀50年代起逐漸發展起來,成為哈北部重要的公路和鐵路樞紐。
科特迪瓦將首都從阿比讓遷到亞穆蘇克羅。科特迪瓦原名象牙海岸,是非洲少數可以稱得上富庶的國家,為了使國內經濟能夠獲得更全面的發展,科特迪瓦政府將首都從全國工商業中心阿比讓遷往亞穆蘇克羅。
另外,剛果(金)、南非、佛得角等國也都相繼傳出了遷都的消息,正是在國際上遷都熱潮的大背景下,韓國決定遷都;也正是因為朝鮮半島問題的特殊復雜性和漢城在國際上的重要地位,此次韓國遷都又幾乎吸引了全世界所有國家的目光。
韓國國內 針鋒相對
韓國朝野對遷都的態度之所以截然不同,是因為各有其道理,而且各自的道理又都相當充分。韓國政府力推“地區經濟均衡發展”為遷都的首要原因。早在上世紀70年代,冷戰正盛,為了利于“避戰”,韓國政府就曾動議遷都。
在幾十年的經濟發展中,韓國形成了過分集中的經濟布局,以漢城為中心的首都京畿圈變成了超經濟帶。在僅占國土面積12%的地盤上,竟然集中了全國半數以上的人口和近七成的經濟力量。在這種情況下,韓國政府迫切希望建立新的行政首都,以便輻射周邊,均衡發展。與此同時,韓國擬通過遷都改善各道、市之間關系和經濟利益分配問題。國會此前通過了《地方分權特別法》和《國家均衡發展特別法》,行政首都遷移,解決了中央與地方的權利分配和協調,促進了地區經濟和社會的均衡發展。首都京畿圈南移到國家中部,就可以推動和促進經濟相對落后的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也可以平衡人口密度和輻射其他欠發達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
然而,反對者則認為,遷都需要巨大的經濟投入,而且時間長,見效慢,遠水解不了近渴。另外,燕歧—公州地區距漢城僅百余公里,將首都遷到那里不僅不會減輕漢城的壓力,還將適得其反,會形成更龐大的城市集群,并不能實現地區經濟均衡發展。
韓國遷都是要在曠野上新建一個首都,這是一個大工程,至少要數百億美元的投資額、8300多萬公頃的占地面積、長達23年的建設周期。面對這么一個耗資、耗時又前景不明的超級項目,韓國舉國上下產生歧見和爭議實屬正常。無論從政治角度,還是從經濟角度來看,遷都工程的利弊得失,均可羅列出一個長長的清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便是很自然的事。所以,目前在韓國,隨著新行政首都遷移工作在逐步推進的同時,韓國國內反對遷都的聲音也越來越大,漢城市議會甚至決定要提請韓國憲法法院裁定遷都違憲,還要發起1000萬人簽名運動,要求政府就遷都問題進行全民公決。
漢城市市長李明博多次敦促韓國中央政府就遷都問題進行全民公決,他表示,遷都必須在征求人們尤其是漢城市民的意見后才能進行。他還重申,憲法法院應該否決國會通過的關于決定遷都的《新行政首都特別法》,因為該法案缺乏全民共識,與憲法精神相悖。

李明博警告說,遷都將大大削弱漢城作為韓國以及東北亞經濟中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而一些跨國公司和西方國家政府對于韓國遷都似乎并不支持。漢城市民則擔心遷都后漢城首都地位被剝奪,而政治地位邊緣化會導致該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乏力,因此本能地反對遷都,并且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反遷都運動。
但韓國的一些文化界知名人士則積極支持政府遷都,他們認為,對大首都的崇拜,隱含著對等級制度的認同,是反文明反文化的表現。首都必須最大,樣樣都要占爭第一,別的地方不可超越。建了大首都并縱容它無限膨脹,最終形成了它不得不勉強維持的笨重局面。巨型的首都成為巨型的資源吸納器和資源消耗器。漢城也是這樣,在“首都樣樣第一”的畸形心態之下,漢城都市圈吸納了全國半數以上的人口和70%的經濟實力。
首都肥大癥的結果,是首都在人口、環境、交通、能源、水資源、居住條件等方面的壓力持續強化,房地產炒作持續高溫,市民對高房價苦不堪言,對機動車與人爭道積怨很深。所以,支持遷都的人打出的旗號是:“我們不要一個臃腫的經濟動物,我們要一個人人可以自由自在奔跑的漢城!”
韓國新都 呼之欲出
韓國的新行政首都的“選秀”活動終于有了眉目,燕歧—公州地區以88.96分的成績獲得第一。而從其規劃方案中的人口與面積來看,它也將是一個風貌清雅、體格勻稱的“小首都”。燕歧—公州地區位于韓國中部的忠清南道的中北部,距離漢城大約160公里,總面積200余平方公里,人口13.3萬。該地區背山臨水,交通便利,是韓國錦江平原上有名的“米糧倉”,而且公州市在公元475年的時候曾經被百濟王國文武王定為國家首都,直至公元538年。
韓國的新首都,是一個典型的“小首都”,規劃居住人口只有50萬人,從韓國政府的規劃來看,政府各行政機關將占地230余萬平方米,總統府和國會占地約為33萬平方米。這樣節省的用地面積,不僅是“小首都”,而且是“小政府”。
韓國遷都的建設與搬遷費用初步預計是380億美元,政府搬到“小首都”后,將致力于韓國中東部的經濟騰飛與文化發展。韓國政府認為,一個國家的形象不能僅僅靠大首都、大型建筑、大型團體操來維持;首都所要體現的也不僅僅是“天下為大”的大氣,作為首善之區,環境清雅、布局舒暢、空氣清新似乎更符合“首善”二字。而不斷“攤大餅式”的、疊床架屋式的擴張,增加的只是混亂和笨重,而非文明和偉岸。
美國首都華盛頓人口只有大約80萬,但華盛頓的肅穆、整潔、雅致、內斂的風范卻是許多“大首都”難以比擬的。澳大利亞首都堪培拉的人口只有30萬,但卻是世界上有名的花園之城。新西蘭首都惠靈頓同樣是一座“小首都”,但它的清靜與優雅世界聞名。
以華盛頓、堪培拉、惠靈頓和韓國燕歧—公州地區的某個尚未最后命名的地點等為代表的“小首都”不僅宣示了一個國家政府在文化上的自信,而且確實做到了以人為本,避免了“巨型首都綜合癥”對人居環境產生的負面作用,也避免了“巨型首都”的高昂運營成本。
“大首都”的過度臃腫和疲憊,引發了人們對這種地理集權格局的重新審視。而將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在不同城市中作適當的分工,這不僅是一種先進的人文地理觀念,也隱喻著一種現代政治文明。
“二戰”結束以來,全球已有20多個國家實施了自己的遷都計劃,還有十余個國家已提出遷都動議。
韓國財政經濟部的數據顯示,在新行政首都建成后,由于用于改善交通混亂和環境污染的費用減少,首都京畿圈每年可節省相關花費10.02億美元。
根據韓國朝鮮發展研究所最新公布的研究報告,在新首都建成之后流入的新移民中,將會有51.3萬人來自漢城首都京畿圈,來自韓國其他地區的也會有13.8萬人。漢城地區的土地和房屋價格將會分別下降1.5%和1%。此外,韓國政府的一項報告預期,遷都計劃將會使漢城人口在2020年之前減少10%。
韓國政府表示,韓國工業和金融巨頭的總部將繼續留在漢城,因此漢城將仍然是國際經濟中心,相當于紐約在美國的地位。
漢城自1948年成為大韓民國首都以來,作為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處于統領全國近十萬平方公里土地和約4800萬人口的樞紐地位,對韓國的經濟起飛、國力上升發揮了巨大作用。但是,“不均衡發展戰略”導致漢城的“城市病”日益嚴重,人口密集、地價飛漲、交通擁擠、環境污染,成為這一東亞國際化都市未來發展的障礙。此外,隨著駐韓美軍的戰略轉移,尤其是美軍從首都周邊向中部腹地南撤,距北部軍事分界線僅40公里的漢城,將有失去往日安全防護之虞。因此,首都南遷從軍事安全的需要上,是韓國政府一項重要的歷史性決定。
目前,韓國的燕歧—公州地區已經呈現出良好的經濟發展勢頭:人口和資金開始流入,地價開始飛漲。據估計,在新首都建成之后,燕歧—公州地區的土地價格和房屋價格將分別上漲8.5%和5.7%。雖然政府已經明令禁止不得私自出售新首都規劃區內的土地,但是在周邊地區例如東側的燕歧郡,房屋價格比去年同期已經爆漲了60%。
自己的家鄉被納入新行政首都規劃區,許多燕歧—公州地區的居民感到十分振奮,畢竟這意味著機遇,意味著經濟發展,意味著生活水平和社會地位的提高。
但是也有許多當地農民表示,他們在為家鄉感到自豪的同時,也開始為未來感到憂心忡忡。因為當地許多農民耕種的土地是租來的,一旦土地被國家收購,種了一輩子地的農民不但要被迫離開居住了祖輩幾代人的家鄉,而且對于將來如何謀生心中無數。更有農民不愿意看到在當地埋葬了多年的祖墳被迫遷移,成立了反對遷都的“特別對策委員會”,但歷史就要展開新的一頁,韓國的遷都已是大勢所趨,人們能做的只是與政府一起默數新首都開工建設的倒計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