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嚴 林 楓

素有“千島之國”之稱的印度尼西亞,據最新統計,足有17528個島嶼。在這如一串翡翠貫穿在南太平洋上的群島國度中,巴厘島(BALI)則被公認是璀璨奪目的一顆明珠。巴厘人生性愛花,處處用花來裝飾,因此,該島有“花之島”之稱,并享有“南海樂園”、“神仙島”的美譽。數不清的海景風情以及色彩豐富的食物、木雕、蠟染、油畫、紡織品、舞蹈和音樂讓游客沉醉其中不思歸期。每年來此游覽的各國游客絡繹不絕。巴厘島是印尼的標志。在西方國家,許多人只知道巴厘島,而不知道印尼。
海灘上的浪漫
看海是喜歡巴厘島的主要理由。漂亮的海濱風光在這里隨處可見。
到巴厘島旅游,最浪漫的生活是在海灘。滿目是藍天,白云,銀沙,碧水,還有那數不清的亮麗色彩裝點著多姿的帆、舨和搏浪的人、悠閑的人。到了傍晚,端坐在海邊眺望落日,則是另一番景色,另一番心境:耀眼的光照,漸漸淡抹;宛若雞蛋黃的夕陽,與垂釣的漁舟相伴,漸漸隱沒———海天一色,唯有漲漲落落的潮汐,相隨到黎明。
巴厘島的海灘,也是極富個性化的港灣,有的沉靜、安穩,無風不起浪;有的激情、奔放,無時不涌浪。白天靜寂得出奇,你盡可躺臥在沙灘上,仰望悠游著白云的藍天,映照著清澈如鏡的海水,靜靜地思想。或者什么也不想,盡情沐浴著南太平洋的日光浴。我們甚至在海邊發現幾位穿泳裝金發碧眼的“讀書女郎”,戴著透明的眼鏡,旁若無人地漫游“書海王國”。
我和同伴住進臨海的Ramade酒店,興致勃勃穿著長衫長褲奔海灘照相,不料竟成了眾多泳者注目的焦點———在“三點式”女裝、坦露式男裝的“包圍”中,你會覺得自己是另類一族,極不自然。我們趕緊逃離海灘,到賓館的小賣部,挑選了一套當地制作的花花綠綠的短衫短褲,融入“主流習俗”。
地處巴厘海峽口的Kuta海灘,卻是白浪浮天,洶涌澎湃。這是個向公眾開放的最適宜沖浪的海灘。成天都有夾挾著艷色沖浪板的男男女女,勇敢地撲向大海,體驗著投身于驚濤駭浪中的快感。我遇到兩位亞洲人膚色的女孩,從她們哇哇的喊叫聲中猜測是來自日本的游客———毫無膽怯的沖擊,令她們興奮、刺激!一遍遍地抱著舨板踏浪歸來,又馭著舨板迎浪而上,足足往返了一個多小時,仍無倦意。
用舞蹈演繹神話
巴厘島居民世世代代擅長各種舞蹈。無論是祭祀儀式,婚喪嫁娶,還是生辰慶賀,都不能沒有舞蹈。在印尼舞蹈中,巴厘的舞蹈獨樹一幟,既有莊嚴肅穆的宗教舞蹈,也有活潑歡快的民間舞蹈。島上有數不清的寺廟,廟前的空地就是人們跳舞的好場所。
《獅與劍舞》是巴厘島舞蹈藝術的精髓,它完整地展現給你巴厘人的宗教信仰、善惡感和審美觀。我們聽不懂歌詞,也看不懂手指的語言,但可以理解在巴厘人眼里,善與惡,并不是只從外表的丑或美、強或弱來描述的。舞蹈中代表善的力量的獅怪面目猙獰,而代表惡的勢力的黑寡婦卻美艷動人。舞蹈動作舒緩從容。宇宙間善和惡的對立、抗爭,通過舞蹈家的眼神步態、舉手投足,徐徐道來。
在島上一個名叫Blabatuh的村落,我們一行受到村民們過節般的恭迎:一群戴著閃光頭飾、身穿多彩盛裝的巴厘少女,按照當地習俗,在我們每人耳際插上一朵鮮花,并隨著古老的敲打樂節奏,為我們表演了優美的舞蹈。在巴厘風景壯美的銀色沙灘和海岸峭壁,我們欣賞到一種由成年男女出演的傳統舞蹈。舞蹈時除了數百人齊聲伴唱外,幾乎沒有樂隊或樂器作伴奏。傳說舞者在舞蹈中“靈魂出竅”后,與逝者或亡故的祖先交流,同時“亡靈”也通過舞者來轉達他們的意志;其中還將著名的古印度敘事史詩《羅摩衍那》的情節收編入舞,并作為旅游固定節目,在每天黃昏夕陽西下向游客展示。
獨特的雕刻藝術
巴厘的雕刻(木雕、石雕)、繪畫和手工業品也以其精湛的技藝,獨特的風格遐邇聞名。在島上處處可見木石的精美雕像和浮雕,因此,該島又有“藝術之島”之譽。瑪斯是該島著名的木雕中心。巴厘的繪畫別具一格,大都是用膠和礦物顏料畫在粗麻布或白帆布上,主題取材于田園風光和人民生活習俗,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因此,巴厘島素有“詩之島”、“東方的希臘”的美稱。位于島中部的烏穆是繪畫中心,博物館內保存著許多歷史文物和巨幅繪畫。
在烏穆附近,有一座呈方形的千年古洞———象洞,洞深只有二、三米,洞內雕有栩栩如生的神像。在加威山上有著名的4大石刻像,另有5座神龕分立于大石像之前;在半山腰建有淡巴西冷的總統行宮。
藝術村烏布
烏布(Ubud)被稱之為文化藝術村,是巴厘島最富盛名的旅游景點。狹窄的街道微微起伏,溫和潮濕的空氣中浸潤著濃濃的藝術氣息。挨家挨戶都是畫廊、藝術品小店。這里不僅聚集了眾多來自歐洲的藝術家,就是當地居民的藝術家氣息也格外吸引人。在烏布,人是生活在藝術里的,沒有一個角落不存在藝術。從15世紀開始,西方藝術家發現烏布驚人的藝術魅力,紛紛來此尋找創作靈感,為烏布藝術輸入西方風格,同時也將烏布之美帶到西方,吸引無數游客來此,也使烏布魅力倍增。
喜愛逛街的游人可在烏布買到很有當地特色的蠟染服飾、串珠等手工藝品。在烏布的街上穿過任何一條小徑,不管是南北向還是東西向,都可以看到景色如畫的梯田和鄉村田園景觀。到處是丘陵和山谷的烏布,空氣清新,讓人在蒙蒙細雨中呆呆地不想離開。
到了烏布,一定要去Neka Art Museum看一看。你會驚訝如此神秘厚重的東方宗教氣息,竟然可以用這樣現代的風格來表現,而且又是如此水乳交融。你可以真正感受到,巴厘島在陽光、海浪和自然風景之外豐盛、多彩的人文內涵。
信仰印度教
巴厘島因歷史上受印度宗教文化的影響,居民大都信奉印度教,是印尼唯一信仰印度教的地方。印度教是一種很和平的宗教。再加上這里的老百姓絕大部分靠旅游及相關的行業為生,所以,和平不僅是他們的生活原則,也是他們的生存之道。
但這里的印度教同印度本土的印度教不大相同,是印度教的教義和巴厘島風俗習慣的結合,稱為巴厘印度教。居民主要供奉三大天神(梵天、毗濕奴、濕婆神)和佛教的釋迦牟尼,還祭拜太陽神、水神、火神、風神等。教徒家里都設有家廟,家族組成的社區有神廟,村有村廟,該島又有“千寺之島”之美稱。神廟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擁有千年歷史的百沙基陵廟,陵廟建在稱為“世界的肚臍”的阿貢火山山坡上,以專祀這座間歇噴發的火山之神。陵廟的層級石雕建筑,與柬埔寨吳哥窟相似。
這里家家戶戶的院落里都有神龕,供奉著天公、地公等神祗。家里的人每天早上出門都要向這些神“拜拜”,祈求平安。每年四月,這里的教徒要頭頂著這些神像徒步走到海邊,為神像洗海澡。這有點兒像佛教徒的“浴佛”。我們發現,許多神像都披裹著衣服,有的還打著傘。據說是人們體恤神祗,別讓他們在熱帶的陽光下暴曬。
盛產“黃金咖啡”
很多人不知道巴厘島本身也產咖啡。巴厘島咖啡樹多生長于中北部海拔1000-2000公尺的高山上,由于該地區陰涼多霧,正適合咖啡樹生長,巴厘島“黃金咖啡”因而應運而生,一年平均有8000噸的產量。
在努沙杜瓦有家華人所開的咖啡工廠,年輕的老板表示,巴厘島咖啡口感不酸不澀,較為甘苦,每年約可成熟一到兩回,大約在9月底及3月份兩季,每到咖啡果實成熟季節,當地會以人工采收,再進行曬干、篩選及烘焙等過程。
摘下來的咖啡果實先需放陽光下曝曬2個星期左右,然后進行人工篩選工作,工人會把咖啡色、青色、有蛀蟲及有臭味的咖啡豆篩掉,以免咖啡帶有酸臭味,接著則進行烘焙工作,通常以350度高溫烘焙一個半小時,再放置在室內散熱,而后便可將咖啡豆包裝或磨成咖啡粉出售。剛磨好的咖啡粉最好先放上2天,待咖啡粉與空氣產生化學變化以后再沖泡,味道更佳。
巴厘島的“黃金咖啡”屬細磨咖啡,煮出來的咖啡渣比較多,好比中東咖啡,不喜歡過多咖啡殘渣的人,最好使用較強的濾紙過濾。
巴厘咖啡入喉有甘中帶苦的滋味,口感相當順,令人回味無窮,喜歡咖啡的癡情男女,來到巴厘島不妨順手買幾包新鮮烘焙研磨的咖啡返家享用。
男人懶名在外
逍遙度日是巴厘島居民的生活態度,但這可不表示懈怠。事實上,天才蒙蒙亮,巴厘島的男人就荷鋤下田勤力耕耘,女人家則灑掃備餐照顧牲口,待日頭升高,大地變得炙熱,男人們便暫停手邊工作,返家看顧心愛的斗雞,而此時睡眼惺忪的觀光客才剛出門活動,看見滿街抱著斗雞納涼聊天的男人,便認定他們是一群不事生產的懶人,久而久之,這項有欠公允的成見,竟成了巴厘島男人通行全球的負面印象,仿佛那賞心悅目的梯田是自個兒長出來似的。
其實,巴厘島男人是挺憨厚的,照顧了該做的活兒,就專心一意的守著寵物斗雞。他們對斗雞的期許,全寄托在祭祀慶典上,那是公認可搏技下注的場合。上場的斗雞腳上加綁利刃,經過一陣塵土與雞毛齊飛之后,勝負立判,贏家領取賭金及敗死的雞,賭金入了荷包,死雞則上了餐桌。